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对欧美文学思潮的借鉴是积极的、主动地吸纲,“有意味地模仿”。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国家民族主义的权力话语欲望,使西方文学中作为主体的个性意识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被民族意识所遮蔽,现实主义成为主要思潮。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是现当代小说现实主义主潮中的一种变奏,它的消长起伏隐喻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欧美文学思潮渗入的阶段性特征,展示着20世纪中国文学在开放语境中的自我丰富与文化断裂。  相似文献   

2.
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在进行“非人化”叙事时,人物的主体性非常明显地体现出客体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层面的“非人化”叙事使人物另类化;二是文学虚构层面的“非人化”叙事将人物文本化;三是本体论层面的“非人化”叙事把人物宿命化。这是先锋作家对人的主体意识所做的哲理性思考,对当代文学的创作观念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个成功的人物是一篇小说成功的基石,一个成功人物的言行刻画往往是解码这个人物的关键.本文尝试从小说人物言行中较常见的“人称”入手,通过“还原法”与“比较法”,对小说中不同的人称使用进行分析,引领学生走进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寻找到一条师生都较为容易掌握的常态化的“小说人物阅读”之路.  相似文献   

4.
“复调”这个词来自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巴赫金是苏联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论家。他在对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研究中发现陀氏的小说中“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互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一种声音都具有充分的价值,它们组成了真正的复调”,巴赫金因此称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为“复调小说”。他认为,在“复调小说”里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统一的作者意识,小说不是按照这种统一意识展开情节、人物命运、形象性格的,而是展现具有相同价值的不同意识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的诗美体式,在承继中有创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确立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审美特质.对现当代作家诗化小说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古代小说对世界多元化小说审美格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自由联想、内心独白是现代小说尤其是意识流小说中常用的表现技巧,是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重要方法.能深入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有利于表现人物深层心理中飘浮易逝而纷乱的感触和思绪。  相似文献   

7.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对欧美文学思潮的借鉴是积极的、主动地吸纳,"有意味地模仿"。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国家民族主义的权力话语欲望,使西方文学中作为主体的个性意识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被民族意识所遮蔽,现实主义成为主要思潮。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是现当代小说现实主义主潮中的一种变奏,它的消长起伏隐喻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欧美文学思潮渗入的阶段性特征,展示着20世纪中国文学在开放语境中的自我丰富与文化断裂。  相似文献   

8.
现当代小说中人物、时空、地点、语言等细节描写的"尚三"特征非常突出,反映了在中国"三"已经远远超过了数文化的意义,三就是数之成,是正反合,是非线性作用的最小要素数目,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揭示和反映宇宙、社会、人生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从而在小说细节中就出现了独特的"尚三"性。  相似文献   

9.
赵树理小说创作对中国民间社会有着深刻的透视,其“革命”日常生活化的表述,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是对中国“现代性”经验的一种表述。他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新时空中农村变革的复杂性,并努力地为农民争取自由的生存权利,这正体现了中国“现代性”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0.
李银 《鸡西大学学报》2007,7(3):72-74,87
本文通过对台湾现当代小说整体扫描,分别以台湾日据时期乡土文学、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现代派小说、七十年代的主流文学和八十年代新世代都市小说为对象,探讨小说中“城市”形象和城市意识的演变过程,进而捕捉在台湾现代化进程中,都市小说的形成脉络和“人”对“城”态度变化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正>鲁迅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文学大家,其文学创作是时代巨大的宝藏,为当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资源。鲁迅的作品立意深刻、主题鲜明、人物突出、语言犀利而又精练,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典范。在小说《祝福》中,作者塑造了“祥林嫂”这一经典人物形象,通过细节和道具来展示人物的悲剧命运,带给我们更多心灵的震撼。小说开始部分对临终前的“祥林嫂”进行简单刻画,通过“祥林嫂”临终时身边的道具,我们可以窥探出她当时生存的境遇,对于人物的遭遇和命运的波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进而更好地感悟小说的主题。小说中这样写“我”遇见临终前“祥林嫂”的情境,“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因此,“竹篮”“破碗”“竹竿”成为她临终前的“遗物”,下文我们将就此展开更加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达洛维太太》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实现了作家的“精神主义”和“诗化小说”的创作理论.它以一种诗化的语言抒写了人物的内在心境,使作者的生命悲观意识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不动声色地表现出来,一种对于生命的悲哀思索在自然优雅的状态中得以抒发,让读者在看似低落的心境中体验到心灵世界的神奇韵味.  相似文献   

13.
金戈:小说聚焦人物形象的塑造,探究人物命运的变化轨迹,窥探心灵世界的丰富与诡异,隐喻人生或揭示世界.同时小说具有情感立场内隐的特性,教学中,我们要裸读文本. 所谓“裸读”,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指在阅读时努力从小说的言语方式——人物的话语方式、细节、空白等处人手一直抵达小说文本深层的意蕴,而减少关注一些文本之外的因素例如时代背景等等的介入.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鲁迅先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贡献,是卓越的,多方面的。就小说领域而论,他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不可多得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同样不可多得的小说创作理论家。他的小说创作论,完整系统而又独到新颖,“画灵魂”论,便是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鲁迅主张,小说应当画出人物的灵魂。也就是说,小说要形象地、深刻地发掘和表现人物的精神、思想、意识等方面的特点和实质。“画灵魂”论,既作为鲁迅的创作经验,出现在总结和说明他自己的小说创作的文字中,又作为鉴赏文艺作品的一个标准,出现在他评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五四以来,现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大量描写农民生活的小说。这种现象,不但标志着小说在人物描写上的重大突破,也反映了现代作家对改造中国社会的强烈参与意识。这些作品,对于我们认识和反思中国的昨天、前天,探求中国农民的觉醒历程,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苏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现在不少人认为是一个小说流派。这种看法值得商榷。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里说:“在作品中间装进一套新思想的议论是那时的流行风气”,“那时大家正热中于‘人生观’——觉得一篇作品非有个簇新的中心思想不可……当时此种‘注重思想’的倾向,压力是很大的……那时我也是‘问题小说’的热心人。”可见,茅盾是把“问题小说”看作当时盛行于新文坛的一种进步的创作风气;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17.
祝一勇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67-69,76
“花”是汪曾祺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意象。他笔下的“花”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之花;一类人工之花。在小说中,但凡人物出场,大多有“花”相伴。“花”体现了汪曾祺对普通百姓特有的审美关照,与人物往往有着同构关系,在提供背景、渲染气氛、展示心理、推动情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非表现”的表现──“五四”浪漫小说抒情风格论张忆中国现代小说,有相当部分作品由于淡化情节而呈现出“散文化”倾向。“散文化”的本质是小说由叙事向抒情倾斜。在这类小说中。一情节的中心地位程度不同地削弱、作品的结构核心与叙事线索,常常不是情节,而是叙事主...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现当代小说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泛语文”和“反文学”。“泛语文”就是着眼于小说的内容,而忽视了小说的“言说的智慧”,从根本上放弃了通过小说鉴赏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以小说《品质》教学为例,一位教师围绕以下问题开展教学:①这篇小  相似文献   

20.
“青春激情”指的是人在成长阶段所表现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精神现象。自五四以来 ,它就成为中国现当代小说所关注的一个持久不衰的话题。然而 ,由于时代语境、作家创作心态等诸因素的关系 ,不同时期作家对“青春激情”的书写又呈现出不同的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