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字句与“使”字句是汉语中比较常用而且典型的句型。语料统计显示,民族学生容易将“把”与“使”混用,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辨析这两种句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被”字含蒙受义,表示一种遭受现象,这种语义上的独特之处,使汉语“被”字句在被动意义之外,多了一层不幸、不如意不愉快或者有所损害等语义色彩。本文拟就《骆驼祥子》被字句的补语和否定形式的句法结构特点的数量统计和分析,探究现代汉语“被”字的这一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3.
“被”“把”同现句与“被”字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把”同现句是汉语中值得注意的一种句式,把它与“被”字句比较更有必要。从主语的定指性、全句施事受事的位置、谓语动词的性质、“被”的可替换性、副词和能愿动词的位置、全句宜用的人称主语的感情意义、相关句式的转换及移位等方面探讨两种句式的内在联系,从产生的时代、谓语动词带补语的情况及所加状语的最少数量、“被”是否引进施事等方面探讨两种句式的差异,可以帮助人们全面深刻地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进一步弄清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试论“把”字句的限制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字句是一种在结构和表义上很有特点的句型。在其限制条件上,不是所有的“把”字介引对象都有“定指”的特点,定指与非定指是语义学上“预设”的不同表现。“把”字句中的否定副词和助动词常常出现于“把”字前,但也可以置于“把”字后,句中的多层状语在排列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5.
"到+L"的不同语义指向使"把"字句"S+把O+V+到+L"位移模式呈现了多样性,也使位移动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从语义指向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帮助理解这类"把"字句的两个变式.  相似文献   

6.
在语言交际中存在这样一种把字句:“把”字介引的对象是施事;定指的是主语而非宾语;大都叙述已然的不如意的现象;更强调处置的结果。这些特点是一般把字句所不具备的,所以把字句的定义应更准确、更科学一些。  相似文献   

7.
日语授受动词作为一种表达人际关系的语言表达形式,被认为是日语学习者难以掌握的一项学习内容。对于授受动词,日语中一共涉及三大系列七个动词,分别为:"やる?あげる?さしあげる"、"くれる?くださる"、"もらう?いただく"。而汉语中我们只需要用"给"字来表达就可以了。本文从视点、方向、人称限制三个方面对日语中的授受动词与汉语的"给"字句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得出两者的差异所在,旨在使日语学习者排除母语干涉的影响,准确掌握授受表达的技巧,顺利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把字句主语语义角色的复杂性反映了动词的语义角色与句式的论元不一致。把字句的语义角色不能完全用施事、必有论元或原型施事这些动词论元概念来概括,而应该用句式义来概括。文章把这个句式论元概括为影响论元。  相似文献   

9.
汉语被字句是以语序实现语篇衔接的典型手段之一。与一般的陈述句相比,被字句中的已知信息与其语义定指没有一致关系。被字句中的"被"是划分句子新旧信息的界限,"被"对标示被字句新旧信息起着重要作用。从语篇功能角度来看,被字句的语篇衔接功能可分为话题顺接、话题转接两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少数民族学生为对象通过专项调查考察了"把"字句的习得情况。通过收集的语料确定"把"字句的偏误类型,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从语篇角度分析“由”字句在立法语篇中话题推进模式,语篇条件和功能。并以甘肃省出台一些的法律和法规文件作为具体材料说明“由”字句在立法语篇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枞阳话中有两类特殊的"得"字结构——"得得/不VP"和"不得VP"。"得得/不VP"表达的是客观环境上的许可,"不得VP"表示主观猜测,二者共存于枞阳话中但其历史来源不同,"得不+VP"在枞阳话中的出现也使它"瓜分"了"不得+VP"的一些用法。二者都表现出了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不得VP"只有否定形式没有肯定形式,而"得得/不VP"表现出的是使用频率的差异,这种不对称除了有历时的动因也与"得"语义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论“一边A,一边B”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边A ,一边B”的句法功能表现在 :使不成词语素可以独立使用 ,缔构分句 ;语义功能则是通过A与B内部的语义关系体现出来 ;其语用功能表现为 :体现了不同的表达重心 ,反映出不同的语境。  相似文献   

14.
“把”字句的英汉互译余炳毛张玉如“把”是汉语中的一个特殊介词,其主要作用是要突出、强调它所引出的词语。“把”字句就是指在谓语动词前头用这个特殊介词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英语中没有与“把”相当的词,而且也没有与之对应的句型。在语言实际运...  相似文献   

15.
"A了去了"是现代汉语口语中的一种常用构式,它除了表达性状形容词所代表的程度之深,听话人难以想象这个基本语义外,还具有表达夸张和感叹的功能。"A了去了"构式的存在具有理据性,它来源于"V了去了",继承了表示状态发生变化的特征,同时夸张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说话人的情感,使该构式有了感叹的意味,这赋予了"A了去了"构式独特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都表示短时时段,但其句法、语义、语用特征有同有异。相同点表现为二者多充当状语,且后续VP一般都比较复杂。不同点则相对较多。“一时半会”只表短时义,多位于主语后,倾向于用于否定句,一般无法位置独立地用于顺序性事件。“一时之间”既可表短时义,也可表瞬时义;既可位于主语后,也可位于主语前;既可用于否定句,也可用于肯定句(二者没有明显频率差异);可以独立地用于顺序性事件,具有语篇衔接功能。这些异同可以从强势句法功能的影响或竞争、语义与韵律的制约、结构功能的延续性、时间顺序象似性原则及其他方面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从意义到形式的方式,从话语中鉴别中古汉语“完成”语义的各种表达方式。从动词论元投射的角度看,“完成”语义的表达方式有:1.词汇层面,谓词中的显性范畴和隐性范畴。2.小句层面:(a)副词性成分,如时间副词“曾”、“尝”、“既”、“已”;(b)数量成分,包括名量成分和动量成分;(c)被动式;(d)处置式;(e)连动式。它们有层次地构成了表达“完成”语义的各种方式。  相似文献   

18.
偏误是指由于对目的语掌握得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在学习某一语言结构时产生的偏误,并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能够在教学中掌握主动,提前预知教学重点与难点,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准确性。本文通过分析留学生在学习表比较的"有"字句时,在句法结构方面常常出现的偏误,找出偏误出现的原因,目的在于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该句式在句法结构方面的特殊要求,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9.
比字句的研究已经有黄晓惠先生《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及演变》(载《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和史佩信先生《比字句溯源》(下称史文,载《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史文曰:“到了战国末年,用‘比’作比较词的比较旬式(即比字句)已经崭露头角了。”并且将“先秦两汉比字句的序列格式”作了归纳。(本文将史文归纳的比字句序列格式称作甲类比字句。)甲类比  相似文献   

20.
A也好/也罢、B也好/也罢,……格式不仅可以表达无条件让转这一上位语义,还可以分别表示各种不同的下位语义关系。文中将该格式所表达的各种下位语义关系进行分类,发掘该格式所表达的下位关系与无条件让转关系的原型成员无论类句有何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