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话语的角度来探讨隐喻,就必然涉及到隐喻与主观性、多义性、虚构以及隐喻的语言形式。隐喻表面的语词形式与逻辑并无多大关系。隐喻的不合理的语词并置本质上就是一种陌生化的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2.
诗歌意象建构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意象在诗歌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读的欣赏过程实际上是意象意义的建构过程,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和转喻是解读的关键。本从Jakobson的结构主义理论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和空间合成理论,对意象并置产生的实时意义建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I.A.理查兹在意义语境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了隐喻相互作用观。理查兹认为语词不是自足的意义载体,因而隐喻不是语词层面的偏离和替代,而是语句层面所喻和能喻相互作用的结果。理查兹的相互作用观使得隐喻摆脱了传统修辞学的束缚,肯定了隐喻的非修饰性、不可转释性及其在科学和哲学话语中的普遍存在。理查兹认为隐喻研究的目的不是准确揭示隐喻的运作机制,而是提高人们运用隐喻的能力。他为隐喻研究所提出的诸种戒律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符号创新的重要原则和方式之一,因为隐喻表达往往是一种新知识或认知的新方式。隐喻是在两个似乎不相关的事物间建立某种联结,通过符号并置来实现,在深层隐喻的意义体现为一种符号间性,隐喻的本质是在符号主体感知到的相似性的基础上从A向B的转移,这里的A和B一般属于不同的领域。隐喻的这种转移是符号意义的生长,与符号意义的层级理论有着相同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5.
利科的隐喻哲学在二十世纪诸多隐喻哲学理论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利科隐喻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隐喻的概念、隐喻与文本的关系、隐喻的真理。利科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词层次上的修辞学概念,而且是句子层次上的语义学概念。在意义的说明与解释活动之中,隐喻和文本之间表现出一种诠释学关联。从隐喻的语义学到隐喻的诠释学的过渡,也就是从隐喻的含义向指称的过渡。隐喻指称与隐喻的真理问题联系在一起。隐喻的真理不仅仅是认识论的真理,也是存在论的真理。  相似文献   

6.
异常句的表现形式是个人言语行为的不合规范,其生成原因是指语词组合违反逻辑。虽然它在交际过程中所占比例很少,但它在特定语境中往往产生特殊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师:同学们,朱熹曾说读书要留意那“缝罅处”,从“缝罅处”去体悟。所谓“缝罅”,就是不合常情、有悖常理的地方,是文章里的差异点、矛盾处。古人有“评史”“论史”“疑史”的传统,今人也应有敢于质疑、小心求证的精神。请你“放开眼光”,找一找《鸿门宴》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生:我发现人物之间相互的称呼有反常之处。刘邦与张良是君尊臣卑的君臣关系,张良亦自称“臣”,这符合常理。但不合常理的是,刘邦在与张良的对话中,反常地称张良为“君”,称己为“吾”,且打破了君臣关系,竟说“君为我呼入,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语言中 ,经常会有一些合情不合理 ,合理不合法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因为它们违背逻辑 ,有悖于常理 ,看起来似乎毫无道理 ,所以我们称之为悖理语词。因此 ,探讨汉语中的悖理词语的若干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经验,是抽象的、难以言明的。隐喻是人类认知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手段。我们的语言中不乏与情感表达相关的语词。本文从隐喻的角度具体分析了汉语中的情感隐喻表达。  相似文献   

10.
痴人说梦     
痴人说梦的意思是说对傻子说梦话而傻子还信以为真。后来,人们用来比喻说话荒唐,不合常理,完全不切实际。  相似文献   

11.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好问是智慧的摇篮.那些顽皮、淘气、甚至被视为越轨的行为,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  相似文献   

12.
简论教育学理论中的隐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隐喻是现代许多人文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对两个语词意义的直接认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说话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对内在精神世界的独特表达。外国教育史上三位著名教育学家代表作中的隐喻——柏拉图的“洞穴的囚徒”、夸美纽斯的“种子”和杜威的“生长”——很好地阐释、传达了他们各自的教育观,在他们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教育学隐喻存在的意义在于对教育活动内在性、精神性、文化性的深刻把握和独特呈现  相似文献   

13.
"奇葩"一词在中国语言中有着漫长而稳定的延续,它的本义"珍奇的花"和引申义"出众的人或物"被很多人用于正式的书面语中,但是词义的演变是不可捉摸的,近年来这个本来非常文雅的词汇产生了与传统义差距很大的新义,表示"不合常理的、稀奇古怪的人或事"或"某人某事让人觉得不可理解、匪夷所思",目前已经普遍运用于口语中。文章简要梳理了"奇葩"本义到引申义的变化及原因,认为变化原因主要是隐喻的结果,然后解释了新义的产生、新义"奇葩"词性的变化及产生的原因,认为变化主要是由语素义变异、人们固有的褒贬义词互用的习惯和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文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明喻与隐喻的归属之争古已有之。从形象映射、语词作用方式、诗学效果只能说明隐喻与明喻二者所具有的相同地方,并不能说明二者之间的归属问题,但是却可以看作明喻归属于隐喻这一事实的一般表征和补充,而从隐喻的发展角度出发则可以说明喻归属于隐喻。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册教本第八课《词七首》有两处注解不合常理.一是柳永《雨霖铃》中"此去经年"的"经年";二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君子与小人     
在人们的眼中,蚂蚁小且丑陋.大象大而庄重。可是漫画中蚂蚁被放大.大象被缩小,显然不合常理。  相似文献   

17.
隐喻能力一般指隐喻产生的原创性、发现隐喻意义的能力、提取隐喻意义的速度、对隐喻做出解释的流利程度。第一项是关于说话人对于隐喻的原创性使用,后三项涉及到听话人或读者对于隐喻的认知。我  相似文献   

18.
美国生态诗人斯奈德诗歌中包含有大量生态隐喻:植物,动物和地貌隐喻。这些隐喻的并置与相互交织.反映了人类与植物的链接.与动物的平等以及与自然地貌的共存。文章试图通过分析这些隐喻所透视出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平等与联系。探索诗人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坚持生态整体主义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角度论述了隐喻意义的产生,提出隐喻意义是两个语义场互动的结果,隐喻是人类组织、形成和表达概念的基础与手段。  相似文献   

20.
刘桃梅 《培训与研究》2006,23(6):35-36,26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以空间方位词“下”为例,分析了“下”的语义系统及其认知隐喻机制,并通过与英语词down的对比分析,说明了人类隐喻思维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差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