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溶散性     
张炎冰 《钓鱼》2014,(9):8-8
溶散性,商品饵状态之一,与持钩性相对应。传统钓鱼用蚯蚓、虾、玉米、米饭粒做钓饵,持钩性强,挂钩后不会溶散。悬坠钓组用粉状商品饵,须经过兑水、搅拌和存服一段时间后才有黏性,才能装到钩上。然而原材料不同,以麸为原料的商品饵1:0.6~0.8兑水,持钩性强,不容易溶散;薯类饵吸水率高,1:1.1~1.4兑水,持钩时间短,溶散快,必需多揉才能产生黏性;麸薯复合饵1:0.9~1兑水,揉多了黏,揉少了松,溶散快慢掌控容易。  相似文献   

2.
兑水量     
张炎冰 《钓鱼》2011,(15):19-19
商品饵必需经过兑水、搅拌、存服等一套程序形成黏性后才能装到钩上。为了方便,也为了突出钓饵的状态,鱼饵的外包装上都标志了兑水量(也称饵水比)。  相似文献   

3.
湿饵     
张炎冰 《钓鱼》2014,(4):10-10
又称成品饵、方便饵、傻瓜饵或智能饵,特点是开启即用,不需兑水搅拌就能挂钩钓鱼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商品饵都是粉状,需要按比例兑水,然后经搅拌、静置才能装钩。其中兑水多了少了,静置的时间长了短了都会对钓饵的状态产生影响。另外主诱和主钓分别添加哪些辅料,加多少,也颇费心思。总之看似简单的炼饵过程,却是钓鱼人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  相似文献   

4.
开饵     
张炎冰 《钓鱼》2012,(11):18
以米豆麦黍薯为原料的商品饵一般都要经过兑水、搅拌、静置存服后才能完成装钩。可是商品饵的黏性、比重不同,除了控制兑水量和适当揉搓之外还得加入必要的辅料和添加剂才能有合理的状态。另外,随着鱼情的变化,主诱时需要松散、炸裂、雾化,主钓时需要松黏适度、轻重合理的状态,如果钓饵不在状态或过了状态,效果就差了。  相似文献   

5.
返水     
张炎冰 《钓鱼》2014,(10):13-13
粉状商品饵都要经过兑水、搅拌、存服的过程才有黏性,才能装到钩上。其中兑水量的多少是约定并在包装上注明了的,如薯类饵1:1.3-1.5;麸类饵1:0.6~0.8;麸薯复合饵1:09~1.1。搅拌是为了吸水均匀,存服是要激活状态。然而不管麸类饵、薯类饵,使用时间长了会出现水分蒸发了变硬、返水了变稀现象。  相似文献   

6.
醒饵     
张炎冰 《钓鱼》2010,(12):23-23
以米豆麦黍薯及其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经烘焙研磨后成为粉末,再添加增味剂和必要的状态调和剂就成了商品饵。由于原料的吸湿率不同,以及添加成分必须被水溶解后才能被鱼接受,所以商品饵都要经过兑水、搅拌、醒酵的过程才成为钓饵。不过商品饵都注明或提示:取本品1份,加水0.8~1.1份,均匀搅拌后静置3~5分钟,然后根据个人习惯揉团作搓饵或拉饵使用。其中“静置3~5分钟”是为了充分湿透,  相似文献   

7.
状态粉     
张炎冰 《钓鱼》2011,(17):13-13
鱼饵的物理状态主要有三个指标构成:比重、兑水量和黏度。比重小的饵,如原料为薯粉、轻麸、豆粕的饵吸湿性强,兑水量都在1:1左右,可是粘结力差,必须多揉才能有较强的附钩性。  相似文献   

8.
软饵     
张炎冰 《钓鱼》2011,(18):21-21
用商品饵做钓饵,制作简单,只须按包装袋上标明的饵水比兑水,然后搅拌、存月艮就能搓到钩上。可是饵大了鱼吸不进嘴、硬了又会挡口,就是鱼吸进了嘴也会吐出来,所以“台钓”要求钓饵“软如耳垂”,入水后3分钟内不会溶化。  相似文献   

9.
底浮饵     
张炎冰 《钓鱼》2014,(12):20-20
轻饵重饵是相对的,可是不标示比重的商品饵就只能以兑水量为准了。饵水比1:0.5~0.8的是重饵,1:1~1.5的是轻饵。重饵多用于搓饵钓底,轻饵以薯粉、轻麸为主,结合状态的调整可从水皮钓到水底。然而有一个现象必须引起重视:水底淤泥厚,两钓位相隔10米,一人搓饵钓钝,中鱼都是鲤鱼,一人拉饵钓灵,鲫鱼、鲤鱼连着上,而且都是中上钩。  相似文献   

10.
署类饵     
取煮熟的红薯去皮切成骰子大小,装钩后沉底钓鲤鱼;换成无味的马铃薯则会有草鱼、鳊鱼咬钩;用小钩,挂切成小块的熟芋头,专钓大鲫.传统钓鱼用自然饵,其中薯类饵都要经过蒸煮切,否则无法装钩. 台钓后用商品饵了,包括藻类饵、薯类饵、麸类饵以及麸薯合一的复合饵都是粉状,经兑水,揉搓后静置一段时间就有了黏性.于是上饵方式变了,改装为搓,继而有了拉饵.  相似文献   

11.
糊饵     
张炎冰 《钓鱼》2014,(7):13-13
商品饵以粉状居多,虽说是开袋即用,但进入状态有个过程,没有严格的顺序,兑水量多一点少一点,以及存服时间短了,都会影响其效果。糊饵呈膏状或糊状,多装在牙膏形挤管或软质塑料管中。使用时旋开前盖或切去塑料管封口,以挤牙膏方式挤出就能装钩了。  相似文献   

12.
黏饵     
张炎冰 《钓鱼》2011,(21):32-32
黏是钓饵的基本状态。台钓之前除了诱饵松散,采用植物性钓饵时一般都要经过兑水、搅拌、蒸煮,然后切块或揉捏后才能装到钩上。这样制作的钓饵都比较黏,具有入水不化不散、持钩时间长的特点。为了省却制饵麻烦,用米饭粒、浸胖的麦子、煮熟的玉米粒做饵也是以黏为基础的。传统钓鱼用黏饵是因为坠钩沉底,鱼标不反应饵重变化。钓饵松散了,从钩上...  相似文献   

13.
手上饵     
张炎冰 《钓鱼》2014,(13):10-10
钓快鱼用拉饵,将兑水后形成拉丝网络的饵团压住钩拉出,饵就粘在钩上了。传统钓鱼用蚯蚓、虾、蚌肉、面团、玉米粒、年糕、米饭粒做钓饵,都是饵包钩——按钩的大小将饵整成合适的形状,然后一手捏钩柄,另一手取饵以套、穿或按的方式将饵装到钩上的,统称手上饵。  相似文献   

14.
膨化微粒饵     
张炎冰 《钓鱼》2014,(11):18-18
与热温控发酵的悬浮性颗粒饲料和能悬浮淤泥的麸粒饵不同,膨化微粒饵不浮于水,是沉底的。膨化是生产工艺,渐进式缓慢吸湿,微粒区别于粉状和片屑状,大小如小米或米粒的1/16,硬,兑水前挤捏不碎,兑水10分钟揉搓仍有颗粒感,存服25~30分钟吸足水分了,微粒才消失。  相似文献   

15.
任志新 《钓鱼》2005,(4):15-15
钓鱼用的饵料原材料基本上是大同小异,无非是小麦、薯类、豆类等植物性和虾粉、鱼粉等动物性的东西。用商品饵去替代,必须要了解自己钓箱内商品饵的特性,这样才能正确搭配出合适的钓饵。  相似文献   

16.
宿含雨 《钓鱼》2012,(24):14-15
"立冬"非冬,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才进入气象意义上的冬天,沿长江一线大约在农历"大雪"前后入冬。此时池塘停止喂食,不管用腥的还是香的商品饵,搓饵已很少有口了,必须拉饵钓底才能钓到鱼。水库、湖泊、河道等粗放养殖水面甚至拉饵都不行。一般认为,鱼不咬钩是因为活动量、食欲低了,进入休眠或半休眠状态。然而池塘的情况是:相隔5米、水深相同的两个钓位,一人用腥味商品饵搓黄豆大饵钓底,2小时获鲫鱼4尾,后换细线小钩,饵搓成绿豆大,情况略微好一点。另一人用麦香型商品饵打窝,半小时后发现有不明显的小口,于是  相似文献   

17.
搓饵     
张炎冰 《钓鱼》2010,(18):17-17
“台钓”和池钓竞技基础技术之一。在鱼饵为粉状时,按一定比例兑水,待吸足水分后略作搅拌,再存服一段时间后将饵合拢成团。装饵时以握竿之手卡着坠或提住子线,另一手从饵团中撮起一点饵,以中指、食指配合拇指将饵卡在食指与中指的第一关节之间,然后使钩落在饵上,转动拇指使饵将钩裹住,再三指联动搓成卵形。也可以一次撮饵,先将饵搓成长圆柱,然后以拇指指甲切成两段后再完成搓饵。  相似文献   

18.
赵峰  小军 《垂钓》2007,7(9):52-54
在我的用饵观念里,再好的商品饵都只能说是半成品。只有将半成品进行再加工,调制出最佳的状态,才能说是真正的钓饵,丸九鱼饵亦如此。[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阿牛学钓记     
吴世雄 《钓鱼》2005,(10):12-13
拉饵的选择与调制尽管拉饵使用起来简单、快捷,可随意地拉大拉小。但是用做拉饵的商品饵在选择与调制上,可是一点都不能马虎的。拉饵的状态调整不好,其结果不是拉不出饵来,就是拉出的全是面筋,根本无法使用,所以调制拉饵的成功与否?与饵料中添加的小麦蛋白纤维多少及兑水量都有直接的关系,丝少了,拉不出来或拉出的饵小且粉,入水后钩上的饵就没了。丝多了,拉出一团不雾化的面筋,成了“死疙瘩”鱼不爱吃,而且,堵住钩门有碍中鱼。拉饵的脱水量也是不可小觑的。由于饵料的成份不同,它的吸水量是有差异的。初学者不妨取单种拉饵饵料试一试。先将它分成若干等份,再分别加八不同的水量进行调和,取一只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将拉出的饵,分别置入杯中观察,就会发现入水后的拉饵状态差别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20.
孙美理 《钓鱼》2006,(18):36-36
商品饵是现今钓鱼人常备的鱼饵之一,它以干净卫生,携带方便,效果非凡而倍受钓友的青睐,对于启封用过的,尚未用完的饵,稍有不甚就会返潮变质,这样对钓鱼人而言,是一种浪费。如何才能做到保存完好,我介绍一下自己保存商品饵的体会。找一些白色透明干净的塑料瓶,要求瓶子密封要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