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十洲 《出版参考》2009,(12):39-39
萧乾无疑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从没有放弃过他的文学创作。他说,我感觉的愁远深于他们,我愁的是这迷离扑朔的生命。在从事新闻工作的日子里,他撰写并出版了多部中文和英文小说。人们赞扬他在早期新文学运动中的贡献,公认他是当时京派小说的主要作家之一。他去世后,对他怀有深厚好感的英国人对他的文学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英国《泰晤士报》1999年3月31日的报道中写道:“萧乾是中国战前最优秀的文学天才之一”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既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大师,又是一个著名的报刊编辑,先后主编过中国公学的《旬刊》、《文学杂志》月刊、《工作》半月刊、《华北日报》副刊、《民国日报·文艺》等多种报刊,也为《东方杂志》、《一般》及《工作》等报刊撰写过新闻通讯和许多政论,尤其是他曾经在香港大学学习,后又在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留学,对国内外新闻事业有着独到的观察。他的报刊实践和新闻思想体现出自成一家的鲜明个性。 (一) 朱光潜认为:“报章的主要功用是报道新闻和反映舆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很大一部分也得  相似文献   

3.
我参军10年,其中“爬格子”8年,从一名新闻写作爱好如今成为一名军校专职新闻干事。8年来,我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和《空军报》等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稿件600余篇,连续4年因新闻报道工作突出立功。回顾自己从事的报道工作的荆棘路,虽遇到过许多挫折和打击,但我每次都咬紧牙勇敢地去面对,欣然把挫折化为奋斗的力量,当成前进道路上的加油站。  相似文献   

4.
丁淦林教授长期从事新闻史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教学上先后为本科生、硕士、博士生开设并主讲《马列著作选读》《中国新闻史》《中国新闻史专题》《中国新闻史研究》《新闻史论著阅读与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等多门课程,并作为研究生导师先后带教过30多位硕士生或博士生,为中国新闻教育事  相似文献   

5.
汪志 《新闻三昧》2004,(5):43-43
笔是一家化工企业的员工,闲时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爬格子”。工作十几年来,本人已先后有2000多篇各类体裁的章在《工人日报》、《人民日报》等全国100多家新闻报刊发表,其中有30多篇在全国获奖,而获奖的章又都是些“豆腐块”。  相似文献   

6.
再谈新闻写作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华东 《新闻前哨》2002,(11):14-16
《新闻前哨》今年第8期刊出拙作《新闻写作要提倡一点风格和“流派”》,引出有的同仁的一点兴趣,结合其提出的几个问题,我再围绕新闻写作风格谈谈己见。(一)风格=独特性+一贯性歌德说:“风格,这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文艺理论认为,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作家、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修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作品的风格。所以雨果认为,风格是优秀作家的标记。同理,新闻写作风格,是记者、…  相似文献   

7.
弹指一挥间,《新闻爱好》杂志已经临到自己20岁的生日了,特此向这份我很熟悉的刊物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播》2008,(11):78-78
《金树华新闻作品选集》最近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全书共计142万字,三卷本。金树华同志是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的高级记者,上世纪70年代初踏入新闻从业者队伍,连续从事广播新闻工作35年。在天津台当了10年记者,在中央台和国际台驻天津记者站工作17年,后任中央台地方记者管理中心主任。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记者协会副主席、中央及外地驻津记者联谊会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年过六旬的新闻爱好,从事业余新闻写作40余年,在各级新闻媒体上发表各类稿件2000多篇。有人问我有啥写作诀窍?我的回答是:“长年耕耘自见功。”  相似文献   

10.
2001年7月13日军报第三版“战士视点”栏目,发表了我在军报的处女作《班长,请注意批评方式》。这篇近两千字稿件的发表,不仅圆了我的军报见稿梦,而且打破了所谓的“没有关系就别想在军报上稿”的传言。作为一名基层连队的新闻爱好,从没见到过军报记长啥模样的一个普通战士,能在军报发表这么长的稿件,这向战友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稿子写得好,就一定瞎不了。“多琢磨稿子,少琢磨编辑。”也成了我新闻路上和战友共勉的一句座右铭。  相似文献   

11.
改进高校新闻传播学教材的生产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些日子看到《中国社会科学报》讨论全国有1600种《文学概论》的大学教材是否好事,于是我想到了自己所在的新闻传播学科,这种情况同样存在,只是数量远没有那么大罢了。教材多是好事还是坏事,需要从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差别谈起。  相似文献   

12.
明洁 《新闻知识》2006,(6):55-57
有新闻学者说过,“不研究报刊(新闻)评论,就无法深入理解中国报刊(新闻事业)的历史。”①这句话还有一半,“不研究新闻评论,就无法深入理解新闻事业的灵魂”。离开了新闻评论,只能成为新闻职业学和技术学,无法成为涉及哲学、政治学、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文学等等在内的既边缘更主流的大学科。②新闻评论是专门传播意见性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体,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或存在的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③新闻评论的兴起,是近年来新闻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各个门户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的论坛,《南方日报》、《新京报》、《南方…  相似文献   

13.
郁崆 《新闻记者》2004,(3):43-43
新闻论文集《新闻改革与创新》近日由文汇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文汇报高级记者吴培恭撰写的新闻传播理论文章选集,分为新闻理论探索篇、多类报道采写篇、新闻采访写作篇三部分,探讨了服务报道的崛起、新闻传播的双向性、晚报现象、人物典型宣传的新突破、参与性报道、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等问题,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和有价值的观点。■(郁崆)《新闻改革与创新》出版@郁崆  相似文献   

14.
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为了向读者介绍及展销本版书,于11月6日至15日在三联展览厅举办“香港三联图书展”。《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中国历代诗人选集》、《回忆与随想文丛》、《海外文丛》,还有《香港文丛》等,看到这几套大型丛书,读者可能会以为香港三联书店只出版文学书。事实上,香港三联除出版了较多的文学书,还出版了其他品种的书籍,如大型画册、辞典字典、有声读物、史地著作及英文图书等,而且有不少已进军  相似文献   

15.
我是《信阳晚报》的总编辑,其实更是一名普通编辑和记者。工作20余年来,我当过编辑、干过记者,如今又走上管理岗位,但我始终没有离开我钟爱的新闻工作一线,我在新闻一线体验到了从事新闻工作的甘苦,也收获了新闻工作给我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相似文献   

16.
怀远 《出版史料》2001,(1):46-46
1951年春,中国作家协会继《人民文艺丛书》之后,由开明书店出版了一套《新文学选集》。这套选集由茅盾主编,第一、二辑共收人郭沫若等“五四”以来作家24人。其中有作家本人自选的,也有约请专人代为编选的。叶老是我国新文学的泰斗。是“五四”以来著名的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理所当然是选编的重要对象,但是叶老很谦虚,他总觉得自己的作品已经编辑出版过  相似文献   

17.
谈谈新闻与文学的“杂交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与文学的结缘由来已久,在我国报业初创时期,即在新闻纸上给文学辟出一块地盘,称之为副刊。如当时京沪报业有名的四大副刊———北京《晨报》的《晨报副镌》、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京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建立了功勋。当时副刊上发的多是一些纯文学性的文字,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女神》等;也不时发一点颇具文采的政论性文字,如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发表于文学副刊之上。这说明,很早以来,我国的老报人就十分重视新闻与文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我很喜爱摄影,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曾是出国部队新闻资料摄影员、兵团宣传干事、大学校报总编兼新闻摄影,《解放军报》、《兵团战士报》、《安徽日报》、《中国教育报》的摄影通讯员,在省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摄影作品一百多幅,可以说是一名业余新闻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发的增加,我特别珍惜过去那难忘的战地摄影岁月。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曾被称为职务最高的新闻记者和评论员。他一生中在不同时期为《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提供过大量消息等新闻稿件。还亲自撰写了许多优秀评论。笔者最近系统地学习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选集》中的新闻作品.认为毛泽东的新闻评论作品特别是他后期撰写的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新闻的定义,目前有上百种。在我还没有从新闻教科书上看到“思辨性新闻”这个条目,自己也还没有对“思辨性新闻”进行过周密论证和定义的时候,我便悄悄地为自己立下了一个追求——多写一些思辨性新闻。不管别人怎么看,这些年来我在新闻追求中要说有些什么风格和个性的话,主要就是得益于“思辨性新闻”这个观念和思路的确立。《既打“抗菌素”又打“葡萄糖”》、《保卫21世纪的中国》、《坚决克服“光荣的缺点”》、《群众盼改革领导莫犹豫》、《八名志愿兵为何临阵息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