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我国主流媒体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扶贫故事更具重要意义。在对外扶贫报道方式上,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成为扶贫对外传播中的叙事基石。在报道中,以人为本是关键理念,产业扶贫和互联网+、绿色扶贫和多民族团结共进成为亮点。相关报道具有国际化视野,采用了相应策略达至国际受众。在对外扶贫报道中用生动的人物与故事阐释了我国扶贫事业的核心理念,呈现了党和各级政府在脱贫攻坚战中做出的巨大努力,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传递出具有宝贵价值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外主流媒体从年初就开始大篇幅报道,关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突出改革开放既深刻改变中国,也深刻影响世界的进程。将宏大叙事和人物故事相结合,选取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人物,以小见大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变化,是中外媒体在表达方式上的共通之处。笔者选取今年前五个月中外媒体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有代表性的报道进行分析,探讨面  相似文献   

3.
魏得胜 《文化博览》2007,(11):34-36
每个社会的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具体的形态,或曰群像。其形成过程,取决于社会本身。民主社会的知识分子,大都特立独行,不献媚党政,也不献媚社会;而专制社会的知识分子,则大都夹着尾巴做人,骨子里一派媚权媚官、言猥行琐的流风。《儒林外史》里的几个典型人物,即为代表。  相似文献   

4.
廉政思想从古自今都是必谈话题,尤其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体制当中,廉政是君主实现政权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的必要手段。包拯作为廉政官员的典型人物一直传颂至今,他的廉政思想主要是以公共利益为核心,其形成与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宋朝高度发展的封建法制文明、和谐的君臣关系、优秀的个人品质与修养、良好的家风环境等因素都对包拯廉政思想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珍妮特·温特森的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她的小说《时间之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重要剧作《冬天的故事》。温特森用超越时空的多重叙事技巧和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对原剧进行了后现代重构,她有意识挖掘了莎翁原著中人物的内心,运用现代元素补充原剧的空缺情节,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引发更多人性的思考。本文将剖析《时间之间》时间、空间的多重叙事,运用拉康理论对典型人物列奥的嫉妒心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穆时英是一个不尊崇唯一价值观,有着多元艺术追求的知识分子。“现代性”是他的人生关键词,穆时英吸收“现代性”革新性、反传统性的特性实践于小说创作中,在创作时大量采用都市素材,歌颂现代物质文明,抒写都市人的细腻情感生活;其现代性不仅体现在小说表达两性欲望、书写新享乐主义、作为“象征”的回家、体察个人的命运这4个主题中,还体现在电影手法运用、大胆的语言实验、意识流书写、典型人物的小说技法上。由此可见,“现代性”已经渗透到了穆时英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及观察的方式之中。  相似文献   

7.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杰出的美国南方作家,其作品主要涉及种族主义、女性主义、同性恋等主题,都渗透出卡森想表达的主题:孤独,以及同所生存社会的精神隔阂。卡森小说中的人物都因为种种创伤而拥有深深的孤独感,虽然也都努力去寻求治愈创伤的方法,但内心依然无法得到解脱。《心是孤独的猎手》描述了生活在美国南方一个小镇上几个人的精神生活,以及他们内心的创伤。本文将用创伤理论分析该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探索形成创伤的原因、表现及治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作家王跃文是当代官场小说的代表人物,他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真实地还原了官场生态,塑造了大量典型人物。他在小说中大量地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展示官场中一些极其细小的细节,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官场下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和生存状态,塑造了一群在道德良知与权力利益之中挣扎的人物形象,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权谋诡诈的官场亚文化,更深刻地揭示了权力意识之下,一批被腐蚀的官员们理想的堕落和人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9.
正这里说的对外报道,专门指中国新闻向国外报道,其根本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国际新闻向世界报道,不在此文讨论范围内。对外报道经常使用外语,但面向海外华人华侨时,用的是汉语。我国从事对外报道的传统新闻机构主要有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的对外部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新社、《中国日报》、外文局等专业对外新闻机构,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报纸刊物等。传统的对外报道机构大多是中央单位,也有少数属于地方部门。随着新媒体技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的国际新闻报道由4大块组成,即对内报道(包括公开报道、参考报道和信息报道)、对外报道(中、英、法、俄、阿6种文字发稿)、摄影报道和音像报道。首先介绍新华社国际新闻的对外报道。1983年,党中央批准将新华社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这就为新华社几千名职工确立了一个宏伟的奋斗目标。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新华社已经从一个长期面向国内的通讯社,初步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会议新闻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对于传达方针政策以及使大众了解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外报道的重要信息来源。然而,中国会议报道长期以来存在写法死板、内容雷同、形式单一、针对性弱等顽疾。在对外报道中,应避免简单照搬国内会议报道方式,针对国外受众信息需求和接受习惯,改进会议报道的方式和方法,提升传播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地域形象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陕西地域形象的发展和现状对于陕西在国内乃至国际社会的定位有着重要意义。该研究从评价理论视角考察《中国日报》2001年5月1日到2022年3月16日有关陕西的新闻报道,通过对语料的报道主题、话语建构及情感态度进行分析,借助高频词、词丛、检索行等语料库路径,对文本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探究媒体中的陕西外宣形象。研究发现:《中国日报》20年来对于陕西的报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民生、医疗等方面,报道内容很全面,且正面报道远多于负面报道,但是报道主要集中在陕西整体和省会城市西安,关于地级市的报道偏少。  相似文献   

13.
由于经济报道难度大、难把握,有媒体弱化了经济报道,还有个别记者把经济报道做成"有偿新闻",甚至还出现了"纸馅肉包"的假经济新闻.因此坚持正确的经济报道的舆论导向,廓清经济报道的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经济报道的总体思路,我们坚持多样化与灵活性的原则,同时,兼顾地方性,贴近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中外媒体关于两会的报道进行了剖析,从中提出在未来的两会报道中,我们可以继续发挥报道力量上的优势,进行更多层次、多角度的挖掘,同时汲取外媒的报道技巧,以国外受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一步做好中国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5.
当前,微视频成为我国媒体时政报道创新的增长点,其在传播姿态、报道形态、话语形态、表达方式上进行了创新探索,使时政报道呈现多样化、社交化、规模化发展趋势。时政微视频的蓬勃发展也为中国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时政报道的海外传播需要更加成熟的体系化报道策略。时政微视频的国际传播应该找准痛点,切中要害;融合表里,删繁就简;制造风格,挖掘创意。此外,微视频的报道方式如何能够在短、平、快的基础上加深内容的传播效果和报道力度,如何能快速成长为时政微视频品牌,打造中国特色微视频,都应成为未来主流媒体时政报道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中国环境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赖以生存的家园受到污染的威胁时,环境报道也越发的重要。今年1月上旬,在京津冀、东北、华北和中东部大范围地区再度出现了重度雾霾天气,引起了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大量关于北京环境的描述报道接踵而来。虽然负面报道关注度会相对较高,但是如何在大量的报道中寻求  相似文献   

17.
对外报道的“度”,是指对外报道的分寸感和适度感。每项对外报道,几乎都有“度”的问题。对外报道“度”的把握,就是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观察、解析、反映新闻事实,以达到传播的效果,是传播学中的一门艺术。对外报道把握“度”,我们应该遵循3个原则: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华社首批世博会报道团队的一员,我从4月27日至5月31日在上海经历了紧张有序的世博会开幕式报道和此后的日常报道。长达180天、多达189个参展国家的世博会,报道战线长、覆盖范围广、涵盖主题包罗万象,  相似文献   

19.
与报道本国事件不同,驻外记者在报道国际新闻时面临比国内报道更多的挑战.需要突破传统思维,避免受外媒牵制,力争使国内读者对复杂的世界有一个清晰、客观公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对外传播的目标受众生活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度,他们与我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思维习惯、语言环境、社会制度等,我们的对外报道要让他们理解、接受和认同,就要讲究传播艺术,而这种艺术在以文字报道为主的对外媒体上更多地体现在对外报道的写作手法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