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媒介形象的角度看经济广播的形象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视听界》2006,(5):49-51
在频率专业化被广为提倡的今天,一系列专业频率诞生并取得了骄人成绩,如“交通广播”、“文艺广播”、“音乐广播”、“新闻广播”等。在大部分省市电台中,“经济广播”也常常被作为一个专业频率而存在着。然而,当下大多数中国经济广播面对着同一种尴尬:即经济广播作为专业广播的非专业化形象与作为小众广播的大众化生存状态。由此,中国经济广播整体呈现出一种“泛经济化”的模糊形象,“泛经济化”的形象定位远离了最初经济频率“专业化”道路的初衷,名不副实成为大多数经济广播的现实写照。今年是中国经济广播诞生二十周年,本文试图从媒介形象的角度审视当下中国经济广播的形象及其成因,并力图为今后的经济广播找寻一个更合理的形象定位。  相似文献   

2.
魏金华 《中国广播》2006,(12):44-46
1986年10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成立,成为中国广播发展史上广播专业化的里程碑。斗转星移,专业广播经过二十年的锤炼,已成为国内各级电台普遍的、日益成熟和丰富的运营模式。在这样一个时期,作为中国专业广播鼻祖的经济广播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听众多样化的需求、应对其他专业广播的挑战和竞争,甚至是何去何从成了经济广播人苦苦思考的问题。陕西财富广播作为西北地区成立的第一家专业经济广播,承载了拓荒者同样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面对近年来交通、音乐等新的强势专业广播崛起,承受  相似文献   

3.
进入到新世纪,我国的广播事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专业频率正在不断地增加,而广告收入也与其同步持续增长,但在经济利益的诱惑和商业逻辑的驱动下,国内广播除少数频率按照规范化原则经营和运作外,多数电台普遍存在着注重开发、轻视保护,注重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现象,导致广播媒介生态系统严重失衡,使广播媒介生态资源和广播媒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  相似文献   

4.
徐万照 《记者摇篮》2009,(10):50-50
创新是广播发展永恒的话题。近些年,广播的收听率稳步上升,探寻原因,无论是十几年的品牌节目还是初露锋芒的主持人,你都可以从中找到求新、求异、求变的理念突破和实践努力。面对各种强势媒体的竞争,广播人不懈地寻找“走自己路”的突破点,或因时(时间)而变,或因势(空间)而动,或因术(方法)而活,或兼而有之,相辅相成。由时、势、术这三个点相互支撑,构成了广播创新的“金三角”。  相似文献   

5.
董旸  陶津 《中国广播》2011,(9):77-80
三网融合在中国的具体目标是: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更好地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从而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中国广播事业而言,三网融合可以使广播从形态至产业经营上经历变革,而广播从业者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6.
由于缺乏对新时期广播地位、作用的应有认识,农村广播事业受到了空前的冷遇,而这种多年的冷遇更使得这张本已陈旧的网络更加支离破碎,农村广播事业的基础已变得虚弱不堪。这种状况也严重地制约了广播事业进入新世纪后应有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了广播节目从业人员办好广播的热情。我觉得,农村广播在进入新世纪后不仅没有相形见绌,反而因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赢得了新的生存空间,它的固有魅力在新世纪的阳光下不仅没有丝毫逊色反而更加楚楚动人。  相似文献   

7.
宋锦燕 《中国广播》2007,(12):35-36
1990年1月1日四川经济广播成立。很快它便赢得了极高的收听率和极好的广告收益。“直播形式、大板块内容、热线参与”使当时的四川广播有了新的看点,并给正处于低谷的广播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会,随后各个专业频率应运而生。但直到今天,当年风靡一时的经济广播仍然像是一个综合广播。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内出现的第一个专业化频率,全国经济广播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困惑。笔者认为,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广播专业化频率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经济广播想要迎来新的发展,比较务实可行的是,突出经济特色,走大专业、小综合之路,努力搭建理财交流、维权互动、消费服务三个平台。  相似文献   

9.
电视报道在本已优势凸显的态势和进程中,还要以“现场模拟”“情景再现”等手法,进一步追求画面的视觉效果。而广播媒体中,一种比起电视画面调动“现在过去时”更经济、更快捷的表现手法——“配乐广播”,却在一度高热的态势下日渐降温。这种曾经广为运用,令老广播人认可,让受众欢迎的广播报道制作方式,在不经意中被广播人疏远和冷落,不少新的广播从业人员甚至对它非常陌生。  相似文献   

10.
李蓉 《中国广播》2009,(12):49-49,6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出现,广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给城市广播尤其是经济广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拟着重分析新媒体对广播的冲击,以及广播评论给广播带来的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1.
广播媒介具有传递信息、服务大众的功能,是现代社会信息网络的发布枢纽,在“服务为王”的理念指导下,交通广播逐渐发展成专门为出行人员提供以路况信息为构架的信息服务的专业频道,成为广播业引人注目的焦点,各地的交通广播的广告创收也连续数年保持上升趋势,增幅因地区经济差异而不同。尽管如此,交通广播仍然面临低端化、  相似文献   

12.
广播实现类型化、专业化操作是近些年来发展的热点.广播的"窄播"定位使得广播的分化越来越多样和细微,随着专业类形态的基本格局逐步形成,频率经营者根据社会的需求、市场的变化以及效率原则对频率的内容进行大胆的调整.通过对听众类型的细分.从而确定电台的节目架构、播出方式、广告设置等,以达到最大的收听可能性和经济效益,这在广播的地位不断受到质疑的今天尤为重要.当然,各地广播专业化改革都已经陆续进行了10多年,电台改革和实践者们反复进行摸索,专业台陆续出炉;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挑战.电台类型化、专业化的走向和发展空间如何更成为让人思考的新课题;而面对各种新媒体、新传播渠道的出现,广播更应考虑如何与之结合、形成自己新的特色,结合广播的传统优势达到对受众的更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今天,一些国家的广播收听已达到了创纪录水平,这要归功于新兴平台的出现,这些平台包括社交网络、移动电话、平板电脑、互联网及智能电视等。新的广播传播途径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地理、政治和社会、经济的界限,实现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扩散和人类文化的互动。这些变化激起了广播新的信心,当然还有新的不确定因素。如今的广播到底是什么?在何种意义上多平台收听的广播仍然可以定义为广播?广播学者是否也会逐渐演变成“声音传播研究者”?广播过去被定义为非视觉传播媒介,现在这种“非视觉化”又该如何界定?本文试图解决广播这种弹性媒介所面临的新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专业广播的出现和对专业广播的经营.使广播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其功能由以一般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转向以需求细化了的各个受众群体为服务对象,成为推动广播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专业广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频率专业化被广为提倡的今天,各地新闻、交通、文艺、音乐等系列专业频率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大部分电台中,长期以来,经济广播虽然也作为一个专业频率命名且存在着,但时下大多数经济广播都面临着同一种尴尬:即经济广播作为专业广播的非专业化形象,与作为窄播媒体的大众化生存状态。通俗地  相似文献   

16.
广播的新时代——墨尔本2005国际广播会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FM广播、卫星广插,互联网广播等新技术使广播——这个在当今电视与网络的时代似被忘却的媒体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广播研究也在世界各国的学界激起了新的热情。  相似文献   

17.
孙彪 《中国广播》2011,(2):17-20
作为全国开播最早的专业频率,经济广播的节目创新、尤其是财经证券节目的创新,一直是经济广播人多年来苦苦思索和不懈探索的课题。在广播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这一课题和难题如何破解,不仅考量着我们经济广播人的智慧,也关系着经济广播能否在新形势下更好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广播改革的日益深化,广播越来越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各种各样的专业频率应运而生,广播频率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那么专业广播凭什么来赢得最广大的听众,抢占广播市场?我们认为办出特色和品格是最关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央电台经济之声的改革为例,论述了经济广播的创新发展方向,即要坚持专业的方向,增强经济广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专业特色与市场特色的矛盾统一 广播电视报作为一张进入市场的,以导听、导视为专业特性的报纸,其专业特色与市场特色的相统一,是毋庸置疑的。这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随着广播电视报的纷纷扩版或改版,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困惑。 矛盾之一:坚持传统与放弃阵地。有人认为,对电视节目的选择进入了遥控器时代,电视观众更多地采用遥控器来选择收看节目而不过分依赖报纸的节目预告。因此,有的报社减少了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时间的预告和节目内容、电视剧剧情的介绍,腾出版面来刊登其他内容吸引读者。这样做的结果,是一部分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