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乔秀川,1929年出生,河北高阳人,绵掌、翻子拳的主要传人。14岁起习武,掌握多种拳械,尤擅形意拳、大悲拳、太极拳等。1957年开始收徒传艺,并为中国人民大学、友谊宾馆等留学生及国际友人辅导武术,弟子遍及海内外十二个国家。现任  相似文献   

2.
《精武》2009,(2):I0002-I0002
黄满辉先生出生于武术世家,乃黄飞鸿武艺四传弟子,是广东省及广州市武术协会会员、广州武术协会洪家拳会岑村武术醒狮训练基地总教练兼拳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3.
“形意拳”得名之来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意拳”得名之来历王文清形意拳,古拳谱称“心意拳”、“六合拳”或“心意六合拳”,相传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形意拳是由心意拳发展演变而成的一个拳种,它与太级拳、少林拳、八卦掌并称为武林名拳,在中华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形意拳的得名,众说不一。...  相似文献   

4.
通风报信     
龙腾虎跃竞中原记首届全国河南心意六合拳观摩交流大会赵慧光 8月下旬的中原,酷热已渐渐消退,秋之凉意已悄悄而来。但在地处中原腹地的漯河却让众多武术爱好者们感到滚滚热浪扑面而来,这就是全国首届河南心意六合拳观摩交流大会所带来的滚滚武术热潮。 “心意六合拳”又称“心意拳”。“心意把”,相传为宋名将岳飞所创,而据众拳家所考证,首传其拳者应为山西蒲州的姬际可先生。自心意六合拳传于洛阳马学礼先生之后,马师科技自珍,又恐传匪人,所以传人不众。其弟子又多为河南境内之口族子弟,因此,此拳后来又有“教门拳”之说。 如…  相似文献   

5.
水火居士 《精武》2007,(11):10-11
有人说:"古人作书的宗旨,多从序中提出,所以善于读古书的人,未读古人书,先读古人序。"从序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籍贯生平,品德情操,著书动机,主要内容,乃至于时代背景,从而获得微旨大意。以我个人的经验,用这种治学方法阅读古拳谱亦行之有效。范铁僧是买壮图弟子范万明的后人,他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著述的六合心意拳序,包括了从心意拳源流到传承,从入门、武艺到道艺等方面的内容,灌注着范氏的理论,心法和经验,其文字质朴,洗练,畅达,优美,其内容深入浅出,切于实用,例:女人拳、无手拳、神拳说,绝对是心意拳的宝贵财富,堪称绝  相似文献   

6.
张方 《精武》2004,(6):24-25
2003年春天,日本人安藤直哉专程到辽宁电视台来访问我。安藤直哉自称是戴魁先师的传人,是任大华和王映海的弟子,于是我与他比较了丹田功的蹲、搬、射和钻、裹、剪三拳及五行拳。确认是同门,我才与他做进一步切磋。安藤直哉的汉语尚不通顺,而我又不懂日语,因此虽然他用笔谈的方式问了我很多问题,但我却无法完整地用语言来回答。 近年来,我收到一些来自国内外心意拳爱好者的来信,询问心意拳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些悬疑及修炼中遇到的难题,我在此一并回答。  相似文献   

7.
王玉生 《武当》2005,(3):41-41
绵掌拳是个古老的拳种,它起源于明代。明朝大将戚继光在其著名兵书《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提到十种武术功法,其中就有"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的记载。这个"绵张"就是该拳的创始人。据称,他是浙江金华人,先在绍兴一带练拳传艺,后传入河北一带,保定地区高阳县西柳村的胡建堂老拳师将其发扬光大,并传给王立增、张德良  相似文献   

8.
张蘅 《武当》2011,(5):21-23
不少武友常问我这样的问题:心意拳和形意拳到底是两种拳还是同一种拳的两种称谓?此外,我们还常听到有心意六合拳、六合心意拳或六合拳的说法。这三种拳称与心意拳或形意拳又有什么关系呢?有人说心意拳和形意拳是两种不同的拳种,似乎有些道理。比如在河南,多数地区以  相似文献   

9.
绵掌拳小议     
绵掌拳又称短打拳。早在1567年明代抗倭英难戚继光所著(记效新书·学经捷要》文中有记载。该拳种主要流传河北省保定地区高阳县一带。我老家就在高阳县边渡口乡西柳沉,树。父亲杨峻岭生前回忆,他从小在武术之乡习拳练武。那时大入鼓励小孩,谁好好学拳就给谁买烧饼吃。他练过绵拳拳、燕青拳徒手拳种以及昆仑刀、沪手钩、九节鞭、春秋大刀等刀枪器械。他曾在徐州币1956年武术比赛中获奖。我会年54岁,12乡时跟父亲学过“绵掌拳”,至会未忘。早晨跑跑步,到南郊彭园或“纪念塔”国内练练此拳。绵拳拳的主要特点是:套路短小精悍,一个路有…  相似文献   

10.
嵩山少林武术套路繁多,历代散失在民间很多,目前在寺内流传的有以下套路: 【1.拳术】 小洪拳、大洪拳(三节)、朝阳拳(四节)、观湖拳(一节)、炮拳(三节)、通臂拳(三节)、梅花拳、长锤拳、太祖长拳、黑虎拳、大通臂、心意拳(三节)、罗汉拳(五十四节)、心意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武术派别的形成必然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总结、扬弃和发展的过程。心(形)意拳被列入中国四大名拳之一,与少林拳、太极拳、八卦拳相当,但让人们叹惋的是形意拳的根戴氏心意拳被形意的光芒所覆盖,日渐脱离人们的眼线,不为人们所了解。进一步挖掘并整理戴氏心意拳使之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得以更好的发展、传承,显得迫切重要。通过研究得出:政府的大力推广与支持是戴氏心意拳发展的坚强后盾,观念的更新是其发展的前提。戴氏要走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大众健身模式,产业化、市场化是其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2.
侯一平 《精武》2010,(3):30-32
一、关于天罡绵掌拳 天罡绵掌拳,始称绵掌术,是少林拳法中的一种,因历史久远,无法查证其源。据记载,明朝末年山西平遥古城,少林正宗拳派王正卿,武功高强,保镖走遍南北,远近闻名。一日护镖行至平定县绵蔓水旁,遇隐贤传授其术,共六趟,因多用掌,又因经绵蔓水旁而得到此拳,初名绵蔓掌,简称绵掌。因三十六势又包括三十六字秘诀适合天罡之数,后名为天罡绵掌术。此拳世代传袭,传于朱铁公时,铁公将拳法传授给山西平遥望族郝志忠。郝志忠后来传于平遥弟子孟守信。  相似文献   

13.
吴宪民 《精武》2010,(7):4-7
郭维翰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养生家和技击家。传说他曾经多次开堂讲授心意拳学,门下弟子甚众,其中尤以早年在祁县所收弟子的成就最大,这批郭门弟子大多隐于乡下,  相似文献   

14.
张继修 《精武》2008,(4):58-58
天罡绵掌,原名绵掌术,据说创始于山西王正卿。王系山西平遥人氏,武功高强,中年走镖,远近闻名。后因绵掌三十六势恰合天罡之数,所以改称天罡绵掌。此拳世代传袭,有山西平遥人盂守信(字子扬),深得此拳秘诀。民国14年(1925年),哈市杨德森、赵庆云等,邀请盂守信从山西来哈尔滨。那时,哈市尚属于吉林省管辖.孟来哈后.在杨德森等的协助下,在道外升平五道街成立了“吉林省滨江武术会”广收门徒,传拳授艺。他属于哈市早期赢馆传拳的拳师之一。  相似文献   

15.
《精武》2006,(12):I0001-I0001
孟宪超先生,原籍河南省巩义市孟寨村,1943年生,1958年在重庆市第十三中学读书时得吴先绪先生真传,习峨眉拳法,现为河南省峨眉拳术研究会会长。据《开封市志》第四册第19卷武术部分记载:“上世纪70年代末,峨眉拳在开封得以发现,1979年4月在河南省武术调研会上,开封拳师孟宪超应邀献技,峨眉拳第一次被公开。”现在,孟宪超老师已经桃李满天下,韩静波等弟子得其真传,并为峨眉拳的发扬光大不懈努力着。  相似文献   

16.
序子母绵掌传入灵丘至今大约百年之久,首位继承人李生梅。李生梅14岁开始先后曾拜师十四位,所学套洛120余种,子母绵掌是他一生最为精通之拳术,并深得其奥秘。范子英,买卖人,人称范掌柜,十分喜好武术并与李生梅是至交好友,跟随李生梅专练子母绵掌几十年。他二人经多午之苦心揣摩研练,终于将此拳整理成套,便于后学。  相似文献   

17.
苏心海 《精武》2006,(1):53-53
先师孙少甫和师伯杨响铃曾讲起过心意拳的一些典故,现记录下来,以飨读者。心意拳起源于五禽戏,渐渐演化到宋代,才有传拳记录。周侗传卢俊仪、岳飞等一大批弟子。因岳飞的“历史问题”,此拳在宋朝禁练,直到清康熙时期,山西姬际可始复。买壮图老师从姬际可习艺三年后,回到河南周口,成为当时河南地区一代名师。从那时起河南周口一直是练十大形,而山西一直流传十二形练法,意和形各不相同,关于此举一直传说不一。  相似文献   

18.
张方 《精武》2010,(5):63-63
戴隆邦当年修订心意拳时,除了将内功发劲的方法做了深化提高外,还创立了"三拳"和"五行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几把拳,戴家心意拳开宗立派就难以让人信服。近代研究学者对于"三拳"和"五行拳"的出处源流虽经多方探讨,但终是一头雾水。笔者已写过关于"三拳"的源流考证文章,可以确定"钻"、"剪"二拳是古传心意拳式的变化衍生,今再就"五行拳"的起源做一探究,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李春光 《武当》2012,(11):28-30
一、六合的由来六合拳出自少林寺。宋朝周侗从小丧父,母亲送他入佛门,指望他学成一门手艺养家糊口。而周侗却偏偏喜欢练武,几年下来学成了六合拳、六合大枪,后来岳飞成了他的关门弟子。岳飞把六合拳简化后传给他手下的将士,被将士们称为神拳或意拳。明末清初,山西际隆凤自幼习武,少年父母双亡,只身投奔少林寺学艺,学成后隐居在陕西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一册,经数年习练,尽得其奥妙,遂改名称其为心意六合拳,后传给曹继武。曹继武传戴龙邦,戴龙邦传戴文雄后,其拳名称谓便多了起来,有叫意拳的,有叫心意拳的,有叫六合拳的。戴文雄又传李老农,李老农把它改称形  相似文献   

20.
马琳璋 《武当》2000,(7):19-20
中华武术渊源流长,历史悠久。一部优秀的武术史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之一。心意拳是这武术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心意拳的历史是中华武术史的一部分,可是由于年代久远,历代又都是口传而无正确的文字记载,还有的是方言、俚语、口误、错别字,所以有很多武术史包括心意拳在内都有待于重新考证和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