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人名称谓的"避讳"是中国古代突出的文化现象,日本在古代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文化现象,虽然两国的避讳在起源上是一致的,但在其表达的具体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其差异主要体现在避讳对象、避讳方式、触讳惩罚以及避讳对讳者名字的影响等方面,其原因应与两国民众思维方式、对于皇权态度的不同,以及两国对于汉字使用的地位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2.
人物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三种。“国讳”要避讳的主要是皇帝本人的名字;“家讳”是仅仅限于亲属内部的避讳;“圣讳”是避周公、孔子一类圣人的名字。  相似文献   

3.
避讳是中国古代为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而改写为其他的字的一种制度。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这种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特有的一种历史和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封建社会里,"避讳"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特别是上层。所谓避讳,通常是指在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姓名不能直接讲出或写出,甚至于连同音的字也尽量避免提到。遇到帝王的名字人们要避,尊长的名字弟子要避,上司的名字下属要避,朋友之间交往也得留意,并且还需了解对方祖宗三代的名讳,免得因触犯而引起不快。所以,那时候一个人从家庭到社会单是要记住各方面应避的讳,就真够麻烦的了。这也由此产生了不少趣事,足以令人失笑,现辑录  相似文献   

5.
《甘肃教育》2012,(5):47
避讳字是指古人为回避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而改写字的一种书写行为。避讳字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用同义字或近义字代替。汉高祖名"邦",汉代人便以"国"代替"邦"。古代叫"邦家",汉代就叫"国家",一直沿用至今。第二,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清圣祖名"玄烨",清代人便  相似文献   

6.
古代人讲“避讳”,即子女避祖、父名字讳,臣民避君王名字讳。一般地说,是枉写文章、谈话时避开要避讳的字,通常是用其他的字来替换。普通老百姓的避讳还好办.而帝王的避讳可没有商量的余地,它带打强制特点,弄不好就会被杀头。  相似文献   

7.
避讳是古代的一种特有现象,具体地说就是不能直接称呼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与君主、尊长名字相同的字,就得用改字、缺笔和阙字来回避。 一、避讳的种类:主要是避君讳和家讳两种 先说避君讳。比如,秦庄襄王名字楚,秦朝便把"楚"改为"荆"。《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使将击荆。"汉高祖名邦,故汉时典籍中一律改"邦"为"国"。《论语》中的一句"何必去父母之邦"在汉时石经残碑  相似文献   

8.
避讳是中国古代为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而改写为其他字的一种制度。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的或同音的字。这种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历史和文化现象。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人物姓名的  相似文献   

9.
《修辞学发凡》于中国修辞学史而言意义非凡。试以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研究成果(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为基本根据,对避讳做以概述,借用古籍著作中相关避讳辞格的例子,并结合它与婉转辞格的异同,以此总结避讳辞格所表现出的"积极"特征,进而对积极修辞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窦怀永《敦煌文献避讳研究》是有关敦煌文献避讳研究的第一部著作,本文从五个方面评述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方法上的特色:1.分期的科学性,2.区别写卷的地域性,3.引入统计学的方法,4.提出改形避讳法,5.以碑刻资料与敦煌写卷互证比勘。  相似文献   

11.
讳辩     
在我国封建社会,人们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而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这叫做避讳,如汉高祖名邦,就改"邦"为"国"。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才气横溢,少年成名,但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晋""进"二字同音,所以在他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时就遭到了非议。韩愈也因鼓励李贺应试,而被人指责。面对这种陈腐的思想,韩愈十分愤慨,因此写下了《讳辩》一文,驳斥这种滥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国古代汉语改字、缺字、缺笔之避讳文化习俗进行举例讨论,着重分析研究这三类避讳形式在学术研究中的三个重要作用:第一,古代避讳之文化习俗可以为研究古代语音服务。这主要表现在用同音字代替避讳本字和避嫌名这两种避讳形式上。第二,古代避讳之文化习俗可以帮助鉴别古代汉语的同义词。古代避讳的这个作用,主要从用同义词代替避讳本字的改字避讳方法中表现出来。第三,利用“改字、缺字、缺笔”这三种避讳表现形式,可以考求、印证某一古籍文献资料的写作或刻印年代。  相似文献   

13.
避讳,也称讳饰,是一种修辞格。封建时代统治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从而规定说话或写章时.遇到当朝君主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而用其他的字或词来代替。从而产生了“避讳”这种修辞。了解这种现象,对我们解释古代的很多社会现象、阅读言、学习古典学很有帮助。这看似小小的避讳给人们说话做事造成了许多的不便,闹出了很多笑话。甚至于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因而在古代的说话作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王新丽 《文教资料》2008,(28):112-114
避讳是我国古代王权政治与宗法社会等级观念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体现.在周代,统治者已把避讳作为"礼"的内容之一纳入到周礼系统中,<礼记>中有许多关于避讳的规定,如公讳和私讳、取名和称名的避讳、史书记载的避讳、讳与不讳、避讳的学问和管理等.避讳在古代社会的承继和发展,对我国古代经传子史书籍的书写和传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避讳与成语     
避讳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名目繁多,规定严格,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古代语词的园地里制造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例如:最为人熟知的因避讳而来的成语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据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记载:“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  相似文献   

16.
“避讳”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历史现象。当不知一个时代刻本的具体刻印时间时,当难辨同一种文本的不同时代版本时,当各家版本鉴定存有争议时,当一种刻本原本不存,传注本又较多时,若作推断,则往往依据避讳字。例如以避讳字有助于鉴定《近思录》的不同版本。  相似文献   

17.
避讳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习俗。《史记》存在着大量避讳现象,体现着避讳习俗逐步向成熟阶段发展,其避讳有严有疏,有章可循,运用的避讳方法有同改字法、同音改字法、同名改字法和以“某”讳言法等。  相似文献   

18.
李学勤教授在他的《古文字学初阶》一书的第六部分“金文的形形色色(下)”中,分析了铜镜的镜铭。其中提到安徽寿县出土的汉初蟠螭纹镜镜铭上面的“大乐”是对汉淮南厉王的避讳。此说法不符合淮南厉王的避讳通例,刘长的避讳用字是以“修”字代替“长”字,因此,“大乐”不是避刘长讳。  相似文献   

19.
避讳语是言语交际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的使用跟社会文化心理和习俗密切相关。《左传》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文献典籍,其中使用的避讳语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敦煌文献中有明确时间题记的写本为依据 ,初步总结敦煌写本的避讳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避讳史上的阶段性特点 ,并以日本所藏《世说新书》残卷为例 ,利用敦煌写本避讳的一般性特点 ,考察其抄写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