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菱学诗”是曹雪芹塑造香菱这一形象的重要情节,旨在揭示香菱性格的可贵可爱,突出香菱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由此增强了这一人物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2.
一、教的极致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的主要性格,但在《香菱学诗》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一)好为人师。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不像宝钗那样囿于礼节规矩而推托,反而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溢于言表。(二)善于鼓励。她首先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学诗是“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有了自信心,香菱自然上了劲…  相似文献   

3.
冯军 《保定师专学报》2005,18(3):12-14,26
在《红楼梦》中香菱地位卑微,命运坎坷,她出现的时间、地点与她相关的事件对整部作品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甩,她沟通了神话与现实,在全篇中奠定的是悲剧的基调;作为第一个薄命女儿、第一个家庭历劫、第一对薄命鸳鸯的承受者,她奠定的又是作品结构模式。同时香菱也涵盖了黛玉、宝钗、可卿的某些特质,而作者对她的反谶言选择更加深了悲剧的力度。  相似文献   

4.
袁聪娣 《现代语文》2008,(5):102-103
《香菱学诗》是曹雪芹的长篇巨著《红楼梦》中的一个极富文学性与幽默性的故事片段,该片段也入选了人教版九年级(上)的语文教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除了理解小说的主旨、了解人物的性格、品味小说的语言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因为这一片段与其说是香菱学习写诗的过程,还不如说是曹雪芹自己学习写作经验的总结。而诗、文本是一家,所以香菱学诗的许多方法可以借鉴到我们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还可以从中学习一些作文指导的方法,应用于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的《香菱学诗》虽以刻画香菱苦心学诗为主,但林黛玉对香菱的指教却也非同寻常。在林姑娘的悉心指点下,悟性颇高的香菱很快便写出受到大观园众姐妹好评的诗来。在林黛玉对香菱学诗门径的指点中、颇有一些现代教育理念体现在其中。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一读再读,我最大的收获是读出了一位教育家———林黛玉。说黛玉是诗人,不会有人反对,因为有她的诗为证;说她是教育家,也不应该有异议,我们可从香菱学诗得到佐证。香菱得机会住进了大观园,便央黛玉教她作诗。黛玉满口答应,给香菱布置了作业,并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更指出香菱努力的结果:“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一开始就道出了香菱的潜力,使香菱倍受鼓舞,没几日就■河北海兴中学张淑华读完了一百首王维的五言律诗。香菱第一首诗做出后,宝钗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黛玉看完…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一读再读,我最大的收获是读出了一位“教育家”——林黛玉。香菱得机会住进了大观园,便央求黛玉教她作诗。黛玉满口答应,给香菱布置了作业,并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更指出香菱努力的结果:“不出一年的功夫,不愁  相似文献   

8.
阅读《香菱学诗》(见上海高一语文教材),如果把重点定在强调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或是强调黛玉是诲人不倦的好老师,这显然是把这篇课文脱离于整个《红楼梦》之外,仅仅去揣摩课文本身表面的情节,而没有重视作品"个性"的审美价值。《红楼梦》是曹雪芹的政治宣言,因此要把这篇课文看成是整部小说的节选,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一、解读人物个性化的性格。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一个小人物的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学诗。香菱说喜爱“垂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洼聚墨多”。黛玉道:“断不可学,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浅显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她让香菱先读王摩诘、李青莲、老杜三人做“底子”,然后再看他人。当香菱熟读并能说出一二奥妙时,宝玉劝她:“三昧已得,不要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独特而又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整部小说中第一个出现的女性人物香菱,生得模样齐整、性格温柔、娇憨天真,有着特殊的气韵.但在封建社会中,她不可避免地成了鲜活女性群体中的“应怜”者、男权传统藩篱束缚下的“隐形人”和封建社会“有命无运”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文《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节选内容以薛蟠之妾香菱学诗过程为主线,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要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须得从香菱的不幸遭遇写起。  相似文献   

12.
香菱学诗终有所成,除了自身的刻苦,更得益于黛玉这位老师。 按说香菱拜宝钗为师更为有利,一则她为宝钗的嫂子(尽管身份是妾),同处一府方便请教,二则宝钗的水平也堪为其师。香菱舍近求远,是因为在宝钗认为女孩子无才便是德,多少让香菱敬而远之。黛玉没有因为香菱与宝钗的关系而拒绝她,心无城府;更没有世俗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
郭维永 《现代语文》2008,(1):120-120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红楼梦》以其无所不包的博大与雄浑,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问题也在其列。其中,《香菱学诗》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诠释曹雪芹教育理想的精彩篇章。《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主要写了香菱在林黛玉指导下学习写诗的全过程,从黛玉对香菱的精心指导来看,林黛玉不愧为有诗性、有灵性、有悟性、有耐性、有创造性、有丰富教学经验、有生机和活力的良师,她的激励措施,跟今天语文新课改的一些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得不让人佩服。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故事写得很精彩,细加揣摩,从中会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香菱原是姑苏城外一个小财主的女儿,五岁被坏人拐走,十二三岁被卖进了大观园当丫头。一个原不知诗为何物的香菱,后来其吟月之作却博得“海堂诗社”众人的喝彩,原因何在? 作品让我们感到不外乎以下几  相似文献   

15.
正凡学诗,须有门径。入门一步走差,以后弊病无穷。《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段: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  相似文献   

16.
香菱学诗一节是香菱在红楼大观园里演绎的一个重要情节,,也是揭示香菱命运悲剧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文拟从香菱学诗这一细节,透彻地分析香菱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香菱执著学诗、废寝忘食、茶饭不思的劲头着实吸引了读者,令人为之感叹。不过,我认为在欣赏《香菱学诗》时,不能只关注香菱,要想真正明白曹雪芹的用意,领略曹雪芹高超的艺术技巧,必须绕到香菱的背后。  相似文献   

18.
林黛玉的教学秘笈主要体现在“低位思想”上。 在《红楼梦》第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林黛玉的这种低位思想可谓得到了浓墨重彩的展现。譬如香菱讨教作诗之道,她笑称自己“不通”;香菱央求她出个诗题,她告诉香菱:“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竞未诌成,你竞作一首来。  相似文献   

19.
“黛玉教诗”的启示刘岩波近日重读《红楼梦》,读至林黛玉教香菱作诗一段时,出自做教师的职业习惯,于字里行间仔细品味,感触颇深.丫环香菱决心学习作诗,便拜黛玉为师,可是林黛玉并没有向香菱大讲特讲诗的作法,而是对她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  相似文献   

20.
暑期,一边看中央台播出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面闲翻曹雪芹的《红楼梦》,读到第四十八回,不禁惊叹于林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也深深为香菱的虚心好学、刻苦勤奋所感动,她们两人共同演绎了一曲教与学的和谐乐章。首先,黛玉教诗热情主动,注重激励。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多愁、善感、孤傲是她的主要性格特征。但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没有像宝钗那样囿于礼节推托,反而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显得热情、主动,乐为人师。在香菱学诗时,她首先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你看,黛玉懂得心理学,她首先打消了香菱学诗的畏难心理,又正面激励香菱。有了自信心,香菱学诗的兴趣当然浓厚了许多。其次,黛玉教诗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她让香菱先细心揣摩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再读杜甫的七字律诗一百二十首,然后读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先有这三个人的作底子,再把陶、应、刘、谢、阮、瘐、鲍等人的一看”。这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情景相融,显得平易浅近,易读易懂。杜甫的诗感怀伤国,沉郁顿挫,读了能明白诗的韵味。而李白的诗雄奇、瑰丽、飘逸,诗中显现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