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张建 《考试周刊》2010,(47):186-186
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渗透生物前沿知识.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渗透STS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2.
万敏 《考试周刊》2009,(35):170-170
在现今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作为一位高中生物教师,具备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生物学的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因此,生物科学素质与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五个方面。教师要真正达到培养科学素质.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质的目标.就要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转变教育理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那么,教师怎样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  相似文献   

3.
一、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 对学生来说.科学素养的基本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和个人生活中。新课标中关于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为:  相似文献   

4.
1问题的提出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实施的核心任务。科学素养应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方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思想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HPS教育范式(History、Philosophy&Sociology of science)正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本质观而形成,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支持和输出.初中生物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中坚力量学科,其知识、技能等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直接性的联系.《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教学中要落实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倡导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立足科学素养来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学习,促使学生通过生物学习不仅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够切实认知和了解科学,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态度的最佳时期是中学阶段.  相似文献   

6.
胡桂平 《生物学教学》2003,28(12):13-14
使生物科学教育面向真实科学 ,是当今生物学学科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它要求生物学科教学尽可能与科学实践活动相接近 ,反映科学的本来面目。其核心是倡导开展探究教学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生命科学 ,以便学生在积极参与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中掌握探究技能 ,提高信息素养 ,养成科学态度。本人在中师生物学教学改革实践中 ,以《关注非典型性肺炎》为课题 ,让学生面向真实科学 ,进行探究教学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1 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 ,包括科学概念、定律和理论的科学知识被看成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  相似文献   

7.
高中课程改革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生物学科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中的重要部分。本文从培养学生生命科学意识,体会生物科学发展史,让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增强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技能、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形成科学价值观,注重生物科学与社会的联系等方面来探讨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要结合生物课程的特点,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9.
顾中伟 《考试周刊》2013,(84):162-162
生物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具体理念包括: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首要任务。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是课程改革的良好载体,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原材料,特别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科学方法的训练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都说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可我却不禁要感谢和学生在一起时,他们灵感的闪现带给我的欣喜。中学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将科学探究引入初中阶段的生物学课程内容,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同时还能培  相似文献   

11.
在<生物课程标准>中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新课程的主要目的和基本理念,并明确提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本人通过对<生物课程标准>的理解及平时的教学实践,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5,(95):149-150
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本文就如何通过生物科学史教学培养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进行阐述,包含三方面内容: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能力。  相似文献   

13.
吴家萍 《科学教育》2007,13(2):56-58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能力是核心;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利用研究型课程学习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科学素养培养是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培养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任务之一;培养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包括培养其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探究方法和STS观念;培养目标具体可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方法有探究式教学、增加科学发展史、渗透STS教育等。  相似文献   

15.
密娜 《青海教育》2004,(11):46-46
《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等课程基本理念。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态度则是科学素养的主要构成因素。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素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科学态度教育的内容在生物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应包括:(1)教育学生学会全面地看待自然界、生物界和生物学知识,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2)教育学生学会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避免孤立、静止地去看待生命活动。(3)…  相似文献   

16.
郑廉 《考试周刊》2014,(99):156-157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并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和分析,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实验、认识自然的成效,这无疑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积极探索和研究实验教学,将为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惠萍 《考试周刊》2010,(42):196-196
生物新课程改革要求生物教师通过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生物学基础知识、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态度和世界观等。初中生物知识比较贴近生活,教材中安排了一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小实验。这些实验一般比较简单,多数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通过亲手实验,学生的科学素养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一、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1.提高生物素养,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生物科学素养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等诸多领域相关问题时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强调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思维品质等方  相似文献   

19.
吴可 《成才之路》2010,(25):27-27
中学物理素质教育的任务是:物理科学知识教育。使中学生掌握初步的、基本的物理科学的基本技能和素养;利用物理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依据自然科学方法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0.
黄家敏 《教育评论》2007,(5):156-157
在《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宗旨。科学教育应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及科学价值观作为整体的体系,是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物课本为适应这一需要,对内容作了全面的调整。教材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社会,更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时代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对科学的本质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创设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