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新课改实施后的今天,我又一次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12册)这篇课文。以前几次教学这篇课文时,都是从引导学生在体验小女孩生活悲惨的基础上,生发憎恨资本主义社会之情入手进行教学的。这次教学,我打算仍把痛恨资本主义社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另外,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课前我还布置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到学校图书室或微机室查阅《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2.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一些焦点问题进行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在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穷人是无法摆脱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的,那么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为什么要设计小女孩跟她  相似文献   

3.
《卖火柴的小女孩》疑难浅析福建邱衍霖,黄忠汉一、课文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不少备课参考用书上说:“这篇课文叙述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其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这一...  相似文献   

4.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写的一篇著名童话。它的主要内容是讲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幻想,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作者尖锐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  相似文献   

5.
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寄予同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课文第二段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重点。学生要掌握文章的中心,理解这一段就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板书要突出擦火柴时产生的一连串幻象的画面。教学时,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十九世纪中叶丹麦作家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作品。这个故事描述了当时冷酷的现实与女孩美妙的幻想交织的画面。文章采用对比的艺术手法,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之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根据课文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对比”这条线索教学,效果会比较理想。同时,这种对比方法也很值得学生作文时借鉴。在此着重谈谈该课的对比艺术。 一、气氛的强烈对比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街上到处飘来富人家的烤鹅香味。有钱人家的圣诞树是那么大,那么美,挂着“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可是,就在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这时间,气氛与小女孩的年龄、行动、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二、季节和小女孩的穿着形成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卖火柴的小女孩》描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被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作者通过小女孩在饥寒交迫中几次擦燃火柴的活动,展开丰富的想象,突出了现实生活与希望幻想之间的强烈反差,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孩子的热爱和同情。根据文章的特点,教学时,可以“卖火柴——擦火柴——捏着火柴梗死去”为线索  相似文献   

8.
读了贵刊第六期《寻语种种》这篇文章之后,很有启发。导语的确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拨动学生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可见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和领会,如果导语稍有失当,将会给学生导人误区。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导语的设计,笔者有不同的看法,谈出来与同行们磋商。《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话,通过这个童话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切同  相似文献   

9.
一、把握教材,挖掘情感语文教材具有优美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阐明深刻的道理,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能。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见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应启发学生联想19世纪丹麦社会的黑暗状况和资本主义社会穷人的痛苦生活,再想想可怜的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光着头、赤着脚、饿着肚子在街上卖火柴所出现的  相似文献   

10.
所谓情感 ,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 ,如何把握情感教育 ,在使学生语言得到训练的同时陶冶品格呢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能。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吃透教材 ,理清情节 ,发展线索 ,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进行情感教育。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 ,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 ,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含义深刻 ,耐人寻味。应该启发学生联想十九世纪丹麦社会的黑暗状况和资本主义社会穷人的痛苦生活 ,再想…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3课《卖火柴的小女孩》以"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为线索,讲述了大年夜的街头又黑又冷,一个乖巧、美丽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饥饿、寒冷、孤独中五次擦燃火柴,在火光中看到不同的幻像,最后在大年夜,在幻想中微笑着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其中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是行动描写,在火光中看到不同的幻像是心理描写,还有少量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各种描写方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尤其是心理描写独具特色,值得重点学习。  相似文献   

12.
<正>教材简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讲述了小女孩在下着大雪的平安夜被冻死的情景。课文主要写了小女孩的五次幻想。教学本文的重点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1.明确小女孩的痛苦,使学生产生同情心;2.憎恨当时社会整体的道德缺失、善心的冷漠;3.激发学生让人间充满爱的决心;4.培养学生读文动脑、思维创新的意识。教学片断:(一)产生同情之心  相似文献   

13.
在阅读教学中,李兆兴老师一直坚持“以读为本,加强训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培养独立思考和自能读书的能力”这一原则。他总是想方设法多给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已表达的机会,从中了解学生读书的情况,摸到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请看他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什么事? 生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卖火柴的事。 生2:主要讲了大年夜小女孩在街头上卖火柴的事。  相似文献   

14.
那个小女孩哪儿去了?她还在风雪中卖火柴么?现在很多人都不用火柴了,她的火柴还能卖出去么?那个小女孩哪儿去了?她还是穿的那么单薄么?现在很多人都已经温饱了,她的生活还那么贫苦么?啊,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多想走近你,让我的羽绒服慢慢温暖你;啊,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多想亲  相似文献   

15.
《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学语文第九册) 是十九世纪丹麦名作家——安徙生的童话名著。作者以细腻而动人的笔触,丰富的幻想,描写了圣诞节之夜一个卖火柴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作者对小女孩寄予无限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控诉。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和丰富的幻想。为了教好这一课,我做了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6.
杨玉华 《云南教育》2003,(10):36-36
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在临死之前为了暖和身子擦燃了一根根火柴。火柴微弱的亮光,使她产生种种幻象,这些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如何把这篇课文教活,让学生动情。我采用“比较式”课型教学。一、同类比较,优化教学环节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比较课文中相关的内容,不仅优化了教学环节,还训练了学生的发现能力。《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作者五次写小女孩美好的幻景:温暖的火…  相似文献   

17.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带着美好的幻想含笑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感悟体会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针对这一教学重点难点.做了以下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8.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极为感人的童话,成功塑造了小女孩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文章主要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命运。作者主要对小女孩大拖鞋、金黄色头发和当时恶劣环境进行描写,旨在揭露当时不公平的腐朽的社会现实,让学生感受到童话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故事。而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展开丰富的想象”,所以在指导学生了解放事本身的同时,还要紧紧抓住本单元“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个读写训练重点,开门见山地切入重点段落一一x-。女孩擦火柴出现的幻景,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体会想象内容所表达的意境,进一步认识文章依托具体事实展开想象的作用,把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统一到重点训练项目上来,突出训练的针对性。《卖火柴的小女孩》篇本最后一句话…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与生活相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和情感体验,力求有童真、有个性地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做到有感而发。因此,我们必须摒弃刻意的矫饰与编造,学会用心灵去感悟世事,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感情了然于字里行间,情动于衷而行于文,在每一次的作文中经历思考,历练文笔,升华灵魂,还作文以生命的原色——“求真”。一、积淀生活素材1.挖掘教材,提炼真实。结合教材进行形式多样的小练笔,自然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使他们有话可说,为真实创作打下基础。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在学生深切体会到小女孩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