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智”融合时代背景下,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转型,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对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进入“数智”融合时代的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以服务社会经济、服务学生发展为目标,创新培养模式,优化专业,对课程建设、教学评价、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数字化升级,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文章根据国家高水平专业群——轨道交通类专业群的改革实践,分析轨道类专业数字化创新升级,重建专业培养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群创新发展路径,以期为提升职业教育专业适应性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创新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传统职业教育中的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培养学生迅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为目标的,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计算机专业教学特点从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教学体系的创新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创新教育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李俊华 《考试周刊》2013,(27):14-15
新加坡在创新职业教育方面积累了大量有益的成功经验,借鉴新加坡经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意义重大。本文结合我院机械专业发展实际,通过介绍新加坡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及模式,对职业教育在师资培养、实践教学、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进行探讨,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观点和建议,明确了专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高职高专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几年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认为当前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质量现状为改革步伐加快、高质量的专业教育逐步深化、社会就业观念不断提高。文章指出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提高高职高专职业教育质量的路径,即创新教学理念,构建监控体系;明确办学目标,科学设置专业;培养双师队伍,打造质量教学。  相似文献   

5.
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融合培养是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对接中国(泰州)医药城,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省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和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从系统化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一体化教学平台、构建专业文化育人体系、实施"三教"改革等方面,探索高职学生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融合培养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德国职业教育能力目标培养及其启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职业教育关于培养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教育目标和围绕这一目标所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是德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学习和借鉴这一思想,转变观念,强化意识,在专业能力培养基础上,加强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并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法和改革教学评价标准是我国高职教育实现能力目标,培养全面发展高技能人才的有效和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培养适合的人才,高职院校要在分析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缺点的基础上,切实有效地改革和创新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养,灵活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及软件,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8.
刘霞 《广西教育》2011,(12):53-54
本文提出通过与企业共建企业化课堂、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教学评价体系,共建专业教学团队等内涵建设,改革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保持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赵闯 《成才之路》2024,(9):81-84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目标。电气自动化专业以培养具备相关实操技能人才为目标,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能为我国制造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文章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结合该专业特点,提出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专业教学路径,以期能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0.
目前,职业教育占了中国教育的半壁江山.虽然宏观政策层面、机制层面为职业教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但是微观层面,尤其是教学层面仍需进一步改革,实现理论创新以及建立在理论创新基础上的课程创新和教学创新.借鉴有关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研究成果,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分析专业教学论的作用、内涵、核心内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药学专业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是促使药学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只有将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打破,积极探索药学专业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从实践教学的现状出发,根据药学专业发展方向及社会人才需求,以实验性教育改革为重要手段,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才能促使药学专业人才实践应用水平的提升,达到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相互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工程管理人才是工程管理学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目前职业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除了培养层次、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的不适应外,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教师素质也制约着具有工程管理实践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TRIZ理论作为目前最新的学科之一,且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本文作者针对高等教育的特点,将两门学科结合在一起。分析了工程项目管理教学的现存问题,TRIZ创新新理论在工程项目管理及其教学中的几点方面应用,并对如何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职业教育教学方式进行了创新改革。  相似文献   

13.
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改革模具制造专业实践性教学,以寻求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具有熟练操作技能和岗位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营建招生教学就业教育生态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实贯彻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精神,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大众化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形势,深化职业教育教学领域改革,积极创新产学一体、校企一体、学工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以提高实际能力为目标。学习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有力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实施“大专业平台与小方向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尝试高职“2+1”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动营建招生教学就业教育生态链。  相似文献   

15.
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通过对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的价值旨归、目标愿景、培养方式以及评价体系的分析,发现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中还存在招生未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培养主体单一、课程体系封闭、实践环节薄弱以及考核评价未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问题。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追求卓越的新阶段,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应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生源选拔机制;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构建“校—企—校”协同培养模式;完善“职业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复合型课程结构;强化实践培养环节,发挥双导师在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构建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建设者,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导航者,是职业教育教师整体专业发展的催化者和教师个人成长的示范者。不同角色定位对应地要求创新团队具备以发展力、合作力、引领力和学习力为核心的专业素养。基于团队的多重角色塑造和专业素养培养,教学创新团队需要创建队内队外双循环互动机制、利用团队专业优势引领教学创新、激发内外动机调动教师发展主动性以及建立数字化智能评价机制,助力团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明确提出,中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向导,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这也是每一个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作为教师,要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进行深入探讨,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可行的措施,以培养更多的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8.
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职业院校事业发展的"瓶颈"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和创新适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培养模式,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机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以培养"三位一体"复合型师资为目标,通过技能达标、专业补缺、脱产进修、学历提升、企业实践、教学评价、教学比赛及课题研究等不同途径进行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高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改革和创新.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应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引领,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加强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以学生技能培养为中心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法律职业教育以实践为目的、以职业考试为基础,但因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缺乏"互动",导致学生难以受到相应训练。只有将实践教学作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的互动机制与平台,才能实现培养法律应用型人才的共同目标。文章提出了加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互动"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