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核病尤其是肺结核病(也称痨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也是我国一直致力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2.
谢丽  赵培忻  丁海欣 《现代情报》2021,40(10):22-33
[目的/意义] 传染病传播往往伴随着谣言,新发突发传染病更是如此。相应地,疾病防控过程同时也是谣言控制过程。对于谣言控制而言,理解其产生机制与传播规律具有基础意义。[方法/过程] 基于疾病传染与谣言传播模型,通过引入创新扩散视角,提出了新发突发传染病驱动的谣言传播描述框架,构造了个体层面上的数学模型。在实验设计的基础之上,利用智能体建模技术展开了系统的仿真实验。[结果/结论] 基于仿真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除了谣言传播参数之外,新发突发传染病相关因素,包括疾病参数与流行病感知参数,亦能够对谣言传播造成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影响。这一结论意味着,忽视谣言传播对于疾病传播依赖性的谣言治理策略可能并不如期望的那样有效,可能会造成治理资源的浪费,甚或造成相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结核病对人类的危害,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结核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后,大家认为结核病是一种防有措施、治有办法的传染病,结核病的控制逐渐被人们所忽略。  相似文献   

4.
这篇关于严重传染病——鼠疫、天花、霍乱、流感、狂犬病和结核病——的讨论揭示了这些疾病对于人类所施的暴虐。逐个战胜这些疾病,是采用了讲究个人卫生、注意环境卫生、控制传染病媒介体和预防接种疫苗的方法,持别是在微生物学使人们合理地理解这些疾病之后。  相似文献   

5.
结核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在新石器时代的人骨化石上,在古埃及金字塔的“木乃伊”(干尸)上,科学工作者都曾发现过结核病侵袭的痕迹。1972年,在湖南长沙郊区马王堆的西汉古墓里,发掘出一具完整的女尸(葬于公元前168年),经过病理解剖和X线摄片,在其肺部也找到了明显的结核病灶。可见结核病对人体的危害古已有之,它恐怕是最古老的人类疾病之一。长久以来,结核病这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十八、九世纪在欧洲曾发生过结核病的大流行,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每七人中就有一人死于结核病,被称为“白色…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Z2):37-39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人员和物资交流的国际化,新发突发传染病在全球的传播速度逐渐加速,区域性传染病全球化已成为传染病流行的新常态。如非洲发源的艾滋病、埃博拉,亚洲发源的萨斯、高致病性禽流感,中东始发的莫斯,均迅速地出现在千里之遥的异地。传统或新发的虫媒传染病,如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也不断地在全球范围造成恐慌。  相似文献   

7.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它可在人群中传播并造成流行。近年来传染病的出现呈现出新的态势,一些曾已控制的传染病再度死灰复燃,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如何有效应对各种急慢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和传播,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在应对挑战的实践中,应强调现场工作能力,应急反应等。  相似文献   

8.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传染病之一,西藏的结核病患病率在全国居于第一位,是制约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虽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收到一定的成就.尚需进一步努力,为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新发和烈性传染病的防控与生物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几十年来,SARS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等新发和烈性传染病接连出现,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新发和烈性传染病病原由于没有有效的疫苗和药物,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病原有可能作为生物武器,威胁我国生物安全。文章分析国内外新发和烈性传染病流行现状,阐述新发和烈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的关系以及可能带来的生物恐怖威胁,探讨新发和烈性传染病防控研究的前沿技术,提出了我国新发和烈性传染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落成对新发和烈性传染病的防控和生物安全的防护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浅谈老年肺结核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结核是严重危害我区群众身体健康的传染病。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普及,儿童结核的发病率逐年下降,成人发病呈上升趋势,而老年病人也逐渐增多。据全国第四次流行病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结核病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由于结核病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后可受到结核菌的感染,受到结核菌感染的人只有少数会发生结核病。感染后是否发生结核病,主要取决于所感染的结核菌毒性的强弱和自身抵抗力的高低。医学研究表明,肺也是一个免疫器官,老年人由于全身免疫功能下降,肺免疫力也下降,加上老年肺组织弹性减弱,呼吸道分泌功能减…  相似文献   

11.
当前呼吸道传染病为国家重点控制和监测的传染病.根据我国麻疹监测方案及国家限期消除和控制麻疹传染病的要求,为降低麻疹的发病,亦将风疹和腮腺炎逐步列入计划免疫管理,以防止此类疾病的爆发和流行.为搞好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监测,掌握我省当前麻疹、风疹及腮腺炎疾病流行的特点及型别的分布与传播,摸清麻、腮、风三种呼吸道传染病病毒的流行规律,我中心与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设麻疹监测点.  相似文献   

12.
新发传染病是指南新出现(发现)的病原体,或经过变异而具有新的生物学特性的已知病原体所引起的人和动物传染性疾病。突发性传染病是指突然出现的传染病爆发。  相似文献   

13.
正湖南桃江县的聚集性肺结核疫情虽然已告一段落,但是从中折射出的问题仍在,即征服结核病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巨大难题,需要从技术和社会管理层面来认知和努力。尽管结核病的暴烈程度不如鼠疫,死亡人数也不及流感,但是在所有传染病中,结核病在人类历史中存在最长久,危害极其严重。结核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古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范围内,结核病曾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自50年代开始,由于采用了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对婴幼儿的卡介苗接种和对结核病传染源的控制,使许多国家的结核病疫情逐年  相似文献   

15.
《科学生活》2010,(11):23-26
<正>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多种疾病的总称。传染病曾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恐慌,它们肆虐人类的历史有数千年之久,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因传染病所造成的死亡总人数远远超过缘于战争的死亡  相似文献   

16.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危害人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尽管20世纪50年代有效的抗结核药物问世以来,结核病疫情在逐渐下降,但结核病仍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近十年来,全球结核病疫情出现了回升趋势,估算全球已有17亿人感染结核杆菌,约有2000万结核病人,每年将发生新结核病人900万人,每年结核病死亡约300万人,占传染病死亡顺序第一位。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据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现有结核菌感染者4亿人,结核病患者500万人,其中排菌…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与传染病专题文献的计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范  李敏  崔雷  黄德生 《现代情报》2012,32(4):95-99
新发及再发传染病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和损失。在传染病的影响因素中,气候变化影响着多种传染性疾病发生、传播与变化的各个环节,因此,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的影响成为科学界日益关注的课题。本研究检索了PubMed数据库中收录的气候变化与传染病研究的论文,统计和分析了这些论文的年发表文献量、期刊、国家、作者、语种和主题分布,试图揭示气候变化与传染病研究领域的现状与发展情况,为关注该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启示和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18.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成立于1954年,前身为"昆明市传染病医院",1986年更名为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02年与"昆明市结核病防治院"合并,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传染病专科医院.2016年3月通过"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评审,同时挂牌"云南省传染性疾病诊疗质量控制中心"和"昆明市传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发展为以...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纵横》2011,(23):78-80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真正健康的人仅占人类总数的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在经济发达、社会竞争激烈的国家和地区中普遍存在,人数一直是逐年增加的趋势。另有统计资料显示,美国每年有600多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多在20-45岁。中国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机关干部发生率达70%。尤其在世界上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疾病负担不断加重,新发传染病对人类构成更大威胁的趋势下,亚健康状态明显影响人的健康寿命,甚至出现大量无病先兆猝死、过劳死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亚健康状态往往会转变为器质性疾病,医学科学研究已证明大多数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均是从亚健康状态转入。亚健康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  相似文献   

20.
流感和普通感冒都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均易发于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呼吸道症状,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