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虽不长,却构思精巧,读了给人以全新的美的享受.下面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的美进行探讨,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一.情感美这首乡愁诗在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乡愁》一诗,侧重写诗人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后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也是万千游子的绵长的故土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相似文献   

2.
介绍作者背景。诗以抒发感情为主,理解诗歌就要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作者的感情是与作者当时所经历的事情和所接触的人物密切相关的。任何感情不可能无事而发,无人而生。因此,理解诗歌的感情就必须理解诗人当时的经历,亦即诗人作诗的背景材料。   如初中语文第三册中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讲这首诗至少要向学生交待以下几个背景材料:一是王维的个人材料,二是元二的个人材料,三是安西都护府的有关材料。只有向学生讲清了这些材料,才能充分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体现出来的消极与失意的感情。   抓住诗…  相似文献   

3.
刘得本 《现代语文》2006,(12):36-36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人教版《语》第三册第网单元自读课《乡愁》。【思路综述】阅读不只是一个预测期待的过程,而是根据词语的引导,不断揭示、不断创作的过程。《乡愁》是一首海外游子对“母亲”深情而优美的恋歌,言浅意深。对初22.没有什么生活体验的孩子来说,要想感受到诗中蕴含的思乡愁绪,理解这种愁绪,并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其鸣,无疑是为解诗意“强说愁”。以朗读,品味诗的结构美、音乐美,尽可能读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以联想、想像,感悟诗的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美,培养学生联想、想像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许多人都认为是诗人抒写羁旅之愁的诗歌,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本人认为,诗人的这种乡愁,是在感叹自己人生不如意的基础上而引发出来的,底色还是仕途失意、人生坎坷。同时,在抒发愁思之时,诗人内心中也带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诗人胸中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愁绪因了喜悦而减少,喜悦因了愁绪而减色。此诗写于诗人漫游吴越之时,对于一个文人来说,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抒发,也是诗人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的体现。我们要真正解读它深邃而独特的内涵,做好古代诗歌鉴赏题,就需要指引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把握诗的形象,领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蕴含在诗的形象和意境之中,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表现尤为突出。诗忌直露,讲究含蓄,或情景交融,或写景寄情,或移情于景。因而领会诗的意境必须从把握诗的形象入手。如只有把握住杜甫《登高》中的客观形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才能体会出作者由此产生的苍凉之感。领会诗的意境首先应注意根据诗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从诗…  相似文献   

6.
一、设计理念 《出塞》教学旨在通过吟诵诗歌─意会情境─以诗解诗等,引导学生体验、理解诗人触景生情的创作欲望和饱满情怀,感受并体会诗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战争中的灾难和不幸,感受和平生活的美好和幸福。2.体会边塞诗的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学、文字(书法)的热爱。  相似文献   

7.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看似十分简单易懂,但是却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实物,将诗中表达的乡愁具体化了,读者阅读时通过实物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想表达出来的情感,本文旨在对《乡愁》这首诗的教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能更深入地领会诗歌表达出的乡愁。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乡愁》是一首现代诗,余光中的经典之作,是几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诗两首》的第二首。本单元一组诗歌共同的主题就是爱国思乡之情,要求能领悟诗歌中所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感情。吟诵诗歌,欣赏诗歌是本单元的主要要求。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特点是以意境这一种特殊形式来反映自然景观、社会生活和表达感情的。因此,诗歌教学要启发形象思维,使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第七册《瀑布》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声、色、形三个不同的侧面传神地描绘了瀑布美丽壮观,自然地流露诗人对祖国河山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启发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瀑布的壮丽景色,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的意境,提高了教学效果。一、启发记忆,引导学生通过形象来理解诗题。理解诗的题目时,我这样启发学生:“请你回忆一下,在哪里见过怎样的瀑布?”有的学生回…  相似文献   

10.
余光中是我国台湾的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其中《乡愁》更是道出了隔海怅然遥相望而不能团聚的骨肉同胞的愁绪,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是这首诗能扣人心弦、引人深思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形象生动是这首诗描写上的一个特色。乡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作者妙笔生花,将之比喻成“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正>一、设计理念《出塞》教学旨在通过吟诵诗歌─意会情境─以诗解诗等,引导学生体验、理解诗人触景生情的创作欲望和饱满情怀,感受并体会诗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战争中的灾难和不幸,感受和平生活的美好和幸福。2.体会边塞诗的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学、文字(书法)的热爱。三、重点和难点通过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入  相似文献   

12.
学习目标1.体会本单元一组诗歌蕴含的爱国之情;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意象);3.欣赏凝练、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一、课前延伸1.熟读《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四首诗。2.了解以上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情况。3.结合课前导读、课后练习及工具书领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3.
一、学习要求 本单元要求从诗歌谣言入手,赏析诗歌的意境美,提高文学欣赏的能力。欣赏诗歌,第一要朗读,即以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较完美地传达诗的思想感情,反复朗诵的过程,就是不断加深理解和鉴赏的过程;第二要用心灵去感受。读诗不是纯理智的活动,是有情感因素渗透其间的,要深刻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波澜,调动自己的情感,使之与诗的感情基调一致。 《诗词二首》要进行比较阅读,这两篇作品,同样以“雪”为题材,意境不同,抒发的感情也不  相似文献   

14.
《星星变奏曲》是现代诗人江河的代表作,被选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对本诗的"变奏"进行了概念化的解释,尤其是本诗的最后四行,是本诗极重要的一段文字,然而包括《教师教学用书》在内的诸多的解读与赏析无一例外的将其忽略,导致读者对本诗的"变奏"的理解过于肤浅。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星星"的象征意义及内涵的变化,直接建构了本诗"变奏"的本质,诗歌主题在"变奏"中得以含蓄的表现。本文拟从本诗中"星星"这一核心意象入手,探幽其象征意义,分析其内涵及变化,从而正确解读本诗"变奏"的本质,进而准确理解把握诗人表达的感情。  相似文献   

15.
有游子就有乡愁。乡愁成为历史悠久的中国诗歌的永恒主题。几十年风雨,一湾海峡的阻隔造成人间悲剧,“乡愁”成为台湾诗歌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余光中的《乡愁》是无数台湾乡愁诗中的代表作。了解诗人的经历,有助于理解他的作品: 余光中1928年9月生于南京,1938年作为流亡学生几经辗转到达重庆。1947年高中毕业考入金陵大学,就读于外文系。1948年随父母迁往香港,不久即往台湾。1951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52年入伍,1956年退役任教于东吴大学等校。1958年赴美  相似文献   

16.
钟志彤 《考试》2009,(1):73-74
把握诗歌的艺术形象是鉴赏诗的钥匙。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要深刻地理解诗歌。诗歌中的意象和人物形象则是理解鉴赏诗歌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胡适曾经对徐志摩有一个评价:"他的一生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1])徐志摩的诗歌主要表现的就是对自己爱情、自由、美的向往。《再别康桥》这首诗就出色地显示了诗人的才情与个性,此诗不仅仅抒发了作者对母校康桥深深的依恋以及离别愁绪,更是诗人一生"爱、自由、美"独特追求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可以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境界(《诗格》),物境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的情感,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的和谐统一。因此,指导学生品读意境幽远的诗歌时,要在扫清文字障碍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想象诗中的形象画面,再调动审美经验深入体验诗中的情感,最后品味所蕴涵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写的一首狱中诗 ,铁窗虽拘囚了诗人的身体 ,但拘囚不了诗人自由的心灵。读着这深情讴歌母爱的诗篇 ,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内心那涌动着的海涛般的情感波澜。这样的佳作值得我们用心去品读 ,用情去吟诵。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重点突出诵读对诗歌鉴赏的作用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思读 :理解诗歌的内容这首诗有叙事 ,也有抒情 ,都是作者真情的流露 ,因而内容浅显易懂。可以让学生一边小声朗读 ,一边理解大意。为了避免学生浅尝辄止 ,针对诗歌借景、借事抒情的特征 ,从第 3节诗中 ,我提出了这样三个…  相似文献   

20.
高新中 《考试周刊》2013,(47):44-45
<正>诗歌以意境这一特殊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以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来抒发情感,所以诗人的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美国文艺理论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诗歌教学可以通过对诗的意境分析、对意象的赏析,使学生体会诗的感情,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