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虑到共同体的显著特征,结合氏族内部结构的嬗变,氏族更像是处于共同体理论创始人所谓的“社会”与“共同体”的交叉点,或者说宗族兼具有“共同体”和“社会”两方面的特征,“宗族是一种自然历史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宗族共同体的存在需要族类记忆的传承,需要得到国家法律、族规族约、礼仪习俗、祠墓祭拜的维护。  相似文献   

2.
张宝明 《寻根》2003,(2):35-37
说到“文字狱”,可能谈“字”色变者首先要数古代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所谓“仁人志士”了。其实,文字狱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远古的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时代,不可能有什么文字狱。试想,我们的祖先连语言能力都不具备,我们的祖先连语言能力都不具备,“祸”无法从口出,就更没有从“笔”出的道理。即是说,文字狱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出现的一种“恶之花”。汉字之美促进了中国灿烂文明的发展,可同时也应验了一句古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所谓文字狱,《现代汉语词典》释曰:“统治者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一种文化的凝聚物,是特定历史文化的“化石”。我们可以从汉字形体中探究出社会文化的种种信息。婚姻嫁娶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文化之一。从汉字字形入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某个时期的婚姻形式。在本文中,我将试图通过对一些具体的文字材料考证来说明古代某个时期的婚俗文化状况。一、群婚形式据史学家研究,中国人的姓产生于距今约五六千年以前,即远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自古就有姓,姓是“自我”的重要标志。但是,人们一般都姓父亲的姓,为什么“姓”这个字却从“女”旁?让我们看一下《说文》的解释:“姓,人所生…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风月宝鉴”的出现看似偶然,但却是应运而生,是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与时代思想的发展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我们无论是从纵向的角度进行历时性考察,还是从横向的角度进行共时性观照,都可以看出它是我国古代宝镜中的集大成者,是这一坐标体系中的最亮点。透过对“风月宝鉴”这冰山一角的参悟,我们了解到的决不仅仅是一个风月故事。难怪“风月宝鉴”会成为《红楼梦》一书的别名!  相似文献   

5.
加小双 《寻根》2014,(1):19-25
“寻根问祖”网站概述 1.Ancestry.com概况“寻根问祖”网站即通过整合和挖掘家谱档案来帮助公众发现其家族历史,向公众提供“寻根问祖”服务的网站,公众可以通过这类网站来完善家族历史,构建“家族树”(familytree),并通过社交媒体把家族历史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6.
胡光明 《寻根》2007,(6):18-23
伴随着明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大量流动,一种新的历史事物——会馆应运而生。“会”是聚合的意思,“馆”则是供宾客居住的房舍,合意为“聚会寄居场所”。会馆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地缘或业缘性的传统社会组织,它建在通都大邑,根植于传统市场经济扩张、人口迁移和流动频繁、商人子弟不断入仕的社会大环境中,通过不断调整自身机制来适应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可以说,会馆是观照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7.
楠子 《世界文化》2010,(2):32-32
英国著名美术史家贡布里希在其《艺术的故事》中说过,十九世纪以来,“艺术”一词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了不同的含义。因为,十九世纪是一个革命的世纪,历史、社会和艺术各个领域变化无穷,各种观念对立共处,人们的选择范围无边无际。于是艺术家的趣味与公众的趣味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8.
“我希望能创造奇迹。”他在年轻的时候曾写出这样的心愿。在整个一生中,这个无与伦比的人在艺术、科技、认识人类、探索自然界的秘密方面都创造出了奇迹,到晚年时,他仍痛惜道,他一生的时光都给“虚度”掉了。历史笑了。“历史上从没有出现过如此多才多艺的天才。”法国历史学家泰恩写道,“从没有出现过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如此渴望永存不朽,在他在世的一百年中以及以后的几百年中被人广泛传诵的天才。”人们从不认为这样的赞扬言过其实,相反认为这样的赞扬还嫌不够,但又找不到恰如其分的赞词。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伦纳德·达·芬奇是一…  相似文献   

9.
“传说荷马是一位盲人。……但他却让我们看到了他自己无法看见的东西”,西塞罗说的是《荷马史诗》的思想价值。的确,《谪马史诗》充分体现了“诗比历史更真实”的道理,至少,从《荷马史诗》的三大男主角身上,我们可以读出古希腊文化的三种特质:力量、荣誉和智慧。  相似文献   

10.
文化遗产是凝聚民族历史和精神的公共财富,需要人们共同珍视,才能使其世代传承、发扬光大。法国是著名的文化遗产大国,历来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法律、行政、舆论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帮助公众树立祖国文化遗产继承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因而在法国,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深入人心,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一成果的取得与“文化遗产日”活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马强 《华夏文化》2011,(3):55-57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中的“君子”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道德品质意义上的“君子”,另一种则是指身份和社会地位意义上的“君子”。这句话中的“君子”显然是指前者,因为这句话蕴含着某种道德上的训诫。《论语》中的“器”一共出现过六次,历史上各家对“器”的解释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本文试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对其...  相似文献   

12.
风筝,中国南方称“鹞”;北方称“鸢”,其历史可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据史料载,风筝最早用于运载、通讯等军事领域。约唐、五代时期,风筝逐渐转变为供人娱乐的颇具技艺性的玩具,至北宋时期,民间已普遍流行;南宋甚至出现以放风筝著称的艺人;明清时代。风筝更加普及且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13.
爆竹二题     
从发声原理来看,爆竹可分为两种。最初的爆竹正如其名所显示的,是通过火中燃烧竹子,使竹节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而将竹子爆破,从而发出声响,可称为天然爆竹。后来将火药装入竹筒或纸筒,点燃引线来引爆,这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爆竹,可称为火药爆竹。以下就两种爆竹出现的时间略作考释。天然爆竹不少人认为天然爆竹出现于汉代。如较为常见的说法是:“放爆竹庆贺春节,在我国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①《中国风俗辞典》“爆竹”条也说“已有2000年历史”。这种说法的根据就是《神异经·西荒经》中的下面这段记述:“西方深山中有人…  相似文献   

14.
<正>当下,公众舆论对企业家的看法正陷入严重的分裂。一方面,从1978年开始,官方文件中再也没有出现过“资本家”三个字,不少书报专著都称赞企业家锐意进取,富有冒险精神,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角;但另一方面,不少人斥责企业家致富的密码在于剥削员工,欺骗消费者,一些公司的“爆雷”恰恰提供了例证。作为法国史研究人员,面对当前的舆论形势与社会心态,不禁让我回想到发生在19世纪前后法国社会的一场大辩论:企业家到底是英雄还是寄生虫?  相似文献   

15.
近来,“教育产业化”不光是一种时髦说法,还是一种正在雷厉风行地实施着的方略,虽说我们这个社会绝对说不上有雷厉风行的美德,虽说没见哪位“教育产业化”鼓吹解释清楚了什么叫做教育产业化。不过,从这两个月正迅速实施的高中、大学学  相似文献   

16.
寻根文萃     
《寻根》1997,(4)
寻根文萃“金融”一词出现于何时?□潘连贵范玫清“金融”的定义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那么,中国历史上究竟从何时开始出现“金融”这一名词呢?清末光绪年间,中国出版的关于金融货币的一些著述,就陆续出现了“金融”一词。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月,《商务官报》...  相似文献   

17.
苏薇 《世界文化》2009,(7):51-52
博物馆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的坐标。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见证我们人类源远流长的文明。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是在17世纪后期出现的。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它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的家族私有制及其基础上的宗法人伦秩序中整体与个体,与西方传统个体私有制及其基础上的靠商品交换和契约关系所形成的社会联结中的整体与个体,其内涵是有差别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重整体轻个体”,与西方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重个体轻整体”,都是同中西方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关系、政治需要相联系的。它们为中西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与弊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西方整体性与个体性关系作出扬弃,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健康的、丰富的、全面的整体性与个体性关系,为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19.
先前理论认为神话是“幻想”出来的,我们却认为神话是先民用另一种观念和与之相应的语言说出的历史“谜语”。我们必须寻找这种观念,懂得这种语言,才能猜出神话的“谜底”。由于神话不是“幻想”而是“历史”,所以神话时代就有具体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20.
自上世纪50年代始,人们便意识到节目主持人的重要性,美国观众更为CBS晚间新闻的节目主持人克朗凯特等电视主持人机敏的头脑、出众的口才以及稳重的气质而倾倒。这些节目主持人很快成为美国具有公众影响力的明星。60年代,欧洲、亚洲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也日趋成熟。全世界都开始重视节目主持人及其问题。  主持不再是播报主持人节目,相对于播音员的播出而言,是指由固定的个人与受众直接交流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之于主持人节目,就像朗诵者之于诗歌。一首平庸的诗歌,可能被朗诵者读得催人泪下;但一首好诗也可能被朗诵者诵读得味同嚼蜡。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