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史记·项羽本纪》中“旦日飧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一句,历来选本包括名家选注本均未有清晰的解释,或有解释,亦语焉不详。之所以没有解释清楚,探其原因,我们认为,关键是对句中“为”字的理解问题。这一句中的“为”字应作何解,大致有三种意见:  相似文献   

2.
中师《语文基础知识》第六册认为“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为”是“副词,‘将’的意思”。《文选和写作》第五册也注为“将要”。但这句译为:“明天一早犒劳军队,将要击败刘邦的军队”根本体现不出素来粗鲁(?)直又逢大怒时项羽的性格情态。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话:“项羽大怒曰:‘旦日飧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句话中的“为”字,课文注释为“wéi,将要”。从“为”字在这句话中的语法地位看,它直接用在动词“击”的前面.表示“动怍将要发生”的意思,是副词。课文的注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从语义的角度来考察,那么这个“为”字译为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中,有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告密的一段,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听后大怒道: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注解②,为(wei)将要。这里把“为”字作“将要”讲,这种讲法值得商榷。“为”字能否作“将要”讲呢?能的。如《汉书·匈奴传》里有“单于  相似文献   

5.
职高语文第一册(人教社版)《赤壁之战》一文课后练习第四题要求学生说明句中加点词的词义,其中有个句子是:“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人教社编写的《教参》提供的“参考答案”为: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四册《庄暴见孟子》中的“臣请为王言乐”一句,教材译作“请您让我给您讲讲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很显然,教材里将“乐”字释为“音乐”,我以为值得商榷。这是一个承接句。承上,孟子就齐宣王“好乐”一事展开对话,以作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选有诗经二首,即《伐檀》和《硕鼠》。《伐檀》诗“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句中的“不”字,《硕鼠》诗“无”食我黍”句中的“无”字,课本上均作副词解释,分别译注为“不是”、“不要”。这两个字在这具体语言环境里,是副词还是语助词,怎样解释更为符合原意,我们认为应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8.
王逸注《离骚》之“帝高阳之苗裔兮”云: (楚)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 汤先生《离骚今注》引此作“受屈为卿”(原注:“《章句》《补注》各本误作‘客卿’,此据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王逸注校改”)。屈先生《屈原氏族考》说此同,而谓朱熹驳王逸此说未为得,其云: 王逸《章句》中“受屈为卿”一句,世传诸本,“卿”上多一“客”字,“客”字乃是衍文,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王逸之说,即无此字,是  相似文献   

9.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廿三课《陈涉世家》一文中,对“死国可乎”一句中“死国”的注解是“为国事而死”,参阅以往初中课本以及其它资料,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较权威性的注解,都把这一句中的“国”字注解为“国事”,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国”字应该解释为“楚国”才比较  相似文献   

10.
说“鼓”     
苏轼的《石钟山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对于“鼓”字,一般认为是与“钟”并列的一种乐器,即把此句中的“钟鼓”视同《庄暴见孟子》中“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的“钟鼓”。一、先看这句中的“噌吰”一词。《辞海》注:“象声。多以形容钟声。”并举司马相如《长门赋》为例:  相似文献   

11.
在《鸿门宴》末尾有“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日:‘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一句,对其中的“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的“今”字教材中没有任何注释,教参上将全句译为“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则“今”字即“要”的意思。虽然基本正确,只是未免失之于笼统,  相似文献   

12.
龙文余 《语文知识》2005,(12):14-14
人教版高中课文《我的空中楼阁》中有这样一句:“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人教版国标本课文《欢迎台湾小朋友》中也有一句:“一只船,扬白帆,飘呀飘呀到台湾。”这两句中的“飘”都是别字,应改为“漂”。 “飘”和“漂”虽然读音相同,都是动词,  相似文献   

13.
《学语文》报第29期罗文同志说:《诗经·匏有苦叶》“济盈不济轨”句中后一个“济”字应为“濡”字。余冠英《诗经选译·匏有苦叶》一诗,原句是“济盈不濡轨”。  相似文献   

14.
教学参考书在“练习说明”中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一句中的“于”字解释为“被”,这似乎令人有些费解,而更多的老师和同学认为此句中的“于”字应解释为“从”。  相似文献   

15.
《卖柑者言》有句云:“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句中的“子所”,课本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代散文选》注为“你那里”。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下册注“所”为“所需”,认为“所”后省略了“需”字。我认为上述两解均有可商榷之处。正确的理解应将“所”训为“意”。验之古文,书证颇多。请看: (1)窋既洗沐归,时间,自从其所谏参。  相似文献   

16.
“杀士”一词见于《尉缭子》等传世兵书中,银雀山汉简《兵令》也见“杀士”,《孙膑兵法》更有《杀士》残篇。学者们对它有多种解释,包括“杀死士卒”、“减少士卒”等。这些解释比较符合“杀士”的字面词义,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它们与兵法著作者的本意和当时的战争实际相去甚远。将“杀士”理解为“牺牲士卒”也有违军法“亡士卒多者,斩”这条军法。结合军法原理和有关条款,应该把“杀士”这个概念理解为:通过赏信罚必,使兵卒成为敢于拼死杀敌之士。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一句写:“花下成千成万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一句中的“闹”字实在用得妙:  相似文献   

18.
“的”字结构能做定语吗?有同志认为,“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可以做定语,古代汉语的‘者’字结构则没有作定语的用法;现代可以说‘逃跑的士卒’,古代却没有‘亡者士卒’的偏正结构。”(《中学语文教学》,1980年第八期)我看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9.
《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冀君实或见恕也”一句,一般都译成“希望你或许谅解我。”“或”训“或许”义,是一表猜测估量的副词,而此句全无猜测估量的语气,而是带有希望语气的句子。因此将句中的“或”诠释为表猜测估量的副词“或许”义是欠妥当的。笔者认为“或”字在句中是个助动词,它与“恕”  相似文献   

20.
“与”字在《史记》、《汉书》中有“带领、率领” 义,而现有各字、词典“与”字下均未列此义项,应予增补.(一)《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哈、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饣甫)之.” 同上:“汉王稍收士卒,与诸将及关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荥阳,破楚京、索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