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方女权主义城市政治理论的女权主义批判主要指涉认识论批判、西方中心主义批判、二元论批判;关注的核心议题包括女权主义社团、女性政治领导、女性社会运动、城市政治暴力等内容。探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女性生存境遇和政治诉求的发展差异,城市女性群体的种族、阶级与阶层的时代差异,不同城市以及同一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城市政治发展的过程差异,是西方女权主义城市政治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6,(8):28-33
后女权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把女性解放从属于无产阶级解放、把女性利益从属于阶级利益所表现的男性霸权,强调差异性女性主体和女性话语以解构父权制,并通过妇女学与社会性别学的跨学科建构以解构男权文化知识体系,为女性解放与自由打开新的可能性。后女权主义在批判马克思主义时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命题,为我们创造性地思考当代中国的女性解放与自由,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引入了有益的参照体系。  相似文献   

3.
启蒙运动将理性作为遗产留传了下来,近代女权主义继承了其自我反思的特征,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康德就启蒙问题对全体女性的评价.但在批判启蒙并进行自我证成和学科建设时,女权主义却难以摒弃理性反思这一启蒙运动的基本特征;其争取的"民主""自由""平等"等也都是启蒙运动的话语工具.论证的最终基础是历史成见而非纯粹理性,女性的自主性、女性学科的独立性以及民主、自由、平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女权主义在批判启蒙运动、追求各种权利的同时,面临一个两难处境,那就是挣脱启蒙运动去寻求自主和羁绊于启蒙理性.  相似文献   

4.
《黄色糊墙纸》:一部女权主义的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色糊墙纸》是美国女权主义先驱兼作家吉尔曼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揭露了性别歧视和压迫,批判了不平等的夫妻关系,表达了提高妇女经济地位的思想;批判了男性对女性的文化压迫,提出了女性写作和建立女性话语的课题;回顾了妇女解放斗争的历史,提出了男女两性互相理解、共同努力以消除性别压迫的设想,堪称一部女权主义短篇小说经典。  相似文献   

5.
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经历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三个发展阶段,它们有着各自的哲学依据、理论关注点及理论独特性,从不同的角度推进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遵循了从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批判——资本主义父权制制度批判——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演变逻辑。厘清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演进的历史脉络、演变逻辑和演变趋势,可以明确其理论界属、理论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旨在充分展示曼斯菲尔德与劳伦斯的短篇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女权主义思想,以证明二者不仅在短篇小说的写作手法和风格上有独到之处,其对女性在男权社会受压迫的深层次揭露和批判以及对女性未来的探索使其完全可称得上是女权主义的先驱.  相似文献   

7.
女权主义批评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研究妇女形象、创作和阅读为内容的女权主义批评以一种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读解,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猛烈批判。挖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本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者们在努力挖掘寻找女性文学自己的传统、建立独立的女性文学史的同时,鼓励当代妇女加强联系和团结,挣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者们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体,更高地体现出解构主义的特色,希望建立一种文学乌托邦式的符号学,认为语言代表着人类经验的累积。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生态女权主义观及父权制,通过文学角度对伍尔夫的小说《达洛卫夫人》进行篇章人物分析,尝试正确解读小说中所反应的生态女权主义观点,探究女性对父权制的批判意识,从而挖掘出生态女权主义观潜在的价值。本文旨在探索和谐之爱,追求平等之源,指出被忽视的女性价值,从而解构父权制,追求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平等与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9.
舒容 《八小时以外》2014,(3):110-111
女权主义运动是20世纪以来的一个新生事物,它是妇女争取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经济独立等平等权利的运动。60年代,世界女权主义风起云涌,出现了四部女权主义经典著作,以法国女作家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和澳大利亚女作家杰梅茵·格里尔的《女太监》最为著名。 《女太监》被称为惊世之作,它以深刻的见地和犀利的批判精神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女性的思想和生活,被视为“现代经典”,至今已再版18次,被译成30多种文字。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内部作为主流女权的白人中产阶级异性恋女权主义遭到批判和质疑.女性内部差异之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凸显既有政治和经济原因,又受平等权利修正案失利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女性内部差异的凸显,既造成了女权主义关怀面的扩大化和女权的国际化趋势,又使女权运动与争取人权的其它运动重新携手,成为改造社会不平等权力结构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文学本质问题是文学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仅仅是人们思考问题所采取的思维方式,它们并没有终结或取消人们对于本质问题的追问。文学本质的生成是多向度的。某一时期、某一民族仅仅在某一向度或某些向度上生成、开拓,这些生成、开拓从不同的方向上拓展了文学本质的存在空间。建构文学本质多元存在论能够有效克服本质主义文论对于文学其他属性的遮蔽,进而促进文学学科的健康发展;能够有效吸纳历史上及他民族的文论成果、文学成果,形成开放、多元的学术视野;能够有效促进文学理论研究回归"文学现场",进而促进文学理论的"文学化";能够有效看护人类的精神家园,保存人类的人文成果。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态的评价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下大学评价存在功利化、数字化、表面化、膨胀化等倾向,可能成为阻碍中国大学可持续发展,拉大与世界先进大学水平差距的不利因素。大学评价要向大学生态评价观转变,要有利于营造知识人的才华和情感的幸福体验;有利于整体保持大学的文化氛围、学术批评等文化精神环境与大学知识人的创新劳动之间的良性关系;有利于民主、自由、公正、创造、宽容、多元等价值意义上的大学人文精神和氛围的建构。重点大学有必要努力尝试和倡导多元的、适切的大学生态评价理念,更加注重人文意义上的成长性评价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进入现代化语境的内蒙古文艺批评获得了开放的视野和多元的思想维度,不断从世界性文化资源中汲取研究文艺民族性的理论要素,使文艺批评形态焕发出全新面貌,推动着内蒙古文学艺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产生崭新的美学魅力。新时期内蒙古文艺批评最鲜明的标志,就是对文艺民族性坚持不懈的追求。全球化经济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包括审美和艺术生态的变化,引起了批评者的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相对主义学批评坚持多元主义的批评立场,其价值判断是个体主义的。这不可避免地会引致学批评价值取向上的混乱。在以人的群体为价值主体的基础上,以是否有利于人学实践作为学批评的根本尺度能够有效地确立价值评价的依据和解决价值的一元性与多元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开展批评的人学实践不仅是一种哲学式的选择,它更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呈现出多元化的繁荣态势,时代的发展既给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使其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者必须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背景,不断增强多元化的研究意识、复杂性的研究意识、国际化的研究意识、学习探究的意识,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现代教育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以后多元文化的兴起,传统价值观的解体带来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高扬,新科技革命对旧有价值观的冲击,是西方社会出现价值观多元的主要原因。价值观多元时代西方社会公立学校道德教育面临合法性及合理性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西方道德教育理论采取了三条路径,即相对主义的路径、普遍主义的路径和超越相对主义与普遍主义二元对立的路径。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对价值观多元时代的应答对中国德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发生期的特点是权威缺席而众语喧哗,深化期的特点是马列原理开始与中国革命文学实践深层结合,成熟期的特点则是审美批评回归和“主导多元”模式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其间既有经验,也有失误。  相似文献   

18.
文艺理论的借鉴与文学批评的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文学是人学,由此各种文艺理论之间相互交流、借鉴是可能的,其次,文艺理论的相互借鉴能促进双方的文学批评,再次,批评家的个性与文艺理论的有机结合能形成批评特色,最后,批评家在理论借鉴中都具有能动性。以上几个方面告诉我们,要发展文艺理论,我们应该首先重视文学批评,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不断促进文艺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文本理论的兴盛和发展与文艺批评实践有着密切关系,它是伴随着文艺理论的批评化这一发展趋势而出现的。哲学美学的衰落、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发展趋势使得文学批评更关注文本自身, 重视实证研究及文本分析,而由此导致的批评表达方式上的转变;反过来,这一变化又强化着上述研究趋势。文学文本理论的兴盛是理论批评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就文学道德批评的方法与效用、地位与取向、角度与模式进行学理的梳理和评析,为即将建构的文学道德学体系提供一个合适的话语平台,在多元并存和跨学科的基础上催生新的批评方法.认为文学道德批评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传统,传统文学与道德文化相互发明,共同夯实了具有东方神韵的文学道德宝库.文学道德批评贴近古代文学生态、文学道德的审美呈现,有效地避免了昔日文学研究中的误读和臆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