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主动吃米。课堂教学如同喂鸡,方式不同则效果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选择、加工具有很大的能动性。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听、看、想、记、做,教师施加的全部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才能起作用。为了激励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留一个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做到“五让”。  相似文献   

3.
中学数学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要使学生会学,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与自尊心,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因素,热情鼓励,精心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把握这一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自觉参与的意识,把对学生主动参与习惯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经常性地创设情境,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最终养成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5.
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参与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口、动脑、动手,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去。“主体参与”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核心,它强调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学习实践活动,使之在参与中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参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6.
孔繁红 《青海教育》2014,(9):100-100
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热爱学习而设计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生本教育提倡“先学后教”“先会后教”,最终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这就是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努力做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依靠学生,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广泛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学到知识,在参与课堂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是教与学的关系 :换句话说是 :“喂”与“吃”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滔滔不绝的“喂” ,学生是囫囵吞枣似的“吃”。一节课下来 ,教师感到教得很累 ,学生学得昏昏欲睡 ,其结果不尽如人意。教师的“一桶水”也兑不满学生的“一碗水”。这样的教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 ,是每个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的学习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还必须靠教师的课堂质疑。质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启学生…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在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的诸多障碍中,我认为最大障碍在于:学习的被动性,主动参与的意识差。他们把学习单纯地作为被动接受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这些年,我在初中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力争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指出,教学的实质是指导学生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为学生提供应用实践的机会和自由发展的平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做到因学而教、为学而教,彻底摒弃只要求学生“眼看老师手、耳听老师口、思想跟着老师走”的传统做法.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10.
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本,强调了“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要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就必须从传统的灌输式数学课堂教学中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构建“参与”型数学课堂,让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是一条可以尝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蒋兴伦 《辅导员》2014,(14):145-145
陶行知先生说,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主动去吃米。那么,在数学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如何鼓励、培养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呢?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个究竟,想问个“为什么”,这样既能激发学习热情,又梦培养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2.
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教师只重视让学生学懂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认识过程;学生只知道学了什么,而不知道这些知识(或方法)是如何获得的。这种教学,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发展思维能力,也不利于学生有效地理解和巩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有着广泛的  相似文献   

13.
项华阳 《物理教师》2005,26(10):23-24
在“热传递”教学中,对练习册中一道习题:怎样证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我以前的教法是教师说学生记,缺少实验验证.为了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对这一内容作了调整,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在“热传递”教学中,学习了传  相似文献   

14.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的改革,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但是在某些课堂上,也发现有教师为了赶时髦,为了形式而盲目地去开展探究性活动,使得课堂教学秩序凌乱,效率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一定整堂课都开展探究活动,可以针对某个微课题来进行探究,即“微探究”.  相似文献   

15.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让主体能够参与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相互作用的联系中调节互补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内因 ,教学过程一定要设计成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的过程。只有当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时 ,教学过程才能优化 ,教学效益的提高才能实现。为了保证学生能真正参与学习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研究学生 ,了解学生 ,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 ,要设计成让所有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同时 ,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 ,自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 ,承认…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充分证明学习必须是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那么,教师该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呢?  相似文献   

17.
杨旭光 《成才之路》2011,(24):83-83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主动学习是成功学习的基础。而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课堂的灵魂就在于学生的有效参与。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呢?笔者作了初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8.
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是完成新知教学的良好途径,也是落实学习主体地位,锻炼学生学习能力与探索精神的良好途径,同时,使学生体验认知活动成果的快乐,激励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探索和创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操作“参与”,发现规律。对数学概念,要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如果只强调学生死记硬背,那么学生不仅对概念理解得不深不透,而且不能灵活运用。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设计了“摆小棒,找规律”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自己寻找规律,此操作过程分五步进行。1.用小棒摆数。(1根放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主动发展”的教改课题应运而生。“主动发展”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要让学生主动发展,教师从学生心理入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小说单元教学,篇幅长,容量大,而教学课时又很紧。如何让学生掌握鉴赏小说的技巧,学有所获,又能保证完成教学内容,关键就是要打破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做课堂主角,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和深化,做穿针引线的配角。过去,在课堂提问题的程序上,往往遵循着教师发…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学生。传统的教育使小学生形成了一种依赖的心理,即“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学”,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很弱。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的位置上,也就是说,要使教育卓有成效,就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去实现这一目标,给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