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刘建英 《教师》2010,(10):122-123
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但由于各自的时代背景不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针对教育的施者即整个教育体系,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更多的针对受者即普通大众。对当今的学校教育改革而言,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更具有实践性。  相似文献   

2.
平先来 《考试周刊》2012,(84):166-167
“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虽仅一字之差,但羞之千里。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了生活对于教育的本源作用,是一种正确的教育观:教育即生活是目前应试教育下我们广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也是大部分家长、学校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是错误的偏执的,、在大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今天,践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并以此来消除教育即生活的片面,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刘金玉 《班主任》2007,(2):36-37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确是如此。不信,请看:一、“洗碗”与“教育”吃完饭,必洗碗,这是常理,否则,时间长了,碗里会生出细菌,即便洗,也是难以洗净,必须借助清洁球等硬性“抹布”,这对碗来说,是一种可怕  相似文献   

4.
杜威遭遇的早年生活危机与早期学术冲突构成其发展一种“非二元论”教育哲学的“本能力量”,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实验可视为这一教育哲学形成的先导。在此基础上,杜威提出以“教育即生活”为核心的三大教育命题,其中教育与“生长”“生活”“经验”相互交织,形成整体性、连续性、交互性等内涵特征。陶行知、陈鹤琴批判继承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情境分别提出了“生活教育”“活教育”理论,深刻影响了我国学前教育的中国化、科学化与平民化进程。“教育即生活”对当代幼儿园教育的启示在于:一是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给幼儿提供整体、连续、交互的儿童生活;二是从具身认知到直接经验,推动幼儿经验的持续改进;三是“安其所,遂其生”,成就幼儿蓬勃向上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5.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此强调将课程实施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结合,把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给儿童,目的是使道德教育不再是虚假的欺骗,促进学生全情参与,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教育?杜威回答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则提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两者言论的背景不同,其内涵也有所区别,但两者都重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与生活关系密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该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  相似文献   

7.
郝庆花 《化学教与学》2011,(11):24+17-24,17
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方面内容,详细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那么,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和实施这种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在此谈谈笔者的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8.
徐艳萍 《英语教师》2023,(17):176-178
介绍“生活即教育”理念及其教学价值。分析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结合教学实例,探索“生活即教育”视角下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优化策略,即不断拓展学习渠道,理解并实践“生活即教育”;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词汇教学方法;设计生活化的词汇作业,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9.
教育与生活相分离是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重大问题。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提出要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要关注儿童生活中的个体经验增长,要在生活中体验知识、接受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目标要体现学生生活需要,课程内容要融入学生生活体验,课程实施要整合学生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0.
“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是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标。先生认为: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先生还强调: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所创立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留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生活教育理论很早就已经提出,但是它仍对现在的德育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本文主要就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生活即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发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多丽丝·莱辛(1919一)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1950)表现了女性困境的普遍性和女性抗争的必要性。女主人公玛丽的感情总是被一种她所无法理解的力量推动着:父权、世俗的力量、男权和种族枷锁,直至被推至绝境。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分析了玛丽在男权主导社会里的悲剧人生、于两次“堕落”后的绝境中顿悟了女性自主性和意志力强化的必要。虽然她只享受了死亡前的片刻自由,却带给无数女性绵延不绝的后世慰藉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内在联系和不可分割性,构成了人的一生,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的生命在本质上是生命、生存和生活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决定了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基础的“三生教育”必然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三生教育”把教育与人的本质、人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已经反映和遵循了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因此,“三生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术界曾一度热衷于研究教育科学,并有让教育科学来取代教育学的趋势,尔后,却是迎来了研究教育科学的沉默期。个中原因,确实有教育科学的理念与实际教育情境里的研究不相符合的情况,而这可能更多地正是与对"教育科学"一词理解的模糊性密切相关,核心概念的不确定性必定导致其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等的不稳定。因此,继续对"教育科学"一词进行探讨显得十分必要,而这正是研究教育科学所应该要做的首要事情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认为,道德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情”“文”在碰撞中实现的统一。“情”是指人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文”主要指礼仪文化。礼仪规范缘依人的内在情感生活而制定,同时又有人文化的提升,能够对民众包括情感在内的生活起规范引导作用。“情与文的结构性平衡”的道德教育模式不仅是个人道德成就的过程,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幼儿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人的行为习惯,并通过它来塑造人格。其基本内容是行为规范教育、人文熏陶、实用知识的传授和世俗生活智慧的培养。其实现途径主要是胎教、家教和小学教育。我国古代的幼儿生命教育对于我们今天的幼儿“三生教育”仍有许多有益的启示,如:始终紧扣“生命”,注重人格塑造,重视整体综合教育,重视文化传统教育和人文教育,尊重和依循幼儿天性与需要,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三生教育”关乎人生整体,触及人生根本,因而它本应置身于哲学的审视之下,这是极重要之前提。以此审视当知: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唤起人们对人的生命的尊严、高尚和神圣的自觉,核心是理解人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生存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学会生存,核心在于帮助受教育者理解人的生存活动的创造性和历史性;生活教育乃人文教育,实质在于引导和启迪人们去发现和创造生活的意义,其关键当在以文化提升人的生活境界。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个性即教师“自我”在教师教育生活中的凸显。古代教师教育生活中“成人”(成就他人)与“成己”(成为自己)自发统一,教师教学个性得以原初呈现。现代技术培养使“成人”生活过度膨胀,在“成人”挤压“成已”的教师教育生活中。教师“自我”被消解,教学个性受到严重抑制。当代创新人才的培养,促使教师教育生活蜕变为基于批判的自我创造活动,通过“成己”对“成人”的引领,教师“自我”回归,教学个性得以在教师教育生活中生成。  相似文献   

19.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思想与释迦牟尼佛的"中道"思想都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教育思想和文化思想,二者都强调人对自我存在的反思与觉醒。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尚的人,强调智慧和美德;释迦牟尼佛的教育目的就是成佛,即成为明悟宇宙人生"中道"本体的觉者,强调体验、超越、悟性。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其方法的根基是认识论的;释迦牟尼佛的"中道",既是方法性的,也是本体性的。  相似文献   

20.
研讨会课程几乎成为日本所有大学必设的课程,有的学校直接把它叫做培养学生的"研讨会制度"。如今它已经演化成日本高校的一种特色教育。研讨会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国际视野下的系统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主要任务,并能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强烈的归属感。这种制度的长期坚持,帮助日本高校形成一种专业优势,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紧密。这种研讨会课程对我国大学精英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