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代中央官学有所谓“六学”一称,此“六学”究竟何指,学者意见不一。本文剖析史料,认为“六学”当指国子监属下的国子学、国子小学、太学及女真国子学,女真国子小学、女真太学。金代“六学”虽存在时期较短,但对后代学制影响甚深。  相似文献   

2.
对于苗疆的治理,清代国家的政策发生了从武力征服到推行教化的变化,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官学教育体系,就是在这一政策变化的背景下逐渐建立起来的。通过对官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官办学校的管理以及学校经费的来源的考察,可知官学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是清代国家“一道同风”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恰好正是该地区社会变迁和文化濡化的制度性诱因。  相似文献   

3.
唐宋以来,官学在科举的主导下,逐渐蜕变为应试的工具.官学的德教功能缺失,教育内容空疏无用,教学手段呆板僵化.为改变官学教育弊端丛生的现象,一些有理想的士大夫以书院为基地,以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方式来对抗科举的主导地位,并试图构建新的教育价值体系.书院教育催生了书院模式与官学模式并行的双轨体制,它在教育中不但纠官学之偏、革官学之弊,甚至在官学不振时,它还担负着开启进步思想、引领学术方向、移易社会风俗的作用.书院的教育与书院的精神,对今天的各类教育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明代是广西官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是从官学的发展规模、区域分布还是从儒学教育系统的完备性而言,均远超前代。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种种原因,导致明代广西官学教育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特点。明代广西官学教育在广西教育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承前启后、既往开来之功。  相似文献   

5.
书院作为一种既独立于官学和义学之外,又于官学和义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教育机构,对我国古代的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运城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宋代夏县温公书院的建立起,到明清时期共建有70馀所书院,这些书院对运城地区的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在梳理了宋代至光绪二十八年间出现的书院基础上,具体分析运城地区书院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唐代官学制度日臻成熟,官学的类型、层次及组织管理较为完备。官学教材与官学教育体制相适应,并保障官学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两者共同集中反映了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教育特点:由政治集权而带来官学教材的一统,尤其在儒学经学教材方面更为显著;课程设计的共同必修与专业分科选修促使教材的选用更具教育意义;各专科性质官学确定相关专门技术知识的教学内容,导致专业教材地位上升;伴随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官学教材传播海外,影响世界。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唐代官学教材典籍文化、培养人才及思想传承的历史贡献基调。  相似文献   

7.
在唐代三百年的历史中,科举、教育、选举三者的关系颇为密切,其中又以科举和教育的关系为最。科举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了多次的改革,这些改革主要集中在科举考试的方法和内容上,而这些改革的进行,对当时的教育尤其是官学教育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第一,官学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儒家经典的教育)受到了影响,官学的正常教学活动受到干扰;第二,官学中监官、学官的地位下降了,作用被削弱,随之而来的是官学的教育管理如学官的选任、生徒的管理出了问题,学校的重要性也随之削弱;第三,官学的发展受到影响,出现萎缩、停顿等发展的危机,同时,也使得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相似文献   

8.
宋代中央官学的管理,基本以唐代为模式。唐代学校经过唐末五代战乱,几近毁灭殆尽。宋代中央官学能从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来,并创建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主要得益于范仲淹、王安石等三次兴学和学校管理改革。本文拟对宋代中央官学的管理作一初步探讨,希冀籍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教育管理的经验教训,以为今之教育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从而使教育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9.
古代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之分。畲族官学之开办有其特殊性,是封建政权出于教化畲民,维护统一政权之目的设立的,畲民长期处于被动受教育地位。在畲汉交界地区的畲族官学,推动了汉文化在畲区的传播,培养出一批畲族知识分子,促进畲族社会文化的进步。但其对处于深谷之中的畲民影响有限,畲族官学仍是非常落后的。  相似文献   

10.
宋代中央官学是全国士子向往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和太学是宋代中央官学的典型代表。国子监是代表朝廷管理中央官学的核心机构,为朝廷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太学是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中央官学逐渐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且严格的管理制度,各管理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在一批学养丰富、管理有方的教官教育和管理下,为官学生潜心学业提供管理保障。中央官学的行政管理活动、教学管理活动和生活管理活动,构成了宋代中央官学管理活动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