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神思》是刘勰《文心雕龙》"剖情析采"之创作论中的第一篇,第一次就"神思"问题立专篇作了深度的理论阐析,是专门论述文学创作中艺术构思的著名论文。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刘勰关于艺术构思的论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陆机的《文赋》,其承继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这些理论较之《文赋》却又更为细致深入,无疑也是对《文赋》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所谓“文心雕龙”,是指作文的用心在于精雕细刘,以企及“刻画而自然”的至境。彦和把《文心雕龙》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文之“纲领”,包括“文之枢纽”五篇(从《原道》至《辨骚》)和“论文叙笔”二十篇;下篇是文之“毛目”,包括“剖情析采”二十四篇(从《神思》至《程器》)和“长怀《序志》”一篇。这是《文心雕龙》的原初框架。就《文心雕龙》性质而言,它是一部文章写作思想论著。  相似文献   

3.
人的异化感是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所传达的一个基本主题。著名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吴尔夫在她第一篇开始悖离传统的短篇小说《邱园记事》中,就已经开始探讨这一主题,为她以后更加成熟的写作奠定了基础。文章对《邱园记事》中的这一主题进行了探析以与读者共赏。  相似文献   

4.
《神思》篇是刘勰《文心雕龙》中讲创作论的第一篇。《文心雕龙》是一部杰出的文学理论著作,也是讲文章的巨著。《神思》篇既讲文学的创作论,也讲文章的写作法。全篇主要讲了五个问题。第一,主要讲观察事物和酝酿文思。“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即身在野,心在朝廷,这就叫神思。神思就是想像,因为身在江海上,心思可以想到朝廷,很神妙,所以称神恩。怎样神妙呢?“文之思也,其神远矣。”作文时用心用,可  相似文献   

5.
选材是写作前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取舍。材料选择、使用得当,能有效地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文章就会平平淡淡,毫无特色,有的甚至拖沓松散,漫无中心。可见,选材是写作中的重要一环。如何选材呢? 一、材料要扣题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通常所说的主题。选材的第个标准就是看它与主题有无关系,能否烘托、说明、表现主题。与主题关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通变》篇认为《楚辞》是文章"从质及讹"的转折点,希望通过"宗经诰"与"变乎骚",达到文章"通"与"变"的平衡。在这一大背景下,刘勰将《楚辞》列入"文之枢纽",并在《辨骚》篇中提出了"倚经驭骚,酌奇存真,玩华保实"的写作原则,把"文"之变纳入可以指导的范围内,《辨骚》篇的宗旨就是指导人们如何"驱辞力"和"穷文致"的。这一写作原则与"正言体要,恶乎异端"的思想密切相关。《风骨》篇与《定势》篇还从不同角度对《辨骚》篇的写作原则进行了补充和丰富。实际上,刘勰就是借《楚辞》来述其运辞之道,这是他解《楚辞》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强凋“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文章是表情达意的载体.巴金曾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活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刘勰《文心雕龙》也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感体验是主体通过想象、移情、神思、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小说,文章通过写峰子回乡教书的故事。反映出一个令人思考的主题,反映出一些世人的低俗和偏见意识。作者独特的选材和高深的立意令人佩服。从写作的角度看。以下几点可供写作时借鉴:  相似文献   

9.
江淹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一生流传下来的文章较多,有文集传世。江淹《横吹赋》是一篇别具一格的音乐赋作品。目前学界对该作品研究较少,围绕该作品的写作时间、作品主题、作品形式与内容等还需进一步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0.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文学家宋濂的一篇劝学名篇。该文既是一篇赠序,又是一篇优美的说理散文。作为说理散文,文章具有寓理于事的说理美、处处对比的手法美和朴实生动的语言美等艺术特色,是宋濂散文中的佳作,也是学习写作的范本。  相似文献   

11.
《药》是一篇触及民主主义革命和当时社会问题的极为深刻的作品,写作疗法独特,主题深邃。在教学时,按大多数《教学参考把》所提示,一般从明暗线交织的角度切入,分析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旨。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的创作论散见于全书的各篇之中,特别详细地表现在第二十六篇《神思》及以下十多篇里。刘勰在《神思》篇中提出了“三情”、“三化”的创作理论、创作构思,同时也强调了加工修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论述了文学创作过程中想象的许多问题,其中之一是指出了文学想象所达到的境界是“神与物游”。结合《神思》和《文心雕龙》中的相关篇目看,刘勰认为想象之物有其容,此观点不符合文学想象乃至下笔成文的实际情况。刘勰又认为想象的前提条件是作家必须扎实地“积学”、“酌理”、“研阅”、“驯致”,对此观点,今人应该正确理解其含义。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中的语篇分析包括语篇的主题分析、结构分析以及文体分析。语篇主题分析能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手法。语篇结构分析着重分析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和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以及段落与段落之间的思维逻辑和语言形式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结构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体裁语篇的结构和交际目的,进而认识语篇的深层含义,迅速抓住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说“虚静”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强调酝酿构思文章内心要清虚宁静。“虚”即空虚,指心头没半点别的事,这样心里才宁静。写文章为啥要有这样的心理环境呢?在“养气”篇中他解释说:“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说水停止不动,就能像镜子一样把人影照出来;火焰静止不飘移,就能把事物照清楚;写作时文思也不要被打扰,我们才有清明的精神写好文章。  相似文献   

16.
周雅娴 《考试周刊》2010,(29):34-36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美国著名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而威廉·福克纳于193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堪称美国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文章对比分析这两位女性的悲剧形象,以及两位作家对人物刻画的异同,以使大家对两篇作品和两位作家的写作风格能更清晰全面地了解。  相似文献   

17.
举出从现存1901年《杭州白话报》上找到的7篇白话道情,通过与林纾晚年的有关自述相印证,推断这些道情作品的作者即是林纾;推测在《杭州白话报》的创办之初,林纾确是参与者之一;并通过文本内外的其他证据予以佐证。文章进而对道情文本与主题略加剖析,表明道情的写作与时事、报章的直接关联,并指出该组道情实为林纾白话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家和作家们,在谈到写作的时候,常有“神思泉涌”、“梦笔生花”一类的说法。刘勰的《文心雕龙》有《神思》篇,王士祯有“神韵说”,江淹、李白有“梦笔生花”的故事,杜甫“下笔如有神”,陆游“妙手偶得之”……这些“神思”、“梦笔”的说法,给写作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人感到写作似乎是“天机”莫测、“神灵”奥秘的东西,扑朔迷离,飘忽游移,不可捉摸。  相似文献   

19.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探讨了何为"神思",并围绕"神思"二字对"神"和"思"进行分阶段论述。全篇以"神"为核心,以"物"为载体,以"游"为终极目标,以"思"为贯穿,经过"神居胸臆"的酝酿期,"神思方运"的准备期,达到"神与物游"的最佳状态,实现心与物、情与景的相融,达到主体内省的第二自然对客体之第一自然的超越,在突出"神思"艺术美的同时,实现创作主体之"神"与客观世界之"物"的相融相通,彰显其文学性。  相似文献   

20.
全华丽 《教师》2010,(28):73-73
一、阅读和作文指导相结合,诱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1)范文朗读,激发写作灵感。范文包括课本上的文章、作文大全中的优秀文章和学生中的佳作。要鼓励学生模仿,仿写是学生作文成功的一大秘诀。仿写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里的思路和写作方法去进行训练。如《故宫博物院》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