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芮琪 《新闻世界》2012,(8):292-293
跨文化传播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入我国,至今方兴未艾。本文主要描述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现状与跨文化新闻传播研究现状、阐述现代受众在跨文化新闻传播中的心理变化,并对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中的主体形象建构提出三点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陆敏 《新闻界》2012,(21):31-35
本文将关注点放在以电影为介质的跨文化传播中。以李安电影《喜宴》为例,展开分析并阐述了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中的"谁在说","怎样说",以及"说了什么";进而深入到电影的受众反馈中,进行受众文化心理分析,探究有限样本所能呈现的传播效果。研究最后探讨在跨文化的语境中,电影如何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曹羽 《传媒观察》2016,(4):30-32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大众文化已实现更大范围的跨国家、跨民族传播。影视作品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也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纸牌屋》是美剧在中国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典型代表,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该剧第一季到第二季在中国的网络点击率已经突破了2.7亿次。本文以美剧《纸牌屋》为例,对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进行了剖析,进一步探究美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总结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为华语影视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黄晓婷 《新闻世界》2014,(4):243-244
近年来“吸血鬼”类型影视作品越来越受到中国影视爱好者的青睐。在文化全球化、跨国媒体和消费主义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电影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成为一种趋势。以“吸血鬼”为主题的美剧,在传播西方神鬼文化的同时,也包含了对西方特有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宣传,吸引了更多的受众观赏。  相似文献   

5.
范乐頔 《传媒》2014,(9):77-79
北京外语广播作为全国地方广播媒体中第一家开播的专业外语调频,向本地国内受众传播世界资讯,向本地外籍受众及海外受众传播北京信息,成为北京沟通世界的桥梁。本文以北京外语广播作为研究对象,以跨文化传播中的"行为模式""认知模式""理解模式"三大传播模式为理论基础,分析北京外语广播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对于塑造自身形象、增进理解意义重大。新的国际格局和传播环境要求跨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渠道、内容、受众意识等方面进行变革。本文以"美丽江苏"的跨文化传播为例,分析了这一品牌形象传播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六结合"的理念和具体的传播策略。它们指向了这样一种对跨文化传播的理解:跨文化传播是一座"桥",连接了不同的群体,其价值不是为了传播自己,而是依靠对"自己"的传播,争取相互之间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网络媒体的时代,网络传媒在广西对东盟的信息传播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如何突出东盟特色,优化和提升信息传播能力?应从以跨文化传播视角更新传播理念、打造有共同价值的亲近性报道文本、加强受众定位和心理研究、加大专业性人才队伍的培养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研究传播效果的时候,往往离不开对受众心理的研究,受众的心理状况对传播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受众逆反心理现象屡屡在新闻传播实践过程中出现,并对传播效果产生作用。本文简要分析受众逆反心理的含义、成因及其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等,最后尝试提出在新闻传播活动当中减缓受众逆反心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发展,企业在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跨文化传播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又能够对企业跨文化管理和促进文化融合起到较强的积极作用。《中国石化周刊》作为中央大型国有企业中的第一份以新型传播手段进行制作的电子周刊,还承载着中国企业成功进行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大责任。本文依据跨文化传播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从受众分析、栏目定位、内容导向、图文编排、话语表达、传播效果、传播反馈等方面,对《中国石化周刊》跨文化传播实践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跨文化传播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美国电视剧通过网络风靡我国,其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本文阐述了美剧在对受众的认知、态度与行为三个层次的影响,并从人、讯息、媒介三个方面分析了其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原因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传播对象是受众,离开了受众,新闻工作就失去了意义。要搞好新闻工作,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就必须研究受众的心理,掌握受众的心理规律,围绕受众进行新闻策划,使新闻报道准确反映受众的需求,正确表达受众的好恶,引起受众的共鸣。本文以报纸新闻宣传为例,分析探讨了好奇心理、对比心理、得益心理、求近心理等几种常见的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12.
试论受众的接受心理与传播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学者的视角大多集中在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力上,本文试图从受众接受心理这一视角探析传播效果,并就如何使传播通过受众心理对传播效果产生正向影响力尝试做一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杨丽 《新闻前哨》2009,(8):27-29
在新闻传播当中,常出现有悖于新闻传播初衷的“异化现象”。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对此进行一些探讨,分析成因,强调在大众传播中增强受众意识,正确把握传者、媒介、受众间的协调关系,剖析受众认知心理、需求心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传播策略,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论受众对编辑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杜敏 《编辑学报》2003,15(1):4-6
受众对编辑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影响编辑方针的制定、传播内容的选择、传播风格的形成、传播策略的使用等。受众对编辑传播的影响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有显在与潜在之别。受众这种影响的形成受社会文化及个人心理2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族类高校的寝室设置,在一定意义上达到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要求。在大学生群体中,高校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选取了六名代表性受众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入手,对高校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武威 《东南传播》2010,(6):105-106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形势下受众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新闻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传播只有在新形势下准确把握受众心理,运用适时手段,发挥自身舆论引导功能,才能够进一步贴近受众认知和情感,提高传播时效。  相似文献   

17.
灯笼是中国独有的民俗元素,拥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如今灯笼在影视作品中大量出现,除了它本身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外,其中也包含了导演们对某种文化的认知。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全球化,灯笼作为影视作品中的民俗元素随着影视作品在国外的广泛传播,被国外观众所接受和喜爱,成为中国的象征符号。因此研究影视作品中灯笼的象征意义及其跨文化传播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8.
王平阳 《今传媒》2023,(4):104-106
影视作品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全球化发展为中国影视作品“出海”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多挑战。不同于跨文化传播,转文化传播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提倡各文化主体平等交流互鉴,强调文化共生、文化互构与文化转型。从转文化传播角度解析中国影视作品的“出海”方案,对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转文化传播视角,从文化共生、文化互构与文化转型三个维度,分析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影视作品“出海”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百家讲坛》传播效果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传播效果,是指受众的心理在传播前后发生的变化。它通常有双重含义。狭义上是指传播者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所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广义上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作用,包括直接的、间接的、显形的、潜在的。大众传播活动都具有目的性,但能否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与媒介传播内容和方式是否能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受众的特征、媒介的素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近两年来,央视10套《百家讲坛》栏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传播效果,引起了学者和广大观众的关注。这…  相似文献   

20.
阴艳  付妍妍 《传媒》2019,(12):20-22
近几年,韩国受众对中国作品的态度正发生着细微改变。中韩影视交流进一步加深,拓宽了传播渠道,一些优质的电视剧、合拍电影作品在韩国的接受效果可圈可点。韩国受众逐渐接受、欣赏,并分享中国影视作品。越来越多的韩国受众被中国影视明星、影视作品吸引,他们甚至聚在一起欣赏中国电视剧,热情程度不输韩流粉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