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认为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保护提供了保障,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提供了支撑,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共享提供了平台,虚拟现实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提供了空间.建议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深度开发与运用要从六个方面着手:即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分类体系,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采集技术标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可视化表达,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技术综合运用体系,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交互体系平台,构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技术体系.同时要处理好以下四方面的关系:即数字化技术与文化生态平衡,数字化技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数字化技术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数字化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珍贵记忆,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活化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历史、经济方面的价值,更要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教育、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依托文化遗产,加强文化建设。本文以福建省泉州市洛阳镇为例,探讨通过宣传文化遗产价值,增强保护意识;利用历史遗存,完善文化设施;借助文化遗产,引领社会教育;依托文化遗产,开展文化活动。使文化遗产不只是历史的承载体,同时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3.
上海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紧要关头提出了文化大都市的战略构想,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大都市的现代化进程存在着矛盾,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形势下大都市发展的重要资本和动力。上海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史中,不仅积淀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还传承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审美理念和文化性格,是上海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历史文脉。目前上海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文化大都市建设是重要的目标和任务,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培育城市精神、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举措,所以上海应该借鉴成熟的理论和建议,分门别类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将其纳入乡土教育体系,走产业化之路,因为文化大都市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相似文献   

4.
对泉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进行探讨,认为泉州市"非遗"的较好传承有其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作为基础,但也遇到一些困难。提出泉州市应继续探索和完善"非遗"传承的文化生态体系:建立文化生态指标监测体系,制定文化保护和发展政策;引导文化生态消费,打造文化生态链;注重文化生态效益,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建立"保护、传承、传播"三位一体的传承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5.
《滨州学院学报》2020,(3):93-96
高校图书馆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高校中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利用文献信息服务优势创建非物质文化特色馆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氛围、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措施,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高校人才成长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6.
泉州武术文化遗产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特色显著,是闽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抢救与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下,泉州武术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但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研究认为,要实现泉州武术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与传承,应结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竞赛交流体系;结合当地的教育发展,建立健全民间、学校、社会相结合的传承体系;结合泉州武术的实际问题,建立健全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保护体系等.  相似文献   

7.
京剧、书法、中医针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世界级的文化艺术瑰宝。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了冲击和变革,如何科学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效思路和方法。根据民族文化的信息特性,采用数字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采集、储存、处理、展示及传播,通过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换、修复和再现,还原为共享和可再生的数字文化形态,以达到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研究理论、完善体系、传播思想、传承记忆等作用。作为文化传习地,高校需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文化、人才、传承优势和计算机科学技术,通过完善学科体系的理论研究、教材和师资的编制、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培养、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担负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和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既是民族情感的桥梁和维护祖国文化繁荣的基础,又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图书馆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对地方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及内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阐述图书馆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定位和意义,并对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社区的传承与发展,推动地方文化建设,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社区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渗透。文章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教育中的意义,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传承理念、难以全面融入社区教育、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应对措施,以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入当前农村社区教育体系中,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农村社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引入数字动画制作和传播技术,有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和传承的信息整合水平。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动画)的目标、功能、构架和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客观地认识与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动画)这一动态系统的演进规律及趋势。动画不仅可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会成为人们在现代视觉文化语境下,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和传播传承,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12.
构建中央苏区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技术体系,对于促进红色文化发展与科学技术融合,保护与传播红色文化遗产,推动当地文化与科技旅游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央苏区瑞金市为例,针对目前瑞金市红色文化遗产面临的主要问题——部分红色遗迹缺失与消失等问题,提出并构建中央苏区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举措,通过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手段将现代化科学技术与红色文化产业相结合,有效的实现中央苏区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13.
陆九渊在荆门任知军,构建了荆门城市防御体系,修筑了荆门第一座完整的古城;其为政理论和实践也反映了儒家政治文化,通过改变民风民俗、宣扬心学,改变吏治作风,改革税制,极大地促进了宋代荆门城市的发展,加强了南宋边疆的防御。另外,他在荆门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对宋代荆门城市文化生活也多有记录。陆九渊在荆门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包括灭失古城文化资源、制度文化遗产和文献文化遗产三类。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当代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以大别山区为个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能够扩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促进传统文化发展;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当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中数字弱势群体居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传播技术融合度较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内在价值体现不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忽视受众群体差异等现实困境。应着力提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数字化技术运用能力,切实提高数字化传播技术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程度,重点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内在价值提升,积极拓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准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5.
阐述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影响以及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以泉州为例,从文化生态保护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进行探讨.认为应坚持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理念,选择文化生态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结合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具体措施,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并提出组合型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商品开发、客源市场开拓与宣传促销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青岛地区有着丰厚的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并利用这些遗产对青岛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保护与利用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青岛城市文化的建设,还可以为我国各沿海城市的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国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进一步做好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体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亟须中国经验、中国道理和中国理论的指导。本研究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时代要义出发,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等五大特性中系统提炼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核心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从文化遗产的管理、传承、利用、创新、研究等五个方面构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本地区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河西走廊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河西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前提。正确认识河西走廊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掌握文化遗产的价值有助于保护与开发遗产旅游,使遗产旅游引领河西走廊旅游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皖北地区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但对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次挖掘、整理和保护急待加强。文章以文化生态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理论为视角,建构皖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以期为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找到更好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文化身份认同为视角,以甘肃省岷县巴当舞传承主体为对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身份的认同与传承主体的构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性"和"完整性"中必须厘清政府、地方、社区和传承之间的关系,在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三者的优势并形成合力。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强调"人"的主体性、提升个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的意识;赋予地方社区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采用主袭方式传承与"活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有利于增强群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文化身份的认同,有益于培养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民文化意识",进一步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