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遣兴五首《杜诗言志》云:“至若渊明虽同为避俗之士,而其于出处之大道,尚有所未达。何者?盖君子于世,只有两涂:得志则乐行其道,不得志则自乐其天,绝无所谓身家之丰啬,与后嗣之贤愚,足以萦绕其心。今渊明戚戚于子孙之不贤以挂怀抱,则其于道尚未达也。夫渊明之地步尽高,而老杜犹以其挂怀子孙,讥其不达于道,则其弃官之后,浩然天  相似文献   

2.
龚斌 《九江师专学报》1999,18(4):3-6,15
关于陶渊明的思想,是陶学研究中相当复杂的问题之一,古今研究者或将渊明归于儒家,或归于道家,自宋以后,喜欢以禅说诗的人,将陶诗的言约旨远与禅宗的不立文字相提并论,于是就称陶诗“默契禅宗”,近有丁永忠先生集渊明信佛说之大成,著《陶诗佛音辨》以佛经比附渊明诗文,论证渊明深佛教影响,对这样一种“新论”,很有辨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张耒《次韵渊明(饮酒)诗》与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精神意蕴相通,与苏轼、苏辙、晁补之和陶《饮酒》诗在思想感情上也有相同之处,然张耒之诗对饮酒之乐的表达远比渊明《饮酒》及苏轼、苏辙、晁补之之作强烈而张狂。在张耒身上,饮酒之乐在求“真”去“伪”,饮酒之道在得“自然之性”,饮酒代表着一种精神和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4.
钟嵘在《诗品》中称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实陶诗大量的咏怀诗是人们探究陶渊明思想感情的另一把钥匙,从中可以窥见其时有闪现的浪漫主义情怀,对人们全面认识末路英雄陶渊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瓢泉自被发现之初,就不断被辛弃疾赋予着陶渊明的符号,最终成为“剩有渊明趣”的私家园林。“渊明趣”是指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喜亦不惧”的人生态度,这也是瓢泉的园林意境。在承载“渊明趣”的瓢泉生活,辛弃疾接受的不仅是陶渊明的诗文,还有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这对他瓢泉期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让他不仅在词中引用、化用陶诗字句,而且推动稼轩词闲适平淡、说理议论风格的形成。在辛弃疾的陶渊明接受中关注瓢泉及其“渊明趣”的作用,也是陶渊明接受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政治大动荡,带来魏晋时期思想的大解放。陶渊明既出生名门,又恰逢魏晋时代,儒家所标榜的“不朽”,是陶渊明一生的追求。而东晋是一个苦闷的时代,渊明的儒家理想注定不能实现,渊明为了找到生命的出口,于是道家文化就构建了渊明笔下田园风光的恬淡。本文结合渊明的身世、时代和其诗文,多个角度分析了陶渊明与儒道文化的内在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黄庭坚诗宗杜甫似已成定论,但黄庭坚在师法杜诗的同时,对陶渊明亦有一种承传关系。通过山谷对陶诗的爱好与仰慕、山谷与渊明诗歌理论及诗歌本身之比较、可以论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与慧远关系之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与当时庐山高僧慧远之间的交往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却颇有似是而非之处.渊明常去庐山游观,而东晋名士与名僧交游乃为时尚,故其与慧远交往当为情理中事.渊明人品高尚,慧远不入世俗,学识渊博,这是两人交往的基础.然渊明终究不入庐山僧团,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哲学思想与慧远佛教思想之间存在深刻矛盾,致使两人无法志同道合.  相似文献   

9.
金色的十月秋高气爽,我和爸爸来到县城渊明公园游览。远远望去,渊明公园一片郁郁葱葱。站在渊明公园正面看,“渊明公园”四个大字金光闪闪刻在花岗岩上。在花岗岩的右面有一棵高大的樟树,像是一顶巨大的伞,老人、小孩在树下乘凉、玩耍。  相似文献   

10.
“与化为一”是渊明在玄学影响下所确立的人生观,“以化为居”便能以平淡高远的胸襟面对人生一切境遇,创造出艺术化审美的人生境界。渊明以自然性分作为选择仕隐出处的依据,把士大夫不屑躬行的劳作生活转化为超越的人生审美境界。寄言出意的玄理被渊明到这种审判的人生境界,生命能的每一处都被诗化。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与诸葛亮关联密切,前者的名、字,来源于后者的名、字、号,说明取名者对诸葛亮非常仰慕,也寄予渊明以厚望。由于渊明一生不得志,其现存诗文并未直接提及诸葛亮,然而其立身处世与后者有诸多契合之处。两人都少有大志,读书重章旨、不重章句,好安静,性淡泊,豪放,且怀忠义之心。这些方面都影响了陶诗风格的形成。对于两人之间的关联,历代有一个接受过程,在这过程中,士人内心的仕、隐矛盾展露无遗。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在晋名渊明字元亮,在宋名潜字渊明。他不书宋号,并非“忠晋”,而是对宋室的虚伪、窃夺不能认同。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之一,对他的归隐,评之为对黑暗社会、丑恶政治不满而忤世隐逸者有之(钟优民、李文初);评之为立志从文以成就功业、为文求仕者有之(魏正申)(1);评之为救世不成而转向自救者亦有之(李春青)(2)。上述评价都有一定道理,不过,笔者认为若将其归结为对人生美的追求似乎更为妥帖。因为对于社会黑暗,渊明虽强烈厌倦并最终遁世,但却未有什么具体的救世思想与行动;至于为文求仕,虽然渊明诗文不少,然文中并无强烈的以文求仕之念,否则不至拂袖而去;至于自救,则倒不如说是为了实现一种人生理想:诗意地栖居,纯美地生活。“猛志逸…  相似文献   

14.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国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钱穆  相似文献   

15.
关于陶渊明名字,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因为众家对陶氏一切都非常感兴趣,往往看来并不值得注意之方面,却可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重要.研究陶渊明名字问题,似乎没有人认为繁琐而无意义.朱自清先生于《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言:“陶谱诸事,可得论定者,约有四端;渊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潜,一也.……”其次,刘禹昌先生于《陶渊明名字考辨》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熊人霖所作的《陶渊明集序》说:‘陶公在义熙中,名渊明,字元亮,元嘉中,则  相似文献   

16.
在“慕陶史”上,宋代文人对陶渊明文学风格和人格精神的认识渐趋深化和丰富,把陶渊明推崇到了和杜甫相提并论的程度。这也标志着中国文化的某种成熟。这种慕陶之风,在北宋中期大炽,尤以苏轼的“和陶诗”及陶渊明评论为著名。但如若留心王安石,会发现他对陶渊明的喜爱不在东坡之下,虽无正式的陶渊明评论,但在其诗中,却屡屡述及渊明,对此,我们的文学史有所忽略。故本文通过王安石作品,特将安石和渊明的关系缕出,并兼及北宋诗人的慕陶情况,以供文学史之着意。  相似文献   

17.
《齐物论》中的"物化"是为弥合分裂而提出的,是重建万物相融为一的和谐新世界的方式。广义的物化包括形化和心化。形化的意义是让身大于生,心化实为以虚通道。对待形化的态度是观化和参化。观化实为道成己身,神不朽是人安心参化的心理支撑。物化论实为境界之学,它与孔孟仁学之境不分轩轾。  相似文献   

18.
对陶渊明的推崇与苏轼词的士大夫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以诗为词”完成了词体由“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彻底转变,使词真正成为陶冶士大夫情怀,显示士大夫精神的一种文学载体.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极端推崇陶渊明的第一人,理解苏轼的尊陶思想有利于我们去窥视苏轼词中的“士大夫精神”,加深对苏轼在词史上地位的认识.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集中体现在他给弟弟苏辙的信——《与子由书》中.在这封信里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不仅如此,苏轼还对陶渊明诗——追和,得诗一百二十四首.在词体创作中也有隐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哨遍》(为米折腰),表现出了对陶渊明如痴如狂的热情.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钱钟书《谈艺录》中讲:"渊明文名,至宋而极",但实际上,其仁爱亲民、热爱自然、不媚流俗、率直求真、通透澄明等人格与唐代士人文化心态相契合,已内化于唐人心中并转化为精神力量,成为其心灵慰藉与灵魂归宿.  相似文献   

20.
通过唐诗选本研究,我们发现明代唐诗选本大量选录韦应物五言古诗,数量仅次于甚至超过李白、杜甫二位大家。究其原因, 乃在于明代批评家认为唐人的五言古诗,大多有律化的特点,而韦应物五言古诗则承汉魏之古正,祖渊明之冲和,得二谢之精致,乃古诗之正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