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盘庚迁殷”已为海内外人士所了解。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洹北商城”,证明在“盘庚迁殷”之前,安阳已做过一次商都。学术界许多专家认为,洹北商城为商王河甲所建,即古籍中所说的“河甲居相”。商王河甲和盘庚之所以两次在安阳建都,是因为当时安阳在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自然生态诸方面条件十分优越。  相似文献   

2.
由于文献记载歧异,学术界对商王盘庚所迁都城历来说法不一,其中主要有"迁殷"、"治亳"两种观点。本文从不同文献记载的对勘分析入手,考证"迁殷"、"治亳"二说的源流,并通过文献的整合与互证,提出盘庚一世二迁之说,即盘庚在位期间曾先后有"迁殷"、"治亳"两次都城迁徙。如此,则相关文献记载的分歧与矛盾可以涣然冰释。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十四世纪,商朝国王盘庚把都城从奄迁到了殷,此后历时二百七十三年,商朝再也没有迁都.对于盘庚迁都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其实,社会动乱和河患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才是盘庚迁殷的主要原因.盘庚迁殷以后,注重治理和保护环境,为后来商王朝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天处理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从偃师商城至洹北商城,再至洹南殷墟,商王室都城宫城宗庙区的布局原则高度一致,继承因袭之迹非常明显。偃师商城宫城宗庙区为南(王国先王供奉处)、中(方伯先王供奉处)、北(河六示供奉处)三元构成形式,洹北商城宫城宗庙区为南(王国先王供奉处)、北(方伯先王供奉处)二元组成方式,洹南殷墟宗庙区复为南(早期王国先王供奉处)、中(中期王国先王供奉处)、北(河六示及方伯先王供奉处)三元布局。商王室宗庙区建设一直奉行分群成组的原则。据传世史籍可知,东汉光武帝刘秀、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及明太祖朱元璋等帝王开国即立四亲庙、且子孙遵循续立成为制度,考古发现这在商汤大乙开国之时即有,并且也被商王室长期坚守。历代商王皆为其生父独立设置亲宗(庙)。而累积四或五世以后,商王室则阶段性地构建宗庙建筑组合,供奉时王祖父以上至高祖之祖间四代或五代神主。宗庙建筑组合可能采纳直线顺排的方式自西向东、自早至晚布列诸神主庙室。晚商殷墟比较盛行五位前后相继庙主庙室成组制度。此五庙成组制度直接影响到周王室的宗庙设置规则。如周王室京宫与康宫之内均分别设置五代先王之庙室。  相似文献   

5.
殷墟,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25公里小屯村一带,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或“殷”。商王室在此共传八代十王,史称“殷朝”。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将都城从今天曲阜附近的“奄”迁到“殷”。此后将近三百年,殷一直作为商朝的都城,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11世纪时,商纣王昏庸无道,众叛亲离,周武王起兵伐纣,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商朝灭亡后,小屯一带的繁华不再,逐渐荒芜,后人称“殷墟”。过去的分分秒秒都已成为历史,珍惜现在,为我们的历史有关这一古都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还有一段传奇故事。189…  相似文献   

6.
商代在盘庚迁殷之前的农作制是生荒农作制;迁殷之后,生荒农作制向熟荒农作制过渡.西周的农作制是熟荒农作制.在这些农作制下都不可能产生直接生产者的小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施肥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不易之地”即连种制,同时要求改变定期分配土地的制度,于是出现了“爱(辕)田制”.这样,直接生产者对土地的短期使用变为长期占有.商鞅“制辕田”并没有确立小土地私有制,但已出现私有因素.此后,私有性逐渐加强,大约到了战国末年形成了自耕农的小土地私有制.  相似文献   

7.
殷都屡迁原因、过程及殷后期诸王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殷人“不常厥邑”,屡次迁都,“前八后五”,直到盘庚迁殷才算最后定都不再徙移,这是殷商史上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8.
根据目前所拥有的考古资料,结合可靠历史文献,否定了古本《竹书纪年》中关于“自盘庚徒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徒都”这一记载的可靠性,论证了盘庚迁殷以后曾经发生过两次迁都,从而对商朝后期的历史进行了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从上古到商代(盘庚迁殷以前),是中国古代编辑的萌芽时期,这一点我们已经另文论述过了。而自商之盘庚迁殷到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我们则把它划为中国古代编辑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编辑活动除继续整理、发展文字外,其主要成就是创造了典册、书籍,并使自身的发展臻于完善。编辑活动从原来不自觉的活动变为自觉的活动,从原始萌芽状态的简单的收集、整理,变为有编辑思想、有编辑目的、有编辑方法、有编辑原则、已具备现代编  相似文献   

10.
析盘庚之政     
《湘南学院学报》2020,(1):44-48
"盘庚之政"复兴了殷商王朝,实现了"盘庚中兴",再续了商朝270余年的历史。"盘庚之政"在《尚书·盘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主要包括:民惟邦本,顺应民意赢民心;治国以德,广施善政得民心;遏制谣言,正确引导稳民心;强化信仰,凝聚共识聚民心。后人评价盘庚迁殷"一举而六善立,弭灾乱之根",从而推进了复殷国策的顺利实施,实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的中兴大业。研究"盘庚之政"对我们今天牢固树立以民为本思想,使"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理念落地生根,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历史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先秦 (1)盘庚迁殷的原因:缓和阶级矛盾镇压异己,巩固王位;殷地自然环境优越。  相似文献   

12.
杨会玲 《小读者》2011,(10):45-45
国号是建国时国家的称号.每朝的创建者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国号的由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源自先祖封地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相似文献   

13.
2006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第一道选择题是这样的: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右边示意图中阴影部分的是:A.盘庚迁殷B.牧野之战C.吴越争霸D.葵丘会盟该题一改前几年江苏卷的呆板陈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其中的标注却令人困惑:北面的一条河是“水河”还是“河水”?另一条河是“水济”还是“济水”?  相似文献   

14.
问题解答     
问:殷商为什么屡次迁都?(安徽路华青)答:关于殷商迁都的问题,史记殷本纪记载自汤至盘庚“乃五迁无定处”。同时还记载到殷王盘庚时,盘庚又要迁都,殷民便都不愿迁徙了,“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同书也记载着自商的远祖契到汤曾八次迁都。至于迁徙的原因,过去史学家往往简单的归因于“水災’,说洪水为患,使殷民不能安居,才不得不常常迁徙。这种将迁徙原因完全归之于社会以外的原因的看法,其根据是不十分巩固的。上古黄河流域的  相似文献   

15.
洹北花园庄遗址早段与二里冈上层二期之间差异明显,早晚两段之间联系紧密,不宜分割,晚段与殷墟文化一期前后相接,无明显缺环。洹北花园庄遗址整体文化面貌接近殷墟一期文化,应将其整体划入殷墟文化一期的范畴,作为新殷墟文化一期的早段,其年代上相当于盘庚、小辛、小乙阶段。  相似文献   

16.
河南安阳以小屯村为中心的地区,自秦汉以来被称为“殷墟”,是商代后期“盘庚迁殷”以后的都城之所在。自清代末年以来,这里出土了十余万片龟甲和牛骨等,上面刻有商代后期占卜等的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已发现的我国时代最早的、较为成熟、较为  相似文献   

17.
笔者曾在1993年撰文提出“”是商人以鸟为图腾的族徽标志(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试论“妾”在商代的社会地位位》)。因不是文章重点而未及展开,现细说如下,求方家指正。 一、商之族源及其图腾信仰要说商以“”为族徽,得先从商之族源说起。郭沫若在《释支干》一文中说: 商之年代未可塙知,据《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真本《竹书纪年》云:“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纣之灭约在公元前一千一二百年代,盘庚迁殷则当在公元前一千八九百年。盘庚仅当殷之中叶,其前尚有若干代之先公先王。历代之史乘如是,  相似文献   

18.
文字的产生不仅依赖于技术条件的成熟,同时也依赖社会条件的成熟.盘庚迁殷以后,定居生活的实现是汉字产生社会条件成熟.定居的生活使商人口急速增加,分布空间扩张,迫切需要打破时空局限的信息工具,于是商人从传统中的陶符受到了启发,促使陶符发生质变发明了文字,延续下来成为今天的汉字.  相似文献   

19.
致读者:我们经常收到大家的来信,希望本刊每期尽量增加一些知识性,特别是要多刊载文史知识,以充实头脑,提高业务水平。根据读者的要求,从本期起,我们请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蒋文光先生给大家谈谈关于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知识。读者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写给我们,以便改进刊物,共同把它办好。1.甲骨文的产生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国都于“殷”,史称殷商国都。从盘庚迁殷至帝辛被灭,经过了八代十二王,期间共经历273年。殷代是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农业社会。尤其是宗教信仰在股人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放对天、他神、鬼等均…  相似文献   

20.
关于殷墟有无城墙问题,考古学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学者坚持认为殷墟登该有城墙,只是被破坏或者尚未找到,但是洹北商城的发现与发掘却为殷墟本无城墙说提供了充分的反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