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信仰与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刘守华道教的信仰与追求什么是道教?可以说至今尚无一个十分确切为各方所完全认同的定义。按照我的理解,道教学说的中心就是对“道”的信仰与探求。“道者,虚无之至真,变化之玄伎也”。道家把天地人视为一体,着力探求贯串其中的道,认...  相似文献   

2.
高国藩 《文化学刊》2015,(2):30-43,2,241
本文从三方面论述敦煌唐人祭祀鲁班神风俗与《周易》的关系:敦煌道教行业保护神——鲁班祭祀风俗及其巫术流变,敦煌道教行业保护神——鲁班与《周易》卜卦,敦煌唐人祭祀鲁班崇尚其德与《周易》及瑶族信仰鲁班之比较。这些研究有助于推进敦煌鲁班神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李阳 《文化学刊》2011,(5):100-103
民间信仰有其无法遏止的流传趋势,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广泛的影响,甚至成为支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力量,虽然民间信仰从未获得其合法化的地位,但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起到了公序良俗的道德规范作用。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修补民间信仰的文化断层,重建民间信仰的社会空间,不仅仅是民间信仰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是在与国家意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适。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信仰中的”善行观念”和包容精神。使之成为联系国家与民众之间的文化纽带,将社会转型趋向于可预期的社会行为,找到区域文化认同的契合点,以文化创新带动制度创新,从而实现社会变迁的平稳过渡,这将是实现区域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403.34平方米的壁画宏伟壮观,壁画的主题是道教众神仙朝拜万神之王元始天尊,名为《朝元图》。101.6米长、4.26米高的画面虽然因岁月的侵蚀而显得斑驳陆离,图中286位神仙依然栩栩如生。青龙、白虎星君为神仙队伍的前导,三十二天帝君为后卫。东、西两侧墙壁和北墙所画的东王公、西王母、玉皇大帝等8尊主神为中心,四周环侍着仙真、星宿、天丁、力士、金童、玉女等  相似文献   

5.
陈靖姑是闾山派女神,也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其信俗文化在柘荣有广泛的传承,迄今600多年。但是由于社会变动,陈靖姑信俗传承在上世纪40年代一度近乎中止,直至90年代开始复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力开展,陈靖姑信俗的宗教性逐渐减弱,民间主体被动化的改变等,显示了列入"非遗"后政府对民间信仰的强力在场。虽然如此,民间信仰类"非遗"想要更具生命力,需要政府建立群体性传承人制度,并搭建与相关人士平等沟通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古朗水乡的信仰建筑自成体系,包括祠堂建筑、宗教建筑(三大宗教和民间信仰建筑)、社稷、石敢当等,多元丰富。通过统计分析信仰建筑的构成,发现其信仰体系的4个特点:数教并存,民间信仰体系庞杂;儒教为表,道教为里;遗留母系氏族信仰特点;受水文化的深刻影响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由荻浦村佑承堂牛腿所刻"和合二仙"纹样出发,对"和合二仙"信仰的形成发展、"和合二仙"形象流变及其原因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和合"观念源于上古,唐初高僧万回料事如神、助人趋福避祸,被认为"专管和合事"之人,宋代被神化为"和合之神"。而后"和合"寓意发生变化,从泛泛的美好祝愿变为亲人团聚,后又用于婚礼祝愿,寓意家庭和合。明代由一人变为二人,即"和合二仙",其中被普遍供奉的是唐代高僧寒山、拾得,二人形象也从禅僧经世俗化和道教化成为憨态喜乐的童子,并成为广泛流行于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传统纹样。  相似文献   

8.
日本人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是神道教,而对神道教的信仰折射出他们的宗教信仰源于自然崇拜,有着深深的共同主义烙印,同时具有对外来文化的兼容与开放性。"御柱"节是日本长野县诹访地区诹访神社最大的节日活动,其正式的名字是"诹访大社式年造营御柱大祭"。本文以日本诹访御柱祭为例,分析日本人的宗教信仰特点。  相似文献   

9.
论真武神在宋代的塑造与流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武 ,又称“玄武”、“元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道教及民间奉祀的尊神。明人樊深说 :“真武者 ,本北方玄武之像 ,世乃绘塑以貌之 ,庙宇以居之 ,祭享之礼殆遍天下 ,盖自宋以来已然。”1 为何自宋而始 ?情况怎样 ?原因何在 ?笔者拟就此作如下探讨。一 真武在宋代的演变真武 ,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的庙宇重修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与文化现象,这与民间信仰活动的复兴直接相关。但是,以往的研究大都执着于从观念与制度的层面上来探究民间信仰的复兴,而对庙宇重修这一重要的因素尚缺乏足够的重视,似乎它仅仅是民间信仰复兴的结果和表征而已。本文试图从民间庙宇的社会生命这个角度来重新审视民间信仰复兴的内在机制,并希望阐明如下观点:作为民间信仰活动得以展开的地方,庙宇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将不同的人、事、物吸纳进来而具有了社会生命,民间庙宇的重修源自这种社会生命的本色及其变化,又反过来推动了民间信仰的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