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初中第三册《愚公移山》开头一句:“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课本对“河阳”的注释是“黄河北岸”。我们认为,“河阳”应是古地名。一、从时间看。新版《辞海》“河阳”条目有注:“古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五册《愚公移山》一课,教材在对“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一句中“河阳”一词的注释时说:“河阳,黄河北岸。”并进一步解释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对于这个注释,虽已经有人指出其错误,但,一是未能对原文及教材的注释作出具体分析;二是理由单薄,论证不力。为此,笔者认  相似文献   

3.
初三册《愚公移山》一课,有“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句.教材注:山之南,水之北为阳,这是无可非议的,河阳也确实在黄河北岸.但如果照此讲来,“河阳之北”则可译为“黄河北岸的北边”(五省区编的《教参》就是这样译的)。这样未免显得重复罗嗦.大家知道,古文讲求对仗,而“河阳之北”恰与上面的“冀州之南”相对,教材注冀州为古地名,那么河阳也应为古地名.查南充师范学院编的《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可知春秋时晋国即有“河阳邑”,地处黄河北岸,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  相似文献   

4.
(一)三册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课文注〕河阳,黄河北岸。何谓“河阳”?历来有二解:一,“河”专指黄河,“阳”是水的北面,河阳即黄河北岸;二,河阳是春秋时晋地,故地在今河南孟县。课本取前解,不确。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河阳之北”教材(初中第三册)将“河阳”释为“黄河北岸”,并解释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若如此,则“河阳之北”意为“黄河北岸的北面”,似为不妥。查《辞源》,注为县名,春秋属晋地,故址在今河南孟县。为印证之,检出唐人杜甫《石壕吏》中诗句: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教材(初中第四册)及山东大学的《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均语译为“赶快到河阳去服役”,武汉大学《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将“河阳”注为“其地在黄河北岸,今在河南孟县”。由此看来,“河阳”为地名无  相似文献   

6.
郭锡良等同志所编《古代汉语》,文选部分内容丰富,编排适宜,注释精要,受到读者好评.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注释中亦有若干地方尚欠准确,故冒昧提出,以就教于注者与方家.一、《愚公移山》:“本在翼州之南,河阳之北.”注:“河阳,这里泛指黄河北岸.”按:“河阳”当为一具体地名,即河阳邑,春秋时为晋地,战国时属魏,汉置县,属河内郡,在今河南省孟县西三十五里处.《春秋·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于河阳.”杜甫《石壕吏》:“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其所言“河阳”即是.因其地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愚公移山》的过程中.笔者对文中“河阳”一词的理解产生了疑问。 两种版本两种理解。苏教版教参的解释是——河阳:黄河北岸。“河”在上古是黄河的专称。而课本则无注释。翻开人教版课本,注释很明确——河阳:古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孟县西部,南临黄河。  相似文献   

8.
“河阳”应作地名解贵州付泽光《愚公移山》(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社版)一文中,把“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之“河阳”释为“黄河北岸”,并进一步解释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一些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也用此说...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第三册《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河阳”一词的注释为“[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这条注释仅说明了“河阳”一词的来由,未点明是一个古地名,欠妥善。“河阳”应是个古地名。根据《辞海》中“河阳”条释:“古县名。春秋晋邑,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愚公  相似文献   

10.
编辑部: 贵刊在一九八一年第五期上,发表了牟应杭同志的《古地名集释》。其释“太形”条目云:“河阳,古泛指黄河以北地”。这样看,“河阳之北”句,即:黄河以北的北面。这在讲《愚公移山》时,岂不令学生费解了?  相似文献   

11.
《春秋》三传皆释“河阳”为地名。《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历朝历代大都绘有“河阳”这一邑名,县名,府名。虽然“河阳”本义为“黄河北岸”,但春秋时早已凝固成专称性地名。  相似文献   

12.
“河阳”释     
杜甫的《石壕吏》:“请从吏夜归,急座河阳役,犹得各晨炊”.课本注释:“‘急应河陌役’,赶快到河阳去?役”.这个“河阳”究竟是什么地方呢?似不明确. 据《辞海》有注:河阳,“唐方镇名.因节度使治河阳三城得名,简称河阳.又名怀卫.建中二年(公元七八一年)翌.较长期领有河阳三城和五县(后置孟州)及怀、卫二卅,相当今河南黄河故遵以北,太行山以南.浚县以西及黄河南岸孟津、荥阳县的汜水、广武两镇等地.“可见,安史  相似文献   

13.
《愚公移山》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文章在注解“河阳”时有这样一句话:“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  相似文献   

14.
古地名简释     
太形即太行山,主峰在今山西晋城南。《列子·汤问篇》:“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即此。河阳,古泛指黄河以北地。姑射古山名,在今山西临汾西,一名石孔山。相传其山多水而无草木,为古之得道者王倪、?缺、被衣、许由四子所居。《庄子·逍遥游》:“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即此。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每篇课文,教师如能细心钻研,悉心思考,均能发现疑点、创新点。上至文章的整体理解,下至标点符号的运用,无处不可发问质疑。如在上《愚公移山》时,讲到“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一句,其中“本”不少人讲成“本来在……”,把“本”说成“本来”,中学《语文教师用书》也  相似文献   

16.
杜甫作《石壕吏》一诗,叙述他在一个普通村镇农舍一夜的经历,通过一个社会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中国人民灾难的惨重。公元七五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前一年)和公元七六四年(安史之乱结束以后一年)中国人口的统计,说明十年之间,由于安史之乱,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公元七五九年,“邺城戍”、“河阳役”正紧张的时候,唐王朝军队和史思明叛乱军队在黄河北岸邺城、河阳一带反复进行拉锯战,战况十分激烈,需要直接或间接投入战斗的人员,比往常增加了许多倍。人口锐减,还要供应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文下注释“之”指代“咸阳”。我认为不妥。郭锡良等人编的《古代汉语》选文《鸿门宴》,在讲到这个“之”字时,注释为指代“先破秦入咸阳者”。根据句意分析此句的“之”若指代“咸阳”就讲不过去。这个“之”应指代人较符合句意。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五册《愚公移山》:“……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其中的“惩山北之塞”究竟应该怎样解释呢?与该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199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译文是……住在大山的正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愚公想移山“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吗?笔者认为愚公想移山不是“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而是“由于南边的大山挡路”。何以见得?《愚公移山》一文中首先交代了太行、王屋两座山是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即在黄河以  相似文献   

19.
李佳秀 《学语文》2002,(5):4-44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中“妇人暂而免诸国”一句,课本注释为“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暂,一下子。”这个注释实在令人费  相似文献   

20.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这样一句:“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对句中的“夺”和“与”,教材注释为:“[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依教材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