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对江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先后提出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和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江西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理论指导,紧紧围绕打造"两个样板"的建设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关键、以完善顶层设计为重点、以弘扬绿色文化为导向、以生态福祉为价值追求进行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中得到了迅猛发展。高职教育无论院校数量和在校生数已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高等职业院校如何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五要素",为各行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大批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就高职教育融入企业要素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美学的初创时期,张竞生的美学观可谓独树一帜,他主张美"以用力少而收效大"为大纲,标举"关的人生现",力倡"美的社会组织法".坚信爱与美的信仰,宣称美与人的生命创造力密不可分,力图把日常生活提升到美的境界,使爱与美的主张贯穿于人生社会中.  相似文献   

4.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建设美丽中国"成为热搜词,也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以传统生态文化之智慧,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思想,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福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扎根、工作过的地方,以习近平生态思想为指导,全面布局"建设美丽福建"工程,符合新时代福建的发展需求。本文立足习近平生态思想内容,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为实现美丽福建,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莱州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发展生态产业、加强环境治理、彰显文化特色、注重政策引导、实施管理创新,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方略、新举措。党中央将生态文明提高到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领域并列的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生态文明新理念、新措施着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产业升级背景下中高职衔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升级是中国工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是经济腾飞和转型的"秘密武器",根据产业升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共识,文章针对产业升级背景下中高职衔接现状,探讨了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成立中高职衔接组织、紧跟产业升级、实施专业及课程衔接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增加了"美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现代化建设目标有了更好的对接,中国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也更趋完美。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美丽"二字,到底彰显出什么发展方向?增加"美丽"可以丈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社会已进入"环境时代"或"生态文明时代",而保护被誉为"地球之肺"的森林资源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虽已将滥伐林木入罪,但该罪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困境:如主体泛化、罚金失当、部门监管混乱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出路,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三个国家战略工程,推进协同创新,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生态文明研究的领航者,林业高校要坚持行业特色,面向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创新需求,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区域的协同创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优秀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前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成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是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行业。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先进产业聚集区"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的发展目标为大连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连各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有利时机,推动大连高职现代服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发展、繁荣文化和建成小康社会、形塑美丽中国之现实诉求,文章就文化发展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文化及其建设、发展的坐标是什么等做了分析;它还就一切为了人民及发展,促使国家进步、昌盛、美丽是文化发展的路标;文化建设与发展要继续开放,吸纳、应用外来先进的东西和从文化上肃清"文革"及流毒是文化发展的现实任务等问题,多维度地做了论述,提出了一些新认识、新观点。文章强调:文化美丽、社会美丽和人慧、人美、人勤奋是社会进步与中国美丽之本。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生态文明建设是建成美丽中国的先决条件,大学生作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加强大学生自身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对美丽中国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美丽中国与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的内在联系,研究在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的必要性,在分析当今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471号令)移民政策的进步性、局限性、制度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进行评价,有助于条例的修订完善及水利水电移民事业健康发展.471号令相对于74号令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一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发展要求,需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完善:移民管理体制要从"管理"转变为"治理",实现创新发展;要进一步明确项目法人与地方政府的权责,实现协调发展;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要求贯彻到移民工作中,实现绿色发展;要消除部门立法、行业保护的影响,实现开放发展;要更多地让利于移民及安置区群众,实现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发展要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在职业教育中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克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中国传统文化淡漠症",也有助于职业教育中的人格养成。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五位一体"建设的战略高度,这为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各行业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生态旅游建设关系到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生态旅游建设必不可少.河北省保定市作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生态旅游建设既迎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生态旅游建设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三十年过去,广播电视大学也到了他而立之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各省区电视大学的办学规模、办学类型、资源建设、教学管理的支持服务等各方面有了长足进展,30年来,以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为代表的中国远程教育事业,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了600万各种本专科  相似文献   

1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加速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和课程建设的目标,2018年8月,教育部提出要建设中国"金课",把低质量的"水课"变为有深度的"金课",大学英语作为与社会需求息息相关的必修课程,特别是听、说能力,对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英语视听说教学必须以新形势下国家的要求来审视自己,为建设国家所需要的英语视听说"金课"课程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全过程,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四大理论成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以及执政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更为我们科学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4世纪,中国西南边疆开辟了一条始于四川成都,贯穿云南东西方向,通往东南亚、南亚地区的"蜀身毒道"。学者习惯上把云南、缅甸境内的这段通道称之为"滇缅商路"。内地商人循此商路与东南亚、南亚地区进行商品贸易往来,一方面,他们输出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购买缅甸的棉花、印度洋的"海货",互通有无,活跃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也带去了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爱岗敬业、诚信为本的商业精神。滇缅商路不仅是一条繁荣滇缅贸易市场不可或缺的通商之路,也是一条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国先进文化之路,还是一条吸纳东南亚、南亚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之路,具有承载物质流动和文化传播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