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玲萍 《考试周刊》2012,(28):44-45
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在"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影响下,中学语文正尝试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语文教师可以在学校开展综合实践的背景下,及时发现并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结合社会体验学语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发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  相似文献   

2.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实践证明,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其实就是在教他们学会生活。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够协调好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那么就能让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力,提升他们内心情志的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育成完美的人格、人品和人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本文就如何把中学语文教学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贾立民 《考试周刊》2011,(16):48-49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这有利于教师增加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无疑,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真可谓生活处处皆语文。因而,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辐射开去,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使教学充满生气,使语文学习多趣而有效。  相似文献   

5.
王桂香 《考试周刊》2011,(30):57-58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意思是让语文课走向生活,和生活"链接"。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处处皆语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呢?  相似文献   

6.
语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应从扩展语文学习能力的外延,注重语文学习能力的训练,改革中学语文评价等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站在世界之交门槛上的中国教育正面临着世纪末的尴尬,耗时甚多而收效甚微的语文教学更是让人为之流泪。从1997年初《北京文学》大举讨伐中学语文课到1999年汕头大学推出《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分进合击的围剿,中学语文教学始终处在狼狈不堪、欲诉无语的境地。虽然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事,也不仅仅是语文课上的事(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念已深入人心),但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语言学习的“主阵地”——中学语文课上到底讲什么仍是一个不能够也不应该回  相似文献   

8.
黄宗光 《考试周刊》2011,(33):36-37
本文揭示了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陈旧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氛围营造的不足,以及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味"的缺失等弊端。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生活世界。"生活即语文,把生活当作学习语文的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都阐明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紧密关系。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语文教学亲密接触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活教材。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空间有多广阔,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宽广。因此,我们应该把语文课当作语文学习的纽带和桥梁,使语文教学生活化。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呢?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基于此,"大语文教育"创新学习以课堂创新学习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沿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寓"基本素质+个性素质"于创新学习课型之中,从而使用语文教学步入素质教育的"高效率→合理负担→高质量"的良性循环佳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即生活,语文即社会,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的语文教学背景下,相当多的语文教师越来越把关注的视角转向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社会中学语文,学以致用,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不能再囚禁在以教室为活动范围,以教材为教学内容,以教师纯传授知识的课堂小圈子,而应走向一个大课堂——以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力为目的,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使语文教学在真正意义上达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语文内涵的效果.因此,构建语文教学大课堂,引领学生更好地发掘、学习、运用语文,取得源头活水,就成为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生活在二十一世纪随着网络的普及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育也面临了新的挑战,语文学科作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必然也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有人说:"现在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加上虚拟世界的外延。"传统的语文教学就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扩大学习的范围,要善于从书本走进生活——"生活及语文"。而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和新课程研究的深入,不断变革着的教学实践活动让我觉得语文教学也应该把虚拟的网络世界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语文学习元素考虑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来。作  相似文献   

15.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在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学语文,让语文更增生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学习的目标。链接生活,激活生活体验是阅读情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掌握阅读教学与生活链接的最佳切入点和最佳途径,架起生活与文本的桥梁,引起学生与文本和作者  相似文献   

16.
种文惠 《考试周刊》2012,(56):33-33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走"大语文"之路。所谓"大语文",就是学生的语文学习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知识传授,是"结论式教学",结果造成语文的外延不断萎缩,学生对学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淡,于是大家齐喊"当语文教师可悲"。课改后,出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在全新的理念引领下,大家又把综合性学习搞得轰轰烈烈,问题也伴随而来——缺乏"语文味"。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不是缺少"语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语文学习的终归目的在于"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想象、联想、记忆、分析、归纳、比较、质疑等思维训练。"可见,这种教育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诚然,语文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处处充满着生活气息,生活中也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19.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大语文"教育观充分说明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领域的开放性和学习目的的综合性。课标将"综合性学习"单列(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分段阐述),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从而有力地摒弃了"课堂为中心、课文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端正了作文教学沿着"课内外衔接、校内外结合、学科间沟通"的前进方向,为整合小学作文教学要素,建构新型作文教学模式创造了条件。一、小学作文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一)树立"大作文"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一体化的大作文课堂1.整合习作素材,建立相对稳定的题材体系  相似文献   

20.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精辟而深刻地解释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也时时处处存在语文,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化教育的要求和目的由原来的老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自身学习的内驱,让孩子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使他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生活情操得到陶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