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王媛 《新闻知识》2012,(12):25-27
近几年来,我国群体极化个案时有发生,但主要出现在网络领域,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中同样出现了群体极化现象,但其主要诱因是传统媒体报道的失衡。本文梳理了"小悦悦事件"的经过及事件中媒体报道失衡的表现,从媒体的逐利冲动和报道策略两个方面分析了这起报道失衡的原因,提出回归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是避免类似状况出现,实现正确引导舆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媒体新闻报道失衡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报道的“一边倒”;对不同阶层生活画面反映得过度扭曲;娱乐化消解着新闻报道本身的严肃性和启示意义。如何破解此难题?本文从四方面提出对策:拓宽新闻的信源渠道、把握好单篇报道的平衡、重视报道的整体平衡、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3.
杨均 《新闻前哨》2020,(1):32-33
事实的客观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但在当前的传媒领域,并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能做到真实客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由于报道失衡导致新闻失实。本文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为了做到新闻报道的公正与平衡,势必要求我们解读新闻报道平衡原则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是一项神圣而又光荣的任务,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大众对新闻传媒认可的必胜法宝。而为了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就必须在新闻报道中遵循平衡原则,确保采访、写作、编排、纠正技巧的平衡性,并给被批评者申辩的机会,进行连续性报道。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从新闻报道平衡的定义入手,分析新闻报道平衡的重要意义并对当前新闻报道失衡的根源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最后就如何实现新闻报道的平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交流,以不断促进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切实发挥政府与大众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的失衡与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羽 《青年记者》2006,(24):43-44
一篇新闻最重要的就是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但在目前的传媒领域,并不是所有的报道都能做到真实客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略了新闻的平衡原则,由于报道失衡导致新闻失实。2003年5月的“陈杰人事件”就是很好的佐证,陈杰人在采访中,片面听取部分人的观点,没有触及到事件的本质,偏听偏信,在没有进一步核实和调查的情况下,主观臆断写出报道。事实上,新闻报道中类似的事件经常发生,记者有时只关注一方观点,而忽视其他看法。但这只是失衡的一方面,为了做到新闻报道的公正平衡,势必要求我们进一步解读新闻报道失衡的深层含义。新闻报道失衡的原因第…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革新了新闻的生产、传播方式,新媒体平台更是呈井喷式发展,但是媒介伦理体系的发展速度却远滞后于新媒体的发展速度,伦理约束的缺位导致新闻报道中伦理失衡现象频发。本文试图讨论在新媒体视域下,新闻报道中媒介伦理的平衡尺度及价值倾斜,并从媒介主体、媒介权力等角度构建新媒介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王晨  刘卉 《新闻前哨》2009,(6):44-45
一篇新闻最重要的就是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但在目前媒体界.并不是所有的报道都能做到真实客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略了新闻的平衡原则,由于报道失衡导致新闻失实。新闻报道失衡的原因主要有: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宪法》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报道权作了相对抽象的规定,新闻工作者享有广泛的采访权、报道权以及新闻监督权等权利;然而,近年来有关新闻报道中发生的新闻侵权事件屡见报端,引起了社会较大反响,也促使新闻从业者不断反思;本文从法律角度分析新闻侵权现象,力图厘清新闻报道与新闻侵权的法律边界,使新闻报道在法律的轨道上发挥它巨大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闻报道与新闻侵权的法律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宪法》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报道权作了相对抽象的规定,新闻工作者享有广泛的采访权、报道权以及新闻监督权等权利;然而,近年来有关新闻报道中发生的新闻侵权事件屡见报端,引起了社会较大反响,也促使新闻从业者不断反思;本文从法律角度分析新闻侵权现象,力图厘清新闻报道与新闻侵权的法律边界,使新闻报道在法律的轨道上发挥它巨大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平衡报道滥觞于1729年的美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该理念被孙旭培教授拿来引入到我国.当前,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成熟发展使得媒介竞争日趋白热化,新闻失衡现象屡见不鲜,平衡报道对于促进媒介生态和谐与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燕赵都市报》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发现,该报房地产报道在信息结构、信源的选取、报道基调、内容题材等方面存在着失衡现象.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此背景下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实现媒体融合,媒体从业人员应提高对于多维度报道的关注度,保证新闻报道具有先进性、深入性、准确性,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闻报道可能存在的客观性及倾向性失衡问题,从而实现媒体影响力以及公信力的提升。本文针对多维度报道进行分析,为从根本上避免新闻出现倾向性及客观性失衡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中特定新闻框架的存在使得大众传媒在进行医疗报道时抱有偏见,有集中报道医疗纠纷、忽视科学妄下定论等明显失衡现象。本文在探讨造成医疗报道失衡问题原因的基础上,讨论如何建构健康而理性的医疗报道领域媒介景观。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新闻报道中存在种种失衡现象,加剧了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偏离,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周世林  卢剑锋 《传媒》2012,(8):65-67
本文对网络新闻报道平衡性的内涵、表现及其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宏观的视角梳理了网络新闻报道实践中存在的不平衡现象,并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主持人语: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的内容日益丰富,尤其是在融媒体发展的今天,传媒产业的重整、优化和创新成为传媒业发展的一大优势。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平衡性原则是大众传媒报道内容的规范与指南。媒体工作者理应坚守职业操守,客观地揭示新闻原貌,报道内容要涉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平衡报道内容。本期"传媒大讲坛"栏目关注媒体报道,研究大众媒体视域下传媒业发展的各类社会现象,首先特邀中国传媒  相似文献   

16.
弱势群体就是由于生理或社会原因而使自身陷于社会的边缘或底层的一类群体。新闻媒体从大众传媒的角度报道弱势群体能够有效地呼吁社会对这类群体给予更多关怀和帮助。但是现阶段的弱势群体报道仍存在着缺乏深度、商业化现象严重以及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通过正确处理媒体的经济利益和报道的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增强报道的人文关怀、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并建立健全相关的新闻报道监督机制,能够促使弱势群体报道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弱势群体就是由于生理或社会原因而使自身陷于社会的边缘或底层的一类群体.新闻媒体从大众传媒的角度报道弱势群体能够有效地呼吁社会对这类群体给予更多关怀和帮助.但是现阶段的弱势群体报道仍存在着缺乏深度、商业化现象严重以及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通过正确处理媒体的经济利益和报道的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增强报道的人文关怀、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并建立健全相关的新闻报道监督机制,能够促使弱势群体报道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风险视域下,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既构成公众认识外部世界的"传媒镜像",同时又在"充满矛盾的丛林中"通过媒介生态不平衡到平衡的有机运动过程完成。本文拟从媒介生态视角考察当下特定情境中的风险传播,提出良好健康的风险传播生态既有赖于外在特定环境屏障的形成,更需要大众传媒在媒介生态规律和原则指导下,通过微观上的平衡报道手段达成。同时,本文也讨论了平衡报道在风险化解上的现实意义及风险报道失衡对媒介生态所产生的后果。在当前风险社会背景下,平衡报道有助于化解风险,形成和谐的媒介生态。  相似文献   

19.
房地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行业,我国房地产新闻报道对于住房商品化的良性发展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全面解读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信息生态理论视角下的信息链构建为切入点,以《21世纪经济报道》地产版面为分析样本,揭示了当下我国房地产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同质化运作、缺乏深度解析以及话语结构失衡等问题,以提升房地产新闻报道传播影响力作为整体导向,探讨了如何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创造性的发掘信息、利用信息,打造出房地产新闻报道的传播影响力,以实现媒体品牌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弱势群体的话语权为切入点,针对弱势群体在电视媒体新闻报道和节目中话语表达受限的问题,分析"失语"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报道的忽略和失衡、传播效果的过分追求、缺乏人文关怀等,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要从政策、传播渠道、记者新闻素养等方面着手,将弱势群体的话语权维护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