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研究对象:以往成功大型综合运动会市场营运成功经验。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结果与分析:1.广州亚运会赛事营销图广告互联网销售赞助商其它资源公关媒体促销活动广州亚运会如图所示广州亚运会的整体营销,应在制定细致完善的营销策略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所有的营销资源,如销售、广告、公共关系以及促销活动等,统一服务于赛事。2.亚运会赛事的主要收入来源召开一届成功的亚运会并使之赢利,除了要广开收入来源,成功构建亚运营销的策略之外,更重要的是把握好赛会若干个类型的收入与成本费用支出的配比。广州亚运会应特别关注的收…  相似文献   

2.
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佛山赛区赛事大学生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本届亚运会志愿者对亚运会志愿者的招募、培训、配置、激励、评估等的满意度。结果表明:亚运会佛山赛区赛事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志愿者的满意度尚未达到平均水平,但是大多数志愿者仍对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热情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第16届广州亚运会在历时16天的赛程结束后,于2010年11月27日圆满闭幕,这是继奥运会后我国首次再度举办的超大型综合赛事。赛事票价作为赛事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消费者息息相关,向来是关注的热点。而在前期,公众对官方公布的比北京奥运会还要高的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门票有所质疑。运用统计调研、计量分析并综合以往研究结论,对这一高票价现象进行多方面的经验论证及实证分析,解释广州亚运会高票价的原因及合理性,对于赛事定价的研究结论也可为今后的大型综合赛事定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运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壁球公开赛的赛事规模、资金投入、观众状况等进行分析.主要结论: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推动赛事逐步升级,参赛选手职业水平逐年提升,商业赞助逐步递增,同时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大幅度提高了现场观众对壁球项目的认知度.建议:实行赛事部门联动推广壁球赛事、重视对壁球国际景观赛事的打造与宣传、注重商业化包装、努力形成传统的品牌赛事、组建专业的赛事运作团队以保证赛事的顺利举行.  相似文献   

5.
广州大学城的体育场馆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中担负着部分赛事任务,因此各体育场馆的设施安全十分重要.本文通过从如何预防火灾,基本设施、水电设施等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在体育场馆设施安全方面的预防性建议,为即将在广州举行的2010年亚运会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对2010年"激情盛会,和谐亚洲"--健力宝亚运啦啦队全国选拔赛进行了研究,广州亚运会健力宝亚运啦啦队全国选拔赛是竞技体育赛事营销运作的新模式,打破了我国体育赛事营销采用赞助、明星代言、电视转播、广告等传统模式,为我国体育赛事营销模式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广州亚运期间市民对广州城市管理的满意度直接体现广州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和地位。调查结果显示,广州亚运会期间,市民对亚运会的支持率较高,对城市管理和赛事管理的满意度总体上较高,人们用较理性的态度来解读城市管理水平。广州市需借助亚运会的契机,增加投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广州在国际大都市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广州曾先后举办了全运会、全国大运会和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使得广州高校师生得以近距离的接触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更有部分高校参加到这些赛事的承办工作中来。光顾着高校能够为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人力、物力等许多优质资源,以节约赛事运行成本,扩大赛事影响力和号召力。大型体育赛事能有效的带动广州高校校园体育工作的开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等作用。而将大型体育赛事引入高校和打造区域性的高校特色体育赛事,能够使广州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更具特色。  相似文献   

9.
以赞助广州亚运会的中国体育品牌为研究对象,通过测试3种态度(对赛事的态度、对赛事活动的参与、对赛事赞助的信任)预测3种赞助后的效益(对赞助商的印象、口碑以及购买意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赞助的信任,对该赛事的态度可以较好地预测出购买意愿;对赞助的信任也可预测出对赞助商的口碑以及印象;从而确定对赞助的信任在对赞助结果的预测中取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体育赛事的功能理论演变来探讨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的理论逻辑关系,即从竞技、休闲的社会功能转变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功能。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行动主体条件下,体育赛事推动城市发展的功能和效果有差异。本文以2010年举办的广州亚运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资料分析,来讨论亚运会推动广州从硬实力到软环境发生的变化,推动城市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方式、城市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和公民意识的勃兴,形成广州亚运会“办赛事,办城市”的“广州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术》2010,(3):36-38
2009年12月10~13日在香港举行的第五届东亚运动会田径比赛,是继11月广州亚锦赛之后,亚洲又一次高水平田径赛事,也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之前,中国、日本田径的最后一次全面对抗。香港东亚运动会田径赛,中国以26金高踞奖牌榜首,日本获16金排名第二,但广州亚运会,中、日的力量对比很可能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以广州筹办2010年亚运会为背景,通过对广州大学城学生就亚运会前高校体育文化的问卷调查分析.论证亚运会的筹办将对广州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认为:2010年亚运会为高校体育文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为大学生对体育核心价值感悟开辟了新课堂等.要避免高校体育文化片面化,防止高校体育文化商业化,预防高校体育文化参与群体精英化.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大型赛事旅游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型赛事旅游的客源市场、赛事旅游吸引物与配套设施建设、大型赛事影响、大型赛事旅游开发战略与策略研究、大型赛事旅游的营销等方面对体育赛事旅游62篇文章进行综述分析.认为:应借鉴国外研究方法和理念,注重对大型体育赛事旅游的一般性研究,在继续关注已有研究内容的同时,加强对社区居民参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李宁 《新体育》2010,(12):66-67
第16届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人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不禁联想起北京的第11届亚运会。那是中国首次承办的国际性综合运动会.来自37个国家的6122名选手参加了这届亚运会.开创了中国体育的历史。北京亚运会为中国承办重大国际赛事积累了经验.虽然时光过去了20年.但该届亚运会的某些场面依旧堪称经典。  相似文献   

15.
2010亚运会是广州利用人文体育观念提升自身城市形象的极好契机,广州亚运会在举办过程中应注意公民文明教育与文化宣传相结合;以服务人为本与公平竞赛相结合;城市公共管理与环境建设相结合.广州利用亚运会提升城市形象的具体路径是:通过广泛宣传,扩大广州城市形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凸显岭南文化,展示广州的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科学规划建设,提高广州城市的公共管理水平;提升服务水平,确保广州举办亚运会的服务质量;加强公民教育,展现广州市民的优良素质.  相似文献   

16.
数字     
《新体育》2010,(12):8-8
300在国际棋联的很多赛事中都有严格规定,如果参赛棋手的手机铃声响起,会被直接判负;如果工作人员,教练,记者等其他人员的手机铃声响起,则要被处以罚款,广州亚运会上的罚款额度是300美金。  相似文献   

17.
深入分析沃尔沃环球帆船赛成功营销的经验及其启示,为企业品牌在体育赛事中的成功营销提供理论参考。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沃尔沃环球帆船赛成功营销的典型案例。主要结论:沃尔沃环球帆船赛成功营销主要通过寻找赛事发展理念与企业营销理念契合点,准确的品牌市场定位以及赛事中不断进行品牌渗透等措施来达到营销目的。启示意义是,企业品牌营销要努力寻找品牌与赛事之间契合点以及核心价值联系,注重赛事过程中无形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中华武术》2007,(4):20-20
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武术和花样游泳两项赛事已经基本上确定由佛山承办。这是记者18日从佛山市体育局获悉的,据介绍,佛山正在向亚组委申请承办更多的体育项目。  相似文献   

19.
每次大型田径赛事都将产生数量庞大的信息并且需要高效快速地多向传递这些信息来保证赛事的顺畅进行,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竞赛管理信息系统和一个运行良好的传递平台是非常必要的,信息的无障碍传递才能保证整个赛事高效顺利地进行,才能满足工作人员、运动员、新闻媒体和观众的需要.笔者作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广州亚运会、亚残会及深圳大运会的技术信息中心(TIC)主管,结合实践经验,通过直接访谈多名田径竞赛组织专家,分析了TIC在大型赛事中构建的中介作用,并对赛事信息传递提出优化对策:注重运动队反馈意见的重要性,保证赛事信息传递渠道的顺畅;提高信息传递者的素质;规范信息传递的程序;完善传递信息的硬件设备;加大对TIC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20.
市场化是CBA赛事品牌发展的最终归属.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从俱乐部角度出发,对CBA赛事品牌定位与竞争模式分析.结果表明:CBA赛事品牌定位为以俱乐部利益为出发点,商业化运作模式,国际化品牌战略.制约品牌定位的主要因素有市场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性营销管理、俱乐部发展愿景和品牌文化内涵不够等.提出促进各俱乐部市场化进程、流通优秀篮球人才的品牌发展"血脉"、专业化市场运作方式、营造竞争性赛事环境等战略提升赛事品牌的商业化、国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