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1 毫秒
1.
陈敏菁 《新闻世界》2014,(7):298-299
尼克·库尔德里的新著《媒介·社会·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体实践》对当今数字媒介背景下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该书通过分析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学术理论,深刻解析了"数字化民主"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丰富了"媒介力量"的学术理论。本文从数字媒体和社会理论、网络社会与政治、媒介文化以及媒介道德等方面予以重点解读。  相似文献   

2.
“御宅族”现象在年轻人中比较普遍。从某种程度上看,他们都患上了传播学中的“媒介依存症”。本文从“御宅族”一词的起源和基本特征入手,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联系现实案例,提出应客观评价和对待这一族群的必要态度。  相似文献   

3.
御宅族(OTAKU)是指爱好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和电子游戏(Game)的特定人群,因此又被称为ACG。本研究以南京市的青年御宅族为研究对象展开问卷调查,采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的期待-价值模式,以探究青年御宅族热衷ACG媒介的动机。  相似文献   

4.
张靖 《东南传播》2010,(5):115-119
御宅族是一个舶来品,来自于日本。他们的各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已经影响着新经济的发展并且促进着特定产业的成长。"御宅族"不仅自身有着强大的购买力,并且还影响着他人的消费行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搜集商品信息已经成为人们购买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御宅族"是挑剔的业余专家,作为第三方的评论,常常会影响到他人的购买行为。由此可见,御宅族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本文从御宅族的形成和流变出发,旨在通过对中国地区御宅族现状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御宅族形成的原因、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行为,从而提出针对御宅族这个特殊群体的广告策略。使以御宅族为目标消费主体的广告主能有的放矢地投放广告,也使御宅族这个群体能够更加有力地促进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丁文文 《东南传播》2012,(5):115-116
所谓新媒介文化,是现代媒介先进技术手段下的传播功能与社会趣味流行导向相结合的产物。极大程度的在心态文化层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的社会化生活。随着新媒介文化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受众得以在媒介接触中充分获得使用与满足的需求,构建出恰似完美的"拟态"社会互动关系。另一方面新媒介文化的发展滋养了青年亚文化的繁衍生息,形成诸如"御宅族"、"微博控"等媒介依存文化现象,同时也完善了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解读“媒介审判”现象的中国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媒介审判"一词频繁地被专家学者和广大公众讨论。无论是专家还是非专业人士,他们大多讨论的是"媒介审判"对于司法独立的破坏,却忘记了"媒介审判"本身就是一个舶来词,它的理论来源都是西方学者的学说。所以本文从"媒介审判"现象的中国化特色角度来探讨其在中国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力图寻求适合于中国社会的解决冲突之道。  相似文献   

7.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领域关于大众媒介的效果与使用的理论,用以研究媒介和受众的关系。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上购物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根据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在选择某种媒体时都会根据一定的目的,今天我们就从这一理论分析"网购"的火热现象,探讨消费者为什么选择网络这一媒介作为购物的渠道,试着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探讨这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袁丽媛 《新闻世界》2010,(11):194-195
"网络暴民"是近几年网络媒体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从虚拟空间的攻击谩骂延伸到现实中的暴力行动,与"网络暴民"相关的负面舆论激起了人们关于虚拟社会、个人隐私以及网络媒体的理论反思,"网络暴民"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包括匿名传播的媒介环境、经济利益的现实驱使、网络监管力度的不足以及虚拟人格和"群体极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杜绝网络时代“媒介审判”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的信息社会正在从web2.0向web3.0过渡,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敏感事件、热点问题等,社会迈向网络时代以采,不管是新闻媒介的信息发布机制,还是受众接受与反馈信息的渠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网络带来的舆论的分散性、情绪化、碎片化更是极大地挑战着"媒介审判",并且也出现了"媒介审判"的一种变异,即"网民审判"。在被网络包围的今天,不单单是媒介自身需要加强自律,坚持正确导向,杜绝"媒介审判"现象的发生,网民也更应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防止出现新形态的"媒介审判"。  相似文献   

10.
御宅族是日本acg产业造就的亚文化群体,给社会以自闭、内向、社会适应能力低的刻板印象.本文以后现代主义理论为批判工具,通过分析时下萌系御宅族的考据癖、收藏癖和二次元情结等特点,揭示萌系御宅族群体的种种后现代性状.并指出御宅族群体向萌系的发展是文化工业内爆技术的结果,产业市场的成长与内爆技术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1.
解读“御宅”——御宅如何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身份以及社会关系不同,但同样极少出门,喜欢宅在家,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对于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漠不关心,和家人很少沟通,更不喜欢接触社会。他们叫做"御宅族"。近年来,御宅的数量不断增加,"御宅"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然泛滥于我们的生活中了。  相似文献   

12.
尼克·库尔德里的新著《媒介·社会·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体实践》对当今数字媒介背景下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该书通过分析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学术理论,深刻解析了"数字化民主"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丰富了"媒介力量"的学术理论。本文从数字媒体和社会理论、网络社会与政治、媒介文化以及媒介道德等方面予以重点解读。  相似文献   

13.
王璐 《新闻世界》2011,(7):276-277
"80后"正从上世纪末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21世纪初的争议与褒贬,发展到今日的"80后"文化现象。从争议到批判到赞扬再到思索,期间各种媒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具有公信力和话语权的大众主流媒介,洞察引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而我们对"80后"的媒介形象认知应将具体文化现象、话题和媒介形象再现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消费主义观念已成为当代社会文化领域的一股思潮,抗日雷剧裹挟其中,一段时间内"统治"了电视荧屏。本文以费斯克的媒介文化理论为基础,从文本、受众、体验三个方面探讨抗日雷剧受欢迎的现象,并揭示消费主义在其中的运作。  相似文献   

15.
李雪凝 《新闻世界》2010,(8):208-209
青少年生活在大众媒介构建的信息环境中,他们每天通过电视、电脑以及手机等媒介认识社会。一些媒介炒作"伪娘"现象,对青少年的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对这种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并从政府、大众媒介以及青少年三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宋哲 《声屏世界》2014,(9):9-11
"媒介融合"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自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多视角的广泛的研究,业界也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进行了尝试与践行。本文主要以媒介产业化与数字化为背景,将"媒介融合"中的"媒介"概念分解成"内容产业"与"大众传媒产业"两大内核,从"内容产业"的角度,来观察"媒介融合"这一现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审视当前"媒介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虚拟演播技术因其特殊的系统构建、工作原理,在实践应用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本文通过麦克卢汉的三个重要媒介理论"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从"术"到"论"的层面对虚拟演播室做简单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8.
"被时代"是时下流行的社会现象与大众传播事件,其出现绝非是偶然和荒谬的。本文借助传播学发展史上的"魔弹论"观点,从传播过程各要素呈现强弱对比的态势、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大众传播是其本时代社会背景折射三方面,对"被时代"现象进行了另角度解释,以探究其深层原因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9.
沈颖  朱世培 《新闻世界》2011,(8):246-247
笔者认为以前常用的"网络传播"概念已不能准确且恰当地描述当今媒体的许多新的现象、新的模式,因此在本文中借用了何威的"网众"与"网众传播"概念。笔者依据2010年新闻学的核心期刊中有关网众与网众传播理论的主要内容,认为网众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众传播的媒介研究(主要是对微博的研究)、网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包括社会各个领域因网众传播而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媒介融合的研究思路延伸至有关人的领域,认为媒介融合是对人的多媒体特性的一种积极响应。对该命题的论证与阐释主要依据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和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同时以媒介融合过程中的特定现象为现实例证,以求理论和现实相互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