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犯问题是刑法理论研究中最重要和复杂的问题之一,主犯也是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最大的共同犯罪人。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目前,虽然我国刑法理论对共同犯罪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对共同犯罪人中的主犯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文章从主犯的历史发展人手,结合主犯的法定分类,对主犯...  相似文献   

2.
共同犯罪问题历来是刑法理论界研究的重点,也是刑法领域的难点之一,加强对共同犯罪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充实刑法理论体系,更为现实中正确适用刑法排除了障碍。  相似文献   

3.
日本刑法理论对共同犯罪与身份的问题存在较多的争议,主要表现在共同犯罪与构成身份、共同犯罪与加减身份和共同犯罪与消极身份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日本刑法中的共同犯罪与身份问题,能为我国的刑法理论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是共同犯罪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古今中外的刑法中有关共同犯罪人分类的规定纷繁复杂.在刑法理论中,共同犯罪人分类方法主要有形式分类法和实质分类法两种.我国刑法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该分类方法存一系列缺点,破坏了我国刑法的科学性,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5.
《刑法》第25 条规定, 共同犯罪只能是2 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2 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 不以共同犯罪论处。交通肇事罪为过失犯罪, 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解释》中却有两处规定了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 其直接与《刑法》第25 条的规定相冲突, 属于越权解释, 并背离了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共同犯罪在刑法理论上一直存在争议,尤其在涉及身份犯与非身份犯共同犯罪的场合,要正确认定身份犯与非身份犯共同犯罪的本质,就必须对刑法中的身份进行科学的界定,并由身份来界定共同犯罪的本质。因为身份的本质是行为人犯罪时的特殊认识能力与控制能力。同样,身份犯与非身份分共同实施身份犯罪行为时的本质是他们对特定犯罪行为具有的特殊认识能力与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7.
不论是在刑法实践中还是在刑法理论中,共同犯罪均是一个处理起来比较麻烦的问题,各国对共同犯罪的定义也都不尽相同,如我国只认为共同故意犯罪才是共同犯罪。不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它强调的都是犯罪主观方面的问题,故意的内容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在过失中也就不过于看重意志因素。同单独犯罪一样,共同犯罪也会出现认识错误的问题,共犯的认识错误较单独犯罪的认识错误处理起来更为复杂,而且这一领域仅限于理论研究,在刑法实务上尚没有定论。试结合德日研究理论和我国刑法实践提出解决方法,以期对实务处理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8.
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加亮 《天中学刊》2010,25(3):36-40
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立法的保护法益应当是一种社会法益,而非作为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的个人法益.本罪的组织行为在行为方式上具有多样性,包括一切能够确立和保持行为人对未成年人所实施的违法行为之间存在意思支配关系的行为方式.在与共同犯罪的关系上,本罪并非刑法理论中的必要的共同犯罪,而属于一种任意的共同犯罪,因此,在本罪共同犯罪中应当注意组织犯与实行犯的区分.此外,也不能将犯罪集团与本罪中犯罪人纠集未成年人所形成的违法团伙相混同.  相似文献   

9.
《唐律》共同犯罪的立法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律》中共同犯罪的规定极为详尽,是历代封建统治立法经验的总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影响延续至今,对我国现行刑法共同犯罪的立法完善仍有可贵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胁从犯是依照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大小而划分出来的一类独立共同犯罪人,胁从犯不仅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而且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小于主犯和从犯。然而根据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可知胁从犯的本质是被胁迫参加犯罪,它并不必然反映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因而不是与主犯、从犯相并列的一类独立共同犯罪人。另外,将胁从犯视为一类独立的共同犯罪人在实际生活中存在诸多弊端,刑法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法定的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  相似文献   

11.
刑法理论界一直对共同过失能否成立共同犯罪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司法实践中问题的不断出现,使得我们对传统的共同犯罪理论有了新的认识。本文主要从完善过失共同犯罪立法的必要性、过失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等角度谈了自己对过失共同犯罪的法理思考,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澳门刑法与大陆刑法采用不同标准的共同犯罪人分类法--分工分类法与作用分类法,二者都不能圆满解决共同犯罪人的定罪与量刑问题。澳门刑法将教唆犯规定为正犯,导致共同犯罪个别责任的淡化,混淆共犯与正犯的关系。地在确定身份与共同犯罪时,存在着按主犯的犯罪特征决定共同犯罪性质的法理误区。  相似文献   

13.
身份犯的共同犯罪问题一直是刑法中颇为复杂的问题。其中,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犯罪应当如何定性处罚,不同身份者共同犯罪又应当如何定性处罚,理论界一直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在梳理和评析现有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以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4.
片面共犯是否成立共同犯罪,司法实践中对所谓片面共犯人如何正确定罪量刑,一直是刑法学界存在争议的问题。笔认为承认片面共犯属于共同犯罪不但有违刑法设立共同犯罪制度立法宗旨,并且会使司法实践中对所谓片面共犯人的处罚无所适从,出现混乱;但有些学提出的把所谓片面共犯人一律视为间接正犯,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对其正确定罪量刑的问题,最终仍不免落入共同犯罪的俗套中。  相似文献   

15.
共同犯罪是法律常识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学生很关心并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教材对共同犯罪没有作具体分析 ,只是用一句话介绍了共同犯罪的概念 ,学生颇有疑惑。有的说 ,共同犯罪就是几个人都犯了共同的罪 ;有的说 ,共同犯罪就是犯罪集团犯下的罪 ;有的说 ,共同犯罪就是几个人同时犯的罪 ;有的说 ,共同犯罪就是共同犯罪人犯下的所有罪的总称。那么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拨开认识迷雾 ,加深对共同犯罪的理解呢 ?第一 ,根据共同犯罪的定义 ,分析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关于共同犯罪的定义 ,我国《刑法》第 2 5条规定 :“共同犯罪是指…  相似文献   

16.
对于共同犯罪中如何认定成立犯罪中止,我国现行刑法典中没有明确规定,刑法理论界和司法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从共同犯罪中止认定的条件进行阐述,力求进一步完善共同犯罪中止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浅论单位共同犯罪及其构成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位犯罪既可以表现为单位单独进行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共同犯罪的形式。所谓单位共同犯罪是指两个以上单位或单位与自然人共同故意犯罪。本结合刑法规定从主体、主观方面及客观方面对单位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共同过失犯罪的定罪与量刑问题。认为传统的共同犯罪理论误解了犯罪共同说的原意,共同过失犯罪在符合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的情况下也构成共同犯罪,也应当适用共同犯罪"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处罚原则。共同过失犯罪的核心是共同注意义务,共同注意义务的来源是刑法规定和先行行为。  相似文献   

19.
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是犯罪中止形态的一种特殊形态,刑法理论界对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的构成特征众说纷纭。在共同犯罪中,各行为人的行为彼此联系,相互配合,但同时各行为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彼此独立,不受制约,这就决定了较之单独犯罪,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的自动性和彻底性等主观特征在共同犯罪中并无太大出入,而时空性和有效性两个客观特征却存在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20.
共同犯罪中存在着犯罪停止形态的问题,对于共犯人的犯罪形态应结合共同犯罪的理论和刑法总则中关于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的规定予以认定。本文重点探讨了共同犯罪中实行犯和非实行犯的犯罪未遂、以及犯罪中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