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读     
<正>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以上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其著作《为什么读经典》中对经典的定义。  相似文献   

2.
伊塔洛&#183;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这样概述: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相似文献   

3.
校长寄语     
“正义”“爱”和“真实”,它们就是一双双无形的手,充满了无穷的力量,能让人感到温暖。这种力量来自于每一个人,人们互相加油,互相鼓励,人间的温暖就这样不断地传递下去。  相似文献   

4.
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经典的能量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列举了十四条经典有别于非经典的特质,其中第三条是这样概述的: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  相似文献   

6.
书与人絮语     
书的归宿有的书的归宿是废纸堆、化浆池。它们也许就不该问世,不能叫“书”。有的书将林立于书房、书库之中,成为历史,成为典籍,即使是发黄了,变旧了,仍然不失其价值,想起来便可以取用。这样的书,这个世界上积累了很多很多。还有一些书,存放在读者的灵魂里,无形、无声,但却“活”着。人类的生命就是它的生命。这样的书极少。它们是寂寞的书,也是孤独的书。它们本来就是如司汤达所说的:“TOTHEHAPPYFEW”(献给少数幸福的人)的书。幸福的书一本好书,穿过了漫长和动荡的岁月,历尽历史的风尘沧桑,跨过了时间的废墟,被…  相似文献   

7.
走出语文书     
学语文,有时候可以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是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去学。比如,西湖就是一本很美丽的“语文书”,我们可以认认真真地读,仔仔细细地品,把不懂的记下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样你会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关于名著,古今中外不少名人都有过精辟论述——美国作家梭罗说:“经典作品是什么?它们是人类思想的最崇高记录。它们是唯一预言性的、不朽的作品。”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阅读所有的好书,的确如同与历代最高贵的人交谈一样,他们是过去年代那些书的作者;不仅如此,这种交谈的内容还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其中展现给我们的不是别的,而是他们最优秀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我妈     
漫画家兼作家钱海燕的妈妈无疑是个开明的人。“做你梦想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书就是书——也许可以用好不好看来区分,但没必要说是否跟学习有关。”这样的教育我们很向往但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做不到。只是希望看了这样的文章,能让我们对孩子多点宽容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我们经常可以读到这样的学术著作,它们热衷于史的描述,以近乎凝滞的书写节奏,去平实、客观地呈现历史全景.这类著作颇近似于教科书,尽管周全而稳当,但常需付出创见寥寥的代价.显然,颜水生在有意规避这样一种学术书写形态.王景科教授在《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转型》(以下简称《转型》)一书的“序言”中如是说:“颜水生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在每次跟他讨论问题时,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他那种探索进取精神.”颜水生自身的这种性格特质,也全面地投射到了《转型》一书中.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一种“探索进取精神”去重估“散文理论”,进而努力开拓出散文理论研究的诸多新维面.  相似文献   

11.
学习《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感受最深的是生本教育的全新理念给我们的思维带来了巨大冲击。生本教育尊重生命的发展.极大地挖掘了学生内在的潜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表现欲和表达能力,使课堂充满了活力。“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  相似文献   

12.
书籍对于博尔赫斯这样一个学者型作家、失明的作家而言,就是知识的象征。作家的书籍崇拜即对于知识——这种神圣的令人尊敬的东西的崇拜。对“书、知识、智慧”的崇拜散落在小说中,显现为“书”、“图书馆”、“迷宫”三重意象。博尔赫斯并不信仰上帝,他的上帝就是知识。作为学者型的作家,一个智者、知识分子,博尔赫斯笔下充满这种对于“知识”的迷恋与恐惧。  相似文献   

13.
人音版的音乐教材在我看来就是一本百看不厌的书.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卷让我每翻每受启发,每翻每有新想法。“情、美、活、实”这四个字是我对人音版教材的概括总结。“情”指的是情趣和情节.每一课编排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节.充满儿童气息,饶有趣味:“美”指的是画面非常美,鲜艳的色彩.合理的布局,在视觉上给人强烈的冲击;“活”指的灵活,教材中每一个环节的设计灵活.给教师遐想和创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经典作品,它不但是一部探讨本体论的哲学书,而且是一部政治哲学书。它把人天合一,提出了人类社会治理的一些重大问题和解决方案,有人称它为“帝王术”。《道德经》中提出了统治者从事政治活动的最高境界,并对如何达到最高境界进行了探讨,这就是以“无为”为核心的政治手段体系。老子所提出的在政治领导中的“无为”思想对今天的领导工作,仍然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姿格 《华章》2011,(7):54-54
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正因如此.所以有人把幽默看作是一个人成熟的一种表现。我们今天的生活充满阳光和欢笑.但不妨在紧张的劳作之余。让幽默充当精神上的“按摩师”,这样,生活将更富于乐趣。  相似文献   

16.
<正>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经典作品阅读量少,阅读过程浮光掠影是重要的原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课外阅读有这样的要求——“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经典文学作品,思想博大,精神恒久。用心读它们,就像徜徉于智慧的丛林,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思维品质。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我一直主张经典作品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占据一个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所谓“经典”.就是民族文明和人类文明的结晶。因此,阅读经典,就是“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新语文读本)编者的话》)。而“让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思想与文学在孩子心上扎根”.这更是民族精神建设的基础性的工作。我因此建议在中学选修课程里.应以经典作品的阅读作为一个重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阅读经典     
经典作品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我想就像父亲的经历对于儿子,母亲的经历对于女儿一样。经典作品对于我们并不是意味着完美,而是意味着忠诚。我相信任何一位读者都是在用自己的经历阅读着这些作品的,我们阅读它们是为了寻找自己曾经有过的忧伤和欢乐,失望和希望。当我们在这样的作品中发现了自己的思考时,当我们为别人的命运哭泣和欢笑时,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别人的故事丰富了自己的经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部作品,我们不同时期阅读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经典作品的优点是可以反复阅读,每一次的阅读都会使我们本来狭窄和贫乏的人生变得宽广和丰…  相似文献   

19.
新的一年开始了,到了猴年。有人说:“我们又少了一年。”有人说:“我们又多了一年。”这就是生命的加减。有人用的是减法思维,所以越减越少,使人的一生充满危机,充满压力  相似文献   

20.
在阅读学生周记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情况:一些表面上看上去天真活泼、热情开朗的学生,周记中却充满了对学习的焦虑、填满了对生活的恐惧,这不由得让我想起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哲学家爱默森在他的书中讲过的一个真实故事:正当喜剧演员卡里尼使整个那不勒城的人都笑断肚肠的时候,有一个病人去找城里的医生,治疗他患的忧郁症。医生劝他到戏院去看卡里尼的演出,他回答:“我就是卡里尼。”我们的这些学生是否类同于这样的“卡里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