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调查发现,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科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材内容远离课堂生活、教学过程缺乏人文情怀、课堂学习缺乏学生参与、课程评价缺乏实践关怀,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教育学教学的实效性.教育现象学为公共教育学科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文的视角,呼唤着建构一种以学生发展为取向的教育学.具体表现为改革教材:不仅关注知识的宏大叙事,而且关注个体的经验叙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替代父母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科知识,而且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好的教师应该富有教育机智:不仅关注教学的技术层面,而且关注教学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颁布之后,区域教研面临着缺少资源和理论支撑的现实问题,将培训与教研进行一体化设计和实施,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福建省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全体教师开展专题研修,为教师提供权威的课标解读以及优秀教研教学实践案例资源,同时与区域学科教研活动一起开展系统规划,将线上学习与学科教研活动一体化设计,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线上和线下结合、专题研修和区域主题教研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3.
教育类课程是高师为各专业学生开设的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巧等的职业训练课程.其学科门类与教学时间的多少是教师专业化程度的反映,是师范院校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外国的师资培训中,这类课程不仅所占比重大,而且学科门类多.我国现今高师院校开设的教育类课程常只包括公共心理学、教育学、分科教学法和教育实习等科目,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有关的改革探讨文章也很多,但付诸实施的却不多.1991年3月,国家教委师范司在北京召开“全国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教材改革研讨会”.会议对当时全国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文本互涉理论,其适合性更高,实践价值更为丰富,教师将学习任务群设计与文本互涉有机融合,为学生带来阅读思考启示。《荷花淀》属于小说文体,教师从主题互涉、内容互涉、理论互涉等角度推出学习任务群,能够促使学生顺利进入到阅读核心,在专业研学中形成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5.
教育社会学拓展的可能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以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批判精神为切入口,反思并寻求教育社会学拓展的可能空间?这是当今教育社会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首先,学科互涉与边界跨越的时代与学术变革,使教育社会学的批判在开放式解释基础上,可能具备建构性批判或批判性改造的责任;其次,凸显教育社会学批判精神的学科发问,在有相当探索并形成某些标志性发问之后,尚有继续发问的可能;再次,批判与改造之间的“可沟通规则”,在对中国式问题和中国式关系的本土关怀中,存在某种有效的“信任范围”。因此,在学科互涉与边界跨越的框架中,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生长更有其诱发、扩张与重写的可能,其批判精神亦更为丰满与厚重。  相似文献   

6.
在教师教育中,以施瓦布实践课程开发理论为指导,设计培养教师问题解决能力的课程旨在从新的角度认识学科结构,使教师学科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更加清晰。课程以师生为双主体,以学科问题为内容中心,以教师为课程的行动研究者,强调在学科情境之中践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课程本身出发,对各种实际需要和问题进行综合的建设性探讨,是施瓦布实践课程观的根本思想。  相似文献   

7.
我国教师研究的现实几乎在所有方面背离教育研究者倡导的教师研究理想.两者根源性的区别是研究问题是否源自教师的教育实践.现实中的教师研究问题脱离教师教育实践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在全面认识教师研究价值基础上彰显教师研究的发展价值.作为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方式之一,教师研究与其他问题解决方式相比,具有最大的发展价值.彰显教师研究的发展价值,需要教师教育培训部门、教师管理部门和机构以及教师本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人口众多和经济上的弱势地位是中国当代底层群体的两个显著特征。底层关怀要求在社会物品的分配上有利于底层群体,这具有博爱精神,并体现正义原则。作为一种社会物品,职业教育具有实用性与大众性的特点,因此是实施底层关怀的现实途径,并且在公共教育政策中常有体现。职业教育对底层群体有可能产生两种效应,一是把个体导向低端劳动力市场,从...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育类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强 《教育与职业》2007,(21):161-162
我国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与实践脱节的现实问题.实践教学对未来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从课堂内外两方面加强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0.
龙宝新 《教育研究》2021,42(7):60-70
"教师教育学科现象"的发生具有鲜明的中国化要求、中国化底色,其源于新时代国家战略、优秀教师供需矛盾、大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在"学科后"时代,教师教育学科发展面临学科基础虚化、学科教学论"双边缘化"、回避"双核冲突"以及研究重心移位等问题.推进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应遵循其广域性、交叉性与嵌套性等特点,以学科耦合为统领,通过观念层面、主体层面以及组织层面的耦合,加快教师教育系统各层级、各维度、各领域的耦合进程.通过达成师范性与学术性、文理专业与教育专业、学科教师与专业教师、学科院系与教育院系、师范院校与综合院校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走向深度协同耦合,创建最佳教师教育耦合态,这是教师教育学科破解根源问题、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道.  相似文献   

11.
龙宝新 《教育研究》2021,42(7):60-70
"教师教育学科现象"的发生具有鲜明的中国化要求、中国化底色,其源于新时代国家战略、优秀教师供需矛盾、大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在"学科后"时代,教师教育学科发展面临学科基础虚化、学科教学论"双边缘化"、回避"双核冲突"以及研究重心移位等问题.推进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应遵循其广域性、交叉性与嵌套性等特点,以学科耦合为统领,通过观念层面、主体层面以及组织层面的耦合,加快教师教育系统各层级、各维度、各领域的耦合进程.通过达成师范性与学术性、文理专业与教育专业、学科教师与专业教师、学科院系与教育院系、师范院校与综合院校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走向深度协同耦合,创建最佳教师教育耦合态,这是教师教育学科破解根源问题、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道.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公共课程,教育类课程存在课程地位低下、教师教学不太精细、学生学习不够认真等现实困境。作为专业课程,教育类课程有利于消除人们对教育学科的偏见,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地位;有利于增强教育学科教师的自信心,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有利于改变学生对教育学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效果。从公共走向专业,是教育类课程的时代选择。具体可通过明确课程性质,提高教育类课程地位;调整课程结构,加大教育类课程比重;转变师生观念,正确认识教育类课程的作用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在学科交叉、融合与整体化的态势下,虽彰显出日趋多元的范式,但其要一改当下诸多割裂互斥的致思路向而继续走向系统深入,需实现其在方法论上的革新与突破。一是使学科交融意识与学科边界意识相结合,从而在学科互涉与学科自主的协调兼顾中既走出狭隘的学科主义樊篱,又坚守教育学自身的存在根基和内在秉性;二是使学术意识与问题意识相互补,从而在学理本位与问题本位的交错渗透中消解教育理论建构和教育实践关怀之间所存在的对峙性张力;三是使世界意识与本土意识相融通,从而在他者镜像与自我观照的动态平衡中走出教育学普遍主义和历史特殊主义研究方法之争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包括研究视阈狭隘、研究原创性缺乏、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研究的"距离感"突出等。指出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要拓宽现有的研究阈限,要以现实的社会问题为核心,以创建本土化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为目标,为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提供富于创新与可行性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5.
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价值教育是将合理教育价值原则内化为师范生的教育价值素养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改进价值教育,是有效培养高素质教师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需要在明确师范生合理需要的基础上确立并引导合理价值原则,运用并挖掘学科内容的价值内涵努力促进教育价值原则的内化,通过教师的楷模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有效教学方式的价值育人效力。  相似文献   

16.
关怀建立在关心的关系上,产生于教师的关注与接纳,完成于学生的回应。关怀是学生感受生命教育的途径,是教师所必备的核心品质。文章从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出发,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从认识关怀、解读关怀、走近关怀三个方面,来论述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性关怀,直面现实教育中的关怀异化,解读教育关怀中的师生交往,全面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从而实现学生"学会关怀"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7.
杜威在讨论"教育与职业"时,延续了西方哲学对人的存在问题的终极关怀传统,从个人幸福和社会福祉的角度,重新界定了职业教育.杜威的职业教育又实乃是教育的又一种称呼.杜威以人的存在为原点、以职业这一社会实践方式为纽带改革教育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8.
艺术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与专业艺术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专业艺术教育相比、公共艺术教育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中,理工科类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尤其值得关注.文章以上海九所理工科类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调查结果为依据,从管理机制、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师资建设等方面探讨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刊立足于我国教育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实际,密切关注国内外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动态,坚持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理论、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服务为宗旨。特拟定2014年反映教育经济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的选题,供国内外学者及学界同仁参考。1.新常态背景下教育经济学重大现实问题研究2.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发展与改革问题研究3.职业教育经济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20.
重建学校公共生活——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雄  朱正标 《中国德育》2007,2(8):33-39,64
学校公共生活的缺失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公共生活教育不仅是社会转型期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基础。中小学公民教育的道德根基要从传统与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寻找。其核心是重建学校公共生活,前提是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主要途径是学校公共生活正常化和学科课程教学,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参与,尊重差异,突出实践方法的指导,培育公共生活的道德、技能与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