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出版界的朋友,要把老舍先生写的《宝船》编入汉语课本。但在编辑过程中,他们发现一个悬而未决的小问题,特地向老舍先生请教:“您的作品中有一处写道:‘开船喽!’请问这里为什么不用你们常用的‘啦’字,而要用这个‘喽’字呢?”老舍先生略加思索,微微一笑,说:“这个地方,我记得当时自己是念过,推敲过的。在咱们中国的北方方言里边,‘喽’字是  相似文献   

2.
老舍先生是深受人民爱戴的文学大师,是首都人民的骄傲。他的许多作品如《骆驼祥子》《龙须沟》《茶馆》《二马》《月牙儿》《四世同堂》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绝大多数人称“老舍”先生为“老shě,也有人说应该读作“老shè”。究竟该怎么读呢?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生前在教导青年如何写作时,曾提到应从一些大作家手稿中去寻找写作经验。因为这“简直好象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是可以从其“苦心删改的痕迹”中,知道“不应该那么写”,而“应该这么写”的。鲁迅先生自然是大作家,研究其手稿,揣摩其用意,是会得到很多启发的。本文准备就《藤野先生》手稿的改动处,举例并加以说明。 一、使不确切处确切 所谓不确切,即不准确、不恰当。遇到这种情况,鲁迅先生是要修改的: (1)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是)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0 0)也还可以坐坐的。但是傍晚,有一间的(0 0 0 0)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0)地响得震天…… (2)从东京出发,不久(远)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 (3)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栈)里……  相似文献   

4.
老舍先生的作品,充满睿智而富寓激情的民族性,语言极富中华文化特色,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色彩。他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有“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之称的话剧《茶馆》,就体现出老舍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以及因这种语言魅力而反映出的“民族的亦是世界的”这一艺术真谛。话剧《茶馆》中的人物“开口就响”、“言有尽而意无穷”,展现出极其深远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课文救生圈     
老舍先生在《猫》一文中是怎样妙用“更”字的?配合人教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猫》课文阅读老舍爱猫和喜欢养花一样出名。可本课开头对猫的描写却有褒有贬,似乎有点叫我们摸不着老舍先生的真正意思。直到第二部分的开头,才突然上来一句:“满月的小猫很可爱”,到这里,我们细细体味,这才明白了第一部分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却无处不渗透了老舍先生对猫的爱的感情。这个“更”字实在用得妙。应该怎样理解课文中“古怪”一词?配合人教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猫》课文阅读要理解“古怪”的含义,必须从猫的性格矛盾的地方去考…  相似文献   

6.
王芝元先生的草书作品,点画沉实,行笔流畅,用笔、结字、章法均有法度,是一件水平较高的作品.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落日故人情”一句写成“落日情故人”了,应在文尾加以说明.“游子意”之“游”字应写“走之”“遊”字,这个“三点水”“游”字是个简体字.第二,个别字的草写不够准确.如“去”字与“知”字易混,《草决百韵歌》有“长短分知去”之说.  相似文献   

7.
讲“通假字”,讲“古今字”,其目的都是为了训释字义,以读通古籍。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很难严格区分。过去的训诂学家认为今字在《说文》里没有的,是古今字,借字与本字在《说文》里都有的,是通假字。这是不可靠的,如“悦”字《说文》里没有,段玉裁认为“说悦,古今字。”其实《孟子》里就有了“悦”字,如《孟子梁惠王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这怎么解释呢?  相似文献   

8.
老舍的幽默     
作家老舍的许多作品都以幽默见长,生活中的老舍也是性情开朗,十分幽默. 曲史研究专家赵景深接手《青年界》杂志时,稿源严重不足,只好向各位作家约稿.他写信给老舍先生时,先在纸上写了一个大“赵”字,然后用红笔把“赵”字圈了起来.老舍拆信一看,就明白赵景深的处境.很快,老舍寄去一稿,并附上一函:“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呔!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两千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明,杀气满山头!”其中被催的“苦相”及自谦的品质跃然纸上,读来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9.
一、主题活动的生成我班的学生已升入四年级,在上学期学过《趵突泉》《猫》《养花》等一系列老舍先生的作品后,学生对老舍先生及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了解更多有关老舍的知识。为此,学生曾经几次向我提出想深入了解老舍先生的愿望。在学生的要求下,我以四年级下学期老舍先生的又一篇散文《草原》为切入点,设计生成了以网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课程资源——语文主题探究活动“走近老舍”。二、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通过网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深入了解老舍先生的生平、作品等情况。活动难点:通过网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制作出演示文稿,汇…  相似文献   

10.
《风》(第十二册第13课)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写的事情发生在“我出生那一年”。有学生问:年幼无知,怎么知道出生时狂风肆虐的情形的?我翻阅很多资料,又问过许多人,不得其解。我以为,在《风》这篇课文中,把时间定在“我出生那一年”,其作  相似文献   

11.
【名家印象篇】●卡片①老舍的“舍”的读音及其含义老舍先生的夫人胡青对老舍的“舍”字读音及其含义解答如下:一、舒庆春(学名),字舍予,笔名老舍。二、老舍的“舍”读上声,不读去声。三、老舍之所以如此起笔名,是习惯于北方朋友晤面时亲热熟识的叫法,如老张、老王、老李之类的普通称呼。四、舍予系由姓“舒”字一拆为二;又有舍己为人的含义,并有奋发努力、“舍我其谁”、不依赖别人、自力更生的意思。●卡片②老舍先生的“瞎凑诗”有一次,当一些青年诗歌爱好者向老舍先生请教怎样才能写出好诗时,老舍先生风趣幽默地说:“作诗我不会,随便瞎…  相似文献   

12.
老舍是一位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养花》、《猫》、《趵突泉》、《林海》、《劳动最有滋味》、《草原》等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受到师生欢迎。然而,一些师生对老“舍”的由来不了解,相应地误读“老舍(shě)为老舍(shè)”,所以有必要来一番辨识。老舍,原名舒庆春,是父母所取,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取这个名字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的意思。老舍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实际上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它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深意,由此可见老舍年轻时的志向。“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3.
【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被称为“人民艺术家”。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  相似文献   

14.
一、谈话导入,启动情感1.导语一:(出示中国地形图或多媒体课件)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不但风光美丽,而且物产丰富。我们曾跟随李广田先生观赏了春城昆明涌动如潮的海棠花(《花潮》),又随同冰心奶奶一起在颐和园里流连忘返(《只捡儿童多处行》),今天我们又要跟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前往北国,深入神秘的大兴安岭……导语二:老舍先生不愧是“语言大师”,他总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真挚动人的感情。比如《猫》和《养花》,我们无不感受到了他对猫、对花强烈的喜爱之情。今天我们学习《林海》,同样能感受到老舍先生对大兴安岭的情感。(心理学…  相似文献   

15.
卓越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在一生之中为我们创作了许多有成就的文学作品.其中在戏剧上,五十年代创作的话剧《茶馆》尤为引人注目.它是体现老舍戏剧创作的艺术水平和艺术风格的代表作.所以,有人把它说成是“一块瑰玉”,也有人说它是“一颗珍珠”.这种评价应该说并不过分.但纵使是对于一个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来讲,我们认为也不能就一点儿缺欠也没有.同样,老舍先生  相似文献   

16.
一“追念论”是老舍之子舒乙先生1986年在《一对“孪生”小说》中对老舍的一个文学主张的概括。在《小说里的景物》、《景物的描写》、《一个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我最爱的作家康拉得》、《小人物自述》四篇文章中,老舍比较集中地论述了这个主张。在1931年10月10日《齐大学刊》二卷一期《小说里的景物》一文中,老舍首次提出这个主张,他在谈到景物的地方色彩以后说:这个地方色彩不仅是随手描写一下,有时候竟自是作小说的动机。试读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最多的是回忆体的作品。他们写作的动机,自然也许是因为对一个…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周处》中的“处”字,是多音字。由于课本没有给它注音,所以有人把它读成“处所”的处(chù),这是不正确的。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的名著《春秋名字解诂》一书,专门研究和阐述了古人名和字的关系。他说:“名字者,自昔相承之诂言也,《白虎通》曰:‘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则知其名。’盖名之与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三册《在烈日和暴雨下》是从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节选的。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什么可喜的事,飘洒地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其中的“长”。《教参》注 zhǎng,与“出”字组词“长出”。读起来很顺当,但总觉得体会不出老舍先生当时写文的心情。读 cháng,“长出”,符合当时人  相似文献   

19.
对古代汉语动词后面的“以”字介宾短语(下面简称“以”字式)作什么成分的问题,专家学者们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动词后面的“以”字式作补语。持这种观点的,我们可以举朱振家先生作代表。朱振家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以”字式经常用作状语,也用作补语。“用作补语的。如:⑤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动词后面的“以”字式为什么作补语呢?单从语法角度分析,道理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看法,现在似乎已成定论。第二种看法,认为动词后面的“以”字式作状语。王力先生就持这一观点。他在《汉语史稿》里讲了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20.
老舍为自己的作品写广告1934年12月,《论语》半日刊连载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第九节,校样打出后,文尾尚余空白一处。老舍见状遂提笔在空白处为自己的作品撰写广告一则,以为补白。《牛天赐传》是本小说,正在《论语》登载。《老舍幽默诗文集》不是本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