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语》的简约美分两个方面:一、《论语》的人物语言具有格言美,而且这种格言美与西方的格言美不同,它具有雍容和顺的风格。二、《论语》还具有“一词传神”的叙述美。《论语》简约美的成因与当时的崇古风气有关;其次,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为学原则和人格风度影响《论语》文风;《论语》的极强烈的格言美还应与孔门弟子精心选材,追求精品的编纂意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黄春建 《课外阅读》2011,(5):248-248
教学《桥之美》,宜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鉴赏其美学特质:一,引导学生鉴赏《桥之美》的诗意美;二,引导学生鉴赏《桥之美》的图画美;三,引导学生鉴赏《桥之美》中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3.
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每每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股温馨浪漫的气息总是扑面而来。《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本文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发现它的美,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美呢。  相似文献   

4.
冰心所译的纪伯伦散文诗集《先知》在语言方面充分表现了原文的音乐美,在意象方面充分传达了原文深刻的隐喻,在情志方面充分再现了原文高超又平凡的哲理。该文拟着眼于冰心《先知》译本的美学价值,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1)音乐的审美再现;2)意境的审美再现;3)情志的审美再现。本文从翻译美学的视角,评价冰心《先知》译本对原文本的音乐美,意境美,情志美的忠实传达。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为我们创造了一系列意味隽永的艺术意境,这些意境创造有它的独到性,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从复合多元的意象美、动静相生的辉映美、物人合一的融合美三个方面分析了其艺术意境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离骚》中贯穿着一个宏大精密的比兴体系。它可分为材料、本体、运作三个系统。材料系统分为十二个子系,既丰富又具条贯;本体事理分为五大方面,涵盖了《离骚》的主要内容,运作系统分为九个子系,各子系都有其独特功能,对全诗起着不同作用。比兴体系还赋予全诗以形象美、华艳美、奇幻美等五种美感。  相似文献   

7.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散文杰作,它通过景物的描写、人事的教述,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厚感情。它随事曲折、感情深厚、情致妙肖,具有一种浓郁的阴柔美。《项脊轩志》的阴柔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南朝刘义庆辑录的《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汉代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逸闻趣事,它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全书充满着妙趣横生的语言,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文章通过对《世说新语》中《言语》、《任诞》、《排调》、《假谲》、《俭啬》各篇的分析发现,《世说新语》在描绘各色士人时,充满着机智与幽默的语言,令人忍俊不禁。文章简要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幽默类型,然后结合社会、时代精神和学术空气三个方面来研讨幽默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杨华芬 《考试周刊》2009,(21):22-23
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感受、审美情趣的培养。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从这样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在朗读中感受《荷塘月色》的神韵美;在分析中探索《荷塘月色》的意境美;在理解中品味《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一直给予读者以特殊的审美感受 ,人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说明它的美学风格。人情美、情趣美、理趣美相统一于《朝花夕拾》中 ,使它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1.
母语的魅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字里行间充满情趣,有很多文化内蕴,和生活息息相关,文辞优美,堪称语言典范。其语言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的思想美“语言是思想的表现”,许多课文通过语言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美和智慧美。如《捞铁牛》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挑山工》表现了现代中国人民锲而不舍、步步踩实,一个劲往前走的精神;《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体现了诚信;《精卫填海》表现了人物勇敢坚强不屈……译文《地震中的父子》《小珊迪》《夜莺之歌》也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美德,如善良、富有同情心以及反抗侵略等。这些都无一例…  相似文献   

12.
《边城》是沈从文当之无愧的代表作,它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自然风景优美、民风习俗淳朴的湘西画卷,谱写出一曲人性美的赞歌,让人们从中看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且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文章从亲情、人情、爱情三方面入手,品读并理解其中蕴含的自然之美乃至人性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第一篇音乐美学专著《乐记》是在荀子《乐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它从"情感与艺术"的关系、"礼乐关系"及"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荀子《乐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脍炙人口、久为传诵。之所以广泛受到人们的珍视与推崇,是因为它除了具有一切文学精品的共同点外,还具有许多艺术辩证法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中对虚幻世界的描写最具艺术魅力,它表现在人物内外美的和谐统一,情节的离奇幻美,环境背景的虚实相生等三个方面,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想世界,传递着一种奇特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6.
《紫藤萝瀑布》被收录于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是一篇语言简练、意境优美且富含了丰富人生顿悟的哲理散文。文章在写景抒情和悟性悟理方面都做到了浑然一体。它不仅能让我们直观感受到紫藤萝美、语言美,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之美。一、融入生命的藤萝《紫藤萝瀑布》是托物言志类文  相似文献   

17.
《边城》是一部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并给人以独特美感的作品。它的美主要表现在 三个方面:一是清新隽永的自然美,二是古朴淳厚的人性美,三是朦朦胧胧的忧郁美。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以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来解读它的语言艺术特色,有以下三个亮 点:一、符号的节奏美;二、符号的形象美;三、符号的个性美。  相似文献   

19.
《毛诗小序》是《诗经》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形成于战国孟子一派学者之手。《诗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将诗政治化、历史化,并由此而建立起以"美刺"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其意义指向在于国家典礼、时世变迁、政治兴衰以及社会风习等方面。在诗的政治目的性意义指向的表述中,《诗序》实际汇集了诗人之意、典礼用诗之意、诗乐之意、采诗或编诗者之意等四方面的意思。故而引起了后人的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表达力,是摆在当前的重要任务。体会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故乡》、《白杨礼赞》、《春》;领悟想象文章的人物形象美,《陌上桑》、《秋天的怀念》;发现感知文章的构思美,《我的叔叔于勒》、《紫藤萝瀑布》;领悟表达出文章的情感美,《背影》、《济南的冬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