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可以将荀子思想定位为一种由外而内的“情性建构主义”,由此可以介入到当今全球哲学的建设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如下:首先,荀子思想有着一致的“情论”,但面对积极与消极之情有着不同的“化情”之路。其次,理解荀子情性思想的一条主流线索,仍在于从“欲恶”“情恶”到“性恶”的一脉相承,性之恶的动源在于情之趋恶,而情之恶的源头则在于欲之趋恶。再次,这种主流的情性论却不能否认荀子的另一条支流线索:“称情而立文”之情乃是中性的情,但并不能由此否定荀子言情主要是就消极之情而言的事实。最后,文本认定“性恶心善”说将荀学心性化了,“性恶道善”论更符合荀学“心合于道”的外在化之路。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一书中讨论了多种文艺思想,有关“文”与“情”的讨论是其中的一部分.该书认为“文”与“情”相生相依,“情”是创作“文”的初始动力,“文”能使“情”更加出彩.这种文情相宜的创作观是文艺创作时应当遵循的创作规律之一.  相似文献   

3.
汉语的“情”字,最先是指谓事物的真情实况,与“伪”相对。尽管上古先哲普遍重视情感研究,却在较长时间内没有形成总括各种情绪形式的“情”的概念。直到庄子时代始有改观,后经荀子才有明确定义;但荀子当时实质上混淆了人的性与情。  相似文献   

4.
“杀盗非杀人”的命题记载于《墨经》的《小取》篇。研究墨学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小取》为墨家后学所作,并且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根据侯外庐等人的研究,《小取》“大体可断定为写成于荀子《正名篇》之后。”(《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483页)如果这个断定是正确的,那么从荀子在《正名篇》中对“杀盗非杀人”命题的非难可以看出,此命题早已在《小取》成书以前就已存在并引起了人们的注目。由于荀子对“杀盗非杀人”命题的来由没有明确交代,我们不能绝对肯定荀子所批判的命题就是墨家的命题,但是,从《小取》对这个命题的阐述可以看出,这个命题就是墨家的命题。后期墨家就这个命题遭到的责难在《小取》中回答说:“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  相似文献   

5.
“美”在先秦儒家美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先秦儒家美学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是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的:否定的方法,强调审美意义上的“美”不是“善”;肯定的方法,一方面强调美与“情”有关,这种情不是生理快感,另一方面强调“美”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是一种有特定意义的“文”。先秦儒家美学之“美”可以界定为能传达情感或引起情感反应的“文”。  相似文献   

6.
刘勰《情采》篇论述“情”与“采”的关系,它们属于今人所说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这一范畴。《情采》篇中的“情”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感性层面的情感因素,一是理性层面的思想因素,这两层含义彼此之间并不排斥,而是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情采》篇中的“采”指“文采”,其具体内涵有三点:有韵之文的对偶、声律、辞藻;经书等散行文的文采;作品中作家思想感情的色彩。《体性》篇提出“因内而符外”的观点,《情采》篇又提出“言与志反”的看法,这里看似相互抵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刘勰又认为由文辞窥测作者的性情,只能得其大端而已。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我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为情造文”等等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文”是“情”的载体。语文教材正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好材料。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活,便能形成一种内驱力,学生就能学得主动,学得愉快,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借描绘景物来抒发情感是诗文中一个普遍的表现手法。诗文中的景是一种带有情感内涵的审美画面。诗文中的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在诗文鉴赏中应该注重分析作者在作品中为读者描摹的“景”与作者所希望表达的一隋”之间的关系,必须从“景”的象征性寓意中,去体味作者所寓于此中的“情”。  相似文献   

9.
“情”,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他已经自觉地肯定了人为审美主体,以“情”为审美艺术本质,注重情的表现和作用,形成了许多卓越见解。诸如“人禀七情,应物思感”(《明诗》),亦即“触兴致情”;“情固先乎辞”(《定势》);“情受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神思》);“情动而辞发”(《知音》)等等。在创作论方面提出“设情以位体”(《熔裁》),“酌事以取类”,“撮辞以举要”,“以情志为神明”(《附会》)。在创作态度上提出“为情而造文”(《情采》)。在鉴赏方面他从批评的角度提出“观文者,批文以人情”(《知音》)。刘勰以“情”构建他的文学理论大厦,注重情感个性表现,注重文学形式的完美,注重时代和文学的关系,注重文学评论的原则和标准。刘勰“凭情以会通”(《通变》)的审美观是深刻的感觉与精湛的思想契合。  相似文献   

10.
缘情解诗     
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物,是诗人情感的外化。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即言诗缘情而发,文辞绮丽优美。读懂诗歌的关键,就是要读懂诗人的情感。而诗人情感的复杂性决定了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含蓄性、曲折性、模糊性等特点,了解诗歌隋感的这些特点,对于读懂诗歌极有帮助。笔者拟以一些高考诗歌为例进行解说。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情采》中“为情而造文”和“为文而造情”两句,文论界对其解释欠准确。应分别解释为:为感情寻找一种恰当的表现形式;为形式寻找一种得以依傍的情感内容。  相似文献   

12.
苟子哲学其实蕴涵着一个在华人文化氛围里仍然具有普遍意义和亲和度的普遍形式;整个苟学哲学史的发展,其实就是逐渐触及、呈现这个普遍形式并且予以丰富地展开的过程。从这样的理解出发,我们便可以得到一个全新的视野和角度来诠论徐干的哲学。徐干《中论》跟《礼记》、《中庸》篇一样,都是对荀子哲学“中即礼义,中即道”的观点的一个延续和礼赞。全书所谓“中/礼义/道”,便是人事物的中正合宜的表现,或那表现背后的节度分寸,而不是一个所谓的纯精神的形上实体。跟苟子、汉儒不同,徐干已经开始从正面意义来掌握人性,主张人性的美善并不完全但却可以被纯化到仿佛天生般的美好。徐干“大圣学乎神明”以及“圣人相因而学”的观点显示了天、人之间有连续的一面,也有发展、升进的一面。在“中道”的实践上,徐干不讲“复性”一路的工夫,而是强调言说、思辨与权智的重要,强调“尽敬以成礼”以及“积”的工夫,并且初步呈现了“积善成性”的思路。这些观点,都显示了徐干对苟子哲学创造性的诠释与推进。可以说,在荀学哲学史上,徐干是汉代董仲舒、扬雄之后,西晋裴颁之前的一个重要的中继;而《荀子》、《中庸》、《中论》以及隋代王通的《中说》的前后相续与一贯相通,则是前期儒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术“事件”。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就《苟子》中引《诗》和论《诗》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苟子》引《诗》中《雅》居多的原因;浅析了苟子论《诗》。即“《诗》、《书》之博”与“《诗》、《书》故而不切”是否真正矛盾,及何为荀子提出“善为《诗》者不说”的意会读《诗》法。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读了2003年第四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周莉花老师的《情理交融理寓情中》一文后,受益匪浅。本文分“忧思”、“教学片断实录”、“反思”、“结论“、“启示”等对重“理”轻“情”的现状作了深刻的阐述。作者在“反思”部分有这样几句话:“探究性阅读教学难道只是为了生硬、呆板地解决疑问吗……不难想像,没有情感的课肯定是死气沉沉的。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理性如此强烈的探究性学习,给人的感觉是进行科学研究,逻辑分析……”读罢此文,我不禁对自己去年执教的一堂大家认为比较成功的比赛课产生顿悟。去年…  相似文献   

15.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认为“情”产生于外物对“性”的刺激,而“性”又是天赋的,这就给“情”的产生找到了一个哲学根据——“天”。但如果“情”不受到节制,就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灾害,依此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也不符合“礼”,所以《性自命出》要求艺术家必须以“礼”节情。另外,《性自命出》认为不同的“物”刺激相同的“性”会产生不同的“情”。因此,不同地域、时代、环境等的人会具有不同的审美爱好或倾向,因为审美活动需要情感的催使,情感始终伴随着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为了阐述荀子政治哲学的整体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的目标下,探讨如下四项问题:一、整理过去“礼”思想的研究脉络,思考它为何与苟子“礼”思想一直无法一起讨论。二、简述笔者在前书《荀子礼治政治思想之研究》中,如何探讨此项问题。三、提出能显现《荀子》“礼”思想的思想特质和历史角色的分析架构:即以“礼论”、“礼制论”以及“礼治论”来区分广阔的“礼”思想进而分析的观点。四、阐述《荀子》“礼治论”的若干思想特色。据于此,本文试图论证:荀子礼治论是具备超过“一王朝”、“一国家”之框架的视野,能涵盖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生存方式之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7.
古典文学存在着“从情—忍情”这样一种抒写模式。从情使得文学朝向情感抒写方向突张,而忍情则使奔突的情感得以回旋。文学正是在“从情—忍情”这一结构中,既相互牵制,又相互依托。当这一结构处在平衡状态时,文学既能显示出她所葆有的礼乐醇雅,又能透露出她所苞育的情感芬芳。“从情—忍情”这一结构的拈出,使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古典文学情感抒写的复杂历程,对于当下文学创作也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安命”是《庄子》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学界一般认为庄子的安命论就是宿命论。通过对《庄子》文本中关于安命的一个命题---“安其性命之情”的阐发,认为安命的本质就是安道。在此意义上安命论就并非宿命论了。在“化”的思想中,庄子实现了对宿命论的悬解。  相似文献   

19.
鲁迅评价《史记》的名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句后句之间是有联系的,“发愤著书”、“发于情、肆于心”是其核心所在。《离骚》之情对《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情感本是历史真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寓情于史,将历史的真情、历史的过程与自己的人生体验恰到好处地融汇为一部伟大的史著。  相似文献   

20.
《邯郸师专学报》2013,(3):91-91
复旦大学哲学系东方朔(原名林宏星)教授在《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赵文化研究·荀子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栏发表的《“可以而不可使”——以荀子(性恶)篇为中心的诠释》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中国哲学》2013年第3期第43.55页全文转载,该文指出:“可以而不可使”是荀子在《性恶》篇中回答“圣可积而至”然而却“皆不可积”的“自难”时所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