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城死了.新闻是这样写的:“著名‘朦胧派’诗人顾城,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自缢身亡.在此前,他先用斧头将其妻子谢烨杀死,然后自杀.至此,这位1987年旅居海外的青年诗人‘家破人亡’于异乡.”背景材料交代:“据其好友追忆,顾城夫妇这两次感情上的分裂是这次杀妻自缢的直接起因.顾城和谢烨都曾向朋友哭诉过对方的不忠.顾城这人追求完美,凡事求其规律和顺乎自己,一旦有冲突,便陷入绝望.”  相似文献   

2.
现在报纸上“知识小品”的文章不多见了,特别是那些“大报”。但我想,为了贴近读者,登些这类的文章还是有必要的。前些日子,妻子从市场买了一袋大闸蟹回来,准备节日里招待亲友,没想到放了两天,打开袋子一看,竟然死了两只,当时妻子就要扔,说死蟹不能吃,但我看两只蟹除了没气,与其他蟹一样,颜色很新鲜,加上毕竟蟹很贵,花钱不少,扔之实在有点可惜。然而妻子坚持要扔也没办法,也就扔了。但事后想,如能针对“死蟹不能吃”,找到理论依据,心中也会平静一些。因为市场上美味的带鱼、黄鱼,包括梭子蟹(海蟹)都是死了卖的,为何这类死鱼、死蟹就能吃,而…  相似文献   

3.
《英儿》:“童话诗人”留下的风 波 曾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 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的诗句 而蜚声文坛,被称为“童话诗人”的 顾城,当他在新西兰的waiheke ls land(韦希克岛,《英儿》中被称作 “激流岛”)举起手中的利斧,残酷 地劈向自己的妻子时,那双他曾经 用来“寻找光明”的“黑色眼睛”,便 在他自己用绳索结下的死结里再也 未能睁开。 顾城杀妻自缢,由此而引发的 争论,在中国文坛和法律界掀起轩 然大波,那情景绝不亚于一场小地 震。有人愤怒地指责顾城的残忍和 灭绝人性;有人则对于一个天才诗  相似文献   

4.
特里莎修女说:“爱,直至成伤。”麦兜的故事里充满了慈悲、同情。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缺陷,即使小朋友的童稚世界也有失望、忧虑甚至死,但是猪猪告诉我们“那不是缺陷,是你不在梦中”(William Bulter Yeats)。有人提出“在香港生存的十个理由”,其中一个是香港有成人童话——麦兜的故事。我也有“爱猪的十个理由”,其中一个是这个世界有两只叫麦兜麦唛的粉红小猪。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 ,国内许多报纸在报道已故男性的在世妻子时 ,屡屡使用“遗孀”一词。如《新民晚报》在一篇介绍《钱钟书林非打架事件始末》文章开篇时这样写道 :“钱钟书遗孀杨绛先生……” ;再如《舟山日报》一篇特写《社会没有忘记他们》 ,记者这样写道 :“今年68岁的顾美英是烈士李树章的遗孀。”“孀”是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歧视妇女情况下造出的一个字 ,从女从霜 ,“霜”既是声符 ,又兼有表义作用。丈夫死了 ,妻子要“守节” ,不再婚 ,才像霜那样冰清玉洁 ,所以“守节”又叫“守孀”。其实 ,早在1988年施蛰存先生就撰文指出 ,不可如此使…  相似文献   

6.
某报登了一篇题为《弱女洗冤记》的报道,揭露了某妇女被丈夫欺凌的事实。报道是以受害者“我”的追述形式展开的,但在追述过程中,不少论断是不恰当的,有的甚至是很错误的。现将其中一段摘抄如下: “他与我结婚后,依然公开同他的妻子同居,我去他妻子的家里堵截他们,他竟一拳把我打翻在地。”从整个文章来看,文章中的“我”是文章中的“他”的合法妻子,而文章中的“妻子”则已经不再是文章中的“他”的妻子.可是在这段文字里,“我”固然是“他”的妻子,但却又同时也称不是  相似文献   

7.
《浙江档案》2004,(5):42-42
“夫人”一词,古今都能用,问题是用的场合有讲究。“夫人”是尊称,只能用于他人,不能用于自己。即只能说“您的夫人”、“他的大人”,不能说“我的夫人”。这是几千年的老规矩,老传统。古代,只有封爵是公侯伯的妻子和一品、二品大员的妻子,才有资格被封赠为“夫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大员在对外场合就自称其妻子为夫人。清末梁章钜写的《称谓录》一书“对人自称妻”下面共列有六种称呼:“内、内子、内人、室人、荆妇、山妻”,唯独没有“夫人”一词;而在称人之妻下面则列有“夫人”一词。要想从规范的文字作品中找到“对自己的妻子”可…  相似文献   

8.
最近的报纸上短文章多起来了,读者很欢迎。可是,也听到一些不同的反映。有的作者说:“写小块‘豆腐干’,没有多少意思。”当编辑的也往往觉得为难:“人家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经我们左砍右删,弄不好就‘伤筋动骨’了。”文章要编、写得短小精悍,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编辑、作者的笔下功夫正表现在这里。为了提高这种能力,我看,读点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是会有裨益的。契诃夫的文笔很简练。他善于在短小的篇幅里,表现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他有一句名言:“简练是才能的姊妹”。他还说过:“学会写得有才气,也就是写得简练”。他的早期名篇《小公务员之死》,总共不过一千六百余字;人所熟  相似文献   

9.
守死,是认真对待死的意思,也就是不轻易死,不作无谓的死,甚至可以说,守死其实更多地说的是“活”。“守死善道”≠“誓死保卫……”“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这段话,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当然不会让人产生误解;在两千五百年之后的人们读来,在理解上也基本没什么问题,可一直没被讲解到位的,就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中的“守死”二字。对“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几个有代表性的现代文本中的解释均不到位,姑拈其三种列如下:一、杨伯竣的《论语译注》:…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我家隔壁小楼到杭州购物,不慎随身带去的2600元钱被扒手窃去。当时,小楼怕回家被妻子小俞知道要大吵一场。结果妻子小俞不但不与他吵,反而对他说:“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  相似文献   

11.
5月14日深圳一家报纸有篇叫做《比车祸更可怕的是“纯属巧合”的心理》的批评文章。该文说,5月10日夜间,著名演员牛振华酒后驾车发生车祸,当场死亡。牛振华事件让人同情,但是对于牛振华的死,一种“宿命”和“纯属巧合”的论调,听了却让人有点别扭。读至此,笔者颇觉奇怪,近来颇为关注这一事件的报道,怎么就没看到这样的“宿命”论调呢?再往下看才知,该文用于批评的靶子,是作者从一篇报道中延伸出来的。原来在一篇报道中,牛振华生前好友、著名相声演员奇志在牛振华死后,向外界透露了一个情况:“牛振华与9年前出车祸的演员洛桑,都是死在白石桥…  相似文献   

12.
6月24日晚上,在看央视5频道《豪门盛宴》时,见到了这样一种情景:当一向以稳重大方著称的节目主持人张斌问候在座的现场观众时,观众席上却“刷”地举起了两块字迹歪歪扭扭的牌子,一块写着“张斌,辛苦了”,一块写着“张斌,我们爱你”。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一家人讨论开了。妻子说:“这可不是明星演唱会呀,是不是搞错了?”儿子说:“节目办得好,当然有人喜欢呀!”节目好在哪?大家说了很多。我是一个激情不足、理性有余的准球迷,我也欣赏《豪门盛宴》,欣赏张斌。张斌主  相似文献   

13.
刘恒和老卫     
刘恒,国内外著名的作家;老卫,一位大山上种树的农妇。 这天,北风呼啸,我和刘恒早早地在路边等车。终于,刘连枢驾着那辆桑塔那出现了。刘恒转过身,冲一直在楼上窗口“目送”他的妻子挥挥手:“走了啊……”下半句被风给噎回去了。钻进暖暖的车里,我们的话才多起来。刘恒说:“裕民(刘恒的妻子)也  相似文献   

14.
“尾生抱柱”这个典故说的是尾生与一女子相约在一座桥下见面 ,约会时间到了 ,女子却没有赴约 ,这时洪水到来 ,尾生在约会地坚持不离开 ,双手抱着桥柱被淹而死。尾生用他的死向世人宣告 :“信约重于生命”。现实生活中 ,一些单位和个人却缺乏“尾生抱柱”这样的诚信精神。例如 ,有的单位在行风建设中向社会公开了承诺 ,但落实不够 ,存在说得多 ,做得少的现象 ,有的商户 ,片面追逐利益 ,把一些假冒伪劣商品批发到社会上 ,给市场信用带来很大损害。这些虽属个别现象 ,但影响极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实践告诉我们 ,利用信用档案 ,对提高诚信…  相似文献   

15.
滥用新名词,杜撰怪名词,会令人啼笑皆非的。有一次,某记者托我带一信给朋友,在信封末尾写有“本托”两字。朋友收信后对我说,来信人非我本家,他把“本托”的意义错成本人所托,这就用错了。这使我想起某些报章杂志的文章里时时出现的一些古名词,用错的俯拾皆是。如: “内子”,这是向别人讲自己妻子的谦称,而有人把它当作是“家内的儿子”了。“乔迁”,是局限于对别人搬入新居的客套  相似文献   

16.
杨润 《新闻界》2002,(1):42
妻子下班回来,忙不迭地从小拎兜里拿出一张在本地颇有影响的报纸,严肃地对我说:“你看,报上说妻子讨厌的丈夫有五种,我对照了一下,你至少占其中四种,真不得了!”我拿过报纸,见上面《生活参谋》栏里,赫然印着一个标题:《妻子最讨厌哪几种类型的丈夫》。下面列着五条,仿佛一些法规条文。我很小心地像镜子一样逐一拿来给自己照了照,果然发现,除了“动辄骂甚至打妻子”一条外,其余如“争强好胜”、“不善揣摩爱人心理”等等,我均不折不扣地可以对号入座!我知道这“参谋”荒唐透顶,但又怕跟妻子解释不清,于是半晌后才怯怯地问…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一家企业做宣传工作有8年了,对其中的酸甜苦辣颇为了解。整日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却提心吊胆,如履薄冰,生怕有什么差错和闪失。了解我们这一行的,同情有加,说这一行是“好人不愿干,赖人干不了”;不明白的,常常用一句“有为就有位”的话,就把我们噎到“爪哇”国。然而,笔者干这行最大的困惑也是这句话,只不过后面要加一个大大的“?”。试看,在一些企业,搞宣传、企业新闻报道的,要必需的设备,不给;去较远的地方采访,不让;参加必要的业务学习,不行。尽管已是2000年了,一些企业的新闻单位仍然是“刀耕火种”,无法告别“铅与火”。归根到底,花钱的事,领导不喜欢,花钱  相似文献   

18.
滥用新名词,杜撰怪名词,会令人啼笑皆非的。有一次,某记者托我带一信给朋友,在信封末尾写有“本托”两字。朋友收信后对我说,来信人非我本家,他把“本托”的意义错成本人所托,这就用错了。这使我想起某些报章杂志的文章里时时出现的一些古名词,用错的俯拾皆是。如:“内子”,这是向别人讲自己妻子的谦称,而有人把它当作是“家内的儿子”了。“乔迁”,是局限于对别人搬入新居的客套话。可是一位朋友被提拔当领导了,有人写他是“乔迁之喜”。  相似文献   

19.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4月2日报道,英国一些医院的医生对于濒临死亡的老年病人不是实施抢救,而是取消对他们的治疗,加速他们的死亡,目的竟是为了腾出床位,接待其他病人,完全违反了医生的职业道德。这见不得人的医院丑闻是一位28岁、名叫丽塔·帕尔的初级医生向该报披露的。在病房工作的第一个月,一位高级医生命令她撤销对一个89岁的中风病人的治疗。高级医生对她说:“我们需要病床,停止对他的治疗。”停止治疗后,到晚上老人出现呼吸短促,不久就死了。还有一次,一位90岁高龄的糖尿病人在一位护士说了“她早晚会死的”话后,被剥夺了基本的药物治疗。另一位  相似文献   

20.
“文章大概不会是一次成功的,总得要改的。开头起草的时候,一定有缺点,一定有漏洞”,“所以写好之后,要自己看,多看几遍。”这是我们的老前辈叶圣陶同志勉励新闻工作者的一段话。叶老说的“文章”,当然也包括评论,“总得要改的”,说明修改是评论文章写作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道工序。可是有些同志特别是一些初学评论写作的年轻人,不相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写评论总想一次成功。既怕麻烦,不愿自己动手改;更爱面子,不愿别人对他的文章作修改。这两种想法根源是一个:过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