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汉代文献中常见"故吏"、"修行"、"学事"等称谓,他们就是作为官僚系统后备力量的"备吏",其活动反映了后备吏制度在汉代的存在。西汉时,一些后备吏以知识和道德从事行政工作,既弥补了当时员吏的不足,也锻炼了从政技能,发挥了重要行政作用。东汉之后,随着国家对员吏数量的扩充,部分后备吏如"修行""、学事"等逐渐成为正式吏员。  相似文献   

2.
汉代算赋作为一种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它的起征对象、征收数额及其征收时间,汉代政府都作了相应的规定.但是也有例外,因此,算赋在某种程度上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本文除了对上述问题一一详述之外,还针对赋税制度中"算"的含义较为含混的情况,归纳探讨了"算"所具有的几种含义.通过上述讨论,可以看出,算赋是汉代财政的一项主要收入,但同时这种征收制度也是最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可怜"一词产生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较多地使用。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可怜"一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仅唐宋诗词中就有一千多处。在这些诗词中,"可怜"一词的含义极其丰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下  相似文献   

4.
在考察汉代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汉代诗人对鸟类的青睐在许多诗作中都有表现."鸟"意象在汉诗中大致有三种含义:它们是表示政治抱负的载体;它们也抒写离别的伤痛;同时还彰显忠贞不渝的爱情观.从这些含义中我们能够体会出汉诗"鸟"意象的悲剧特质.  相似文献   

5.
"小学"在商周时期出现了第一个含义:初级教育机构的名称和初级教育及其教育内容;至汉代引申出了第二个含义:文字学及其延伸意义,包括文字训诂、字体、音韵及书法、金石学等;至宋代,其含义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以道德教育和幼仪为主的"小学"之教,相应又增加了另一个含义:朱熹编的<小学>书.至清代,"小学"含义回缩,主要指文字学,包括训诂、字书、韵书和清文四类.  相似文献   

6.
"父母官"一词源于《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其中的"父母"泛指统治者。在汉代,曾出现了两位取得卓越政绩的地方官员,即西汉的召信臣和东汉的杜诗。据《后汉书》记载:杜诗担任南阳太守期间,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将其与西汉的召信臣相提并论,于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说。此时,"父母"一词已具有了地方官员的含义。宋初王禹偁在《谪居感事》一诗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22,(1):40-46
"小说"这一文体的含义极为复杂。汉代小说在内容上多依托古人或记载古事,运用譬喻、虚构等艺术手法,具有娱乐和政教的功能。河西屯戍汉简中有13条简文可视作汉代小说,包括韩朋故事、晏子故事、介子推故事和不见于传世文献的汉简小说故事。它们因其趣味性和娱乐性留存于汉代西北边塞地区,丰富了汉代小说文献,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创作,为研究文学作品的口头流传提供可信的材料,具有较高的文学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两晋通过礼家议礼而皇帝裁定的方式规定了故吏为旧君服齐衰三月的制度。此服叙规格与先秦制度一致。但这一看似回归经典的制度若以曹魏制度相对照并联系两晋相关的礼讼来考察,实际上隐含了统治者对于旧君故吏关系的控制的目的。一方面两晋统治者因为认识到这对关系有利于强化君臣关系维持统治秩序而承认其合法性;但另一方面又看到这种旧君故吏“私义”关系的过度发展又会威胁王朝“公义”的落实,具有潜在的破坏政治秩序的危害,故采取了种种措施限制旧君故吏关系的发展和淡化这一关系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在汉代,子女"告"父母的"告"字有两种含义,一为告发,二为诉讼。法律允许子女告发父母所犯的严重危害皇权统治和社会公共秩序等罪行,针对父母对子女的人身、财产侵害,禁止子女行使诉权。  相似文献   

10.
汉代"癃"的含义有六种:衰老病弱和衰老病弱的人、手足不便、驼背、废疾、已成丁而身材矮小者和小便不利。可以归纳为两类:衰老病弱者和残疾人。汉代继承了秦律减轻对残疾人处罚的精神,并扩大了对残疾人的优恤,给予免除本人和家属徭役、赐物等照顾。汉代思想家和政论家们将癃病的发生和国家治乱联系起来,救助癃者是汉代"仁政"和"德治"的表现,也是残疾人福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史记》、《汉书》中,记载了十七位西汉的酷吏,酷吏现象产生于西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汉至唐,乃至明清,酷吏的身影不绝于史。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因素。结合西汉一朝的统治思想、阶级矛盾、法律文化等几个侧面因素,我们能够看出酷吏与西汉政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以此可以探寻出西汉酷吏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东汉末年,宦官政治空前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批有良知的士大夫则与宦官集团作了坚决斗争,而宦官集团对士大夫阶层进行了残酷镇压。在这场斗争中,虽然得到人民支持的士大夫阶层是正义的,在力量对比上也一度占据优势,但由于政治经验缺乏、斗争策略错误以及思想观念陈腐,最终导致斗争的失败,使“党锢之祸”成为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经学发展到宋代,出现了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两汉经学的反动。二者的不同表现在治经目的、治经态度和治经方法上:一为治世,一为治心;一讲究师法、家法,一偏向疑经、辨伪;一重训诂,一重义理。同是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又有分歧:朱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理”,穷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陆学认为“心即理”,只要“格心”便可知理,不必读经,更不必费心于经注和考据。“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句话,不仅极具宋学特征,而且典型地反映了陆九渊心学思想指导下的治经态度和方法。弄懂这句话的涵义,不仅有助于了解宋学特征,而且更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内涵,从而对其做出恰当评价。  相似文献   

14.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揭示了汉初吏治的特点,就是严厉惩处官吏的犯罪行为;加强对司法官吏治狱活动的控制;鼓励司法官吏发挥主观能力性,因此,《奏谳书》可以说是汉初的一部治官之法。  相似文献   

15.
汉代农村社会中有"乡三老"和"里父老",它们虽非严格意义上的乡村吏员,但由于其身份特殊而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声望,故不仅参与"议政",而且"掌教化",经常配合地方政府劝善除恶,组织生产、催征赋税等,对控制农村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秦汉官与吏并无严格区分,按其秩阶分为长吏和少吏两个层次.长吏指汉代官僚群体中秩阶为二千石至比二百石之官吏,即所谓朝廷命官;少吏指汉代官僚群体中具有百石、斗食、佐史之秩的低级官吏.两汉史籍所见小吏实为少吏之讹误,二者概念范畴基本一致.少吏讹为小吏约始于宋代,此为史籍流传之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17.
从出土简牍看秦汉“隐官”的主要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和里耶秦简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隐官”的确切记载,并可发现秦“隐官”的四个来源:冤假错案的平反者;军功以免的部分工隶臣;受肉刑处罚而后获免罪者;私属放免者。从而说明“隐官”不可能是某种机构,而应该是受过肉刑处罚,因特殊原因被官府确认为可怜悯者,并给予一定的补偿或照顾,但他们既不属黔首或庶人,也不是官私奴婢,应该是处在两者之间的身份特殊的低贱者。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叙事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然而叙事诗理论却一直到东汉班固才真正提出来,即<汉书·艺文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这标志着中国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班固清楚地认识到叙事诗的特征是在"感于哀乐"之"情"背后隐藏着"缘事而发"之"事",这种认识在两汉时期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汉代乐府采诗制度,对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产生了的极大的推动作用.采诗传统源自先秦,发展于两汉,在采诗传统的背后是一种政治诗学观,即通过诗歌干预现实政治.这一政治诗学观对后世文人叙事诗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对东汉开国功臣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通过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的量化,并分别对东汉功臣近儒和东汉功臣出身于商人地主的史实进行补阙,最终同意赵翼在《廿二史剳记》中提出的“东汉功臣多近儒”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在汉代出土资料中存有很多文献所遗的汉代幕府职官的内容,如西汉将军幕府职官有军候丞、卒长、军武库丞等,新莽将军幕府职官有左率、理军、军库长等,东汉将军幕府职官有军曲、中部护军、部曲督等。这些出土资料所见的汉代军事职官的发现,使我们能够进一步认清汉代军事官制的全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