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夏九九歌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练习6有一首供学生“读读背背”的《九九歌》。其实,准确地说来,它的歌名应是《冬九九歌》,因为还有一则《夏九九歌》。现摘抄如下,供老师们备课时参考。冬天以“九九”来计算,反映冬季气候变化的规律,知道的人不少。夏天用“九九”来计算,反映夏季的气候变化规律,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夏九九”从夏至日开始,也是81天,每9天为一个段落,顺称一九、二九……直到九九。《夏九九歌》在宋代陆泳的《吴下田家地》中有记载:“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争向…  相似文献   

2.
夏九九歌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练习6有一首供学生“读读背背”的《九九歌》。其实,准确地说来。它的歌名应是《冬九九歌》,因为还有一则《夏九九歌》。现摘抄如下,供老师们备课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数九,是从冬至起以九天为一组概括天气变化或农事活动的风俗。一般是从冬至日数起,数九天算一个“九”,数到九个“九”,共计八十一天。因为是数了九个“九’,所以又称为“九九”。概括九九天气变化或农事活动的歌谣,称作《九九歌》。也有用图表等形式表现气候变化的,称为《九九消寒图》。  相似文献   

4.
(配合一年级上册练习6《九九歌》)小朋友们,你们了解课本上《九九歌》的来历吗?明白它的意思吗?《九九歌》是劳动人民根据冬季气候变化而创作的歌谣。"九九"的意思,也就是九个"九"。从冬至那天起,每过一个九天叫做一个"九",第一个"九"叫"一九",第二个叫"二九",依此类推。九个"九"过完,冬天也就过去了。下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九九歌》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九九歌     
九九歌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乘法口诀。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在当时的许多著作中,都有关于九九歌的记载。最初的九九歌是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因为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所以取名九九歌。大约在公元5至10世纪间,九九歌才扩充到“一一如一”。大约在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九九歌的顺序才变成和现在所用的一样,从“一一如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现在我国使用的乘法口诀有两种,一种是45句的,通常称为“小九九”,还有一种是81句的,通常称为“大九九”。关于九九歌,汉代燕人韩婴的《…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齐桓公想广招人才,可是,很久也没有人来应招。有一天,终于来了一个人,他开口就背诵《九九歌》。齐桓公听完,觉得好笑,就问道:“难道会背《九九歌》也算稀奇?这能表示你有才学吗?”  相似文献   

7.
一、《九歌》溯源《楚辞》每以《九歌》与《九辩》相提并论,而关乎夏后启,《离骚》则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天问》则云:“启棘宾帝,《九辩》、《九歌》”。但是《九歌》并非夏后启所创,从《天问》看,是夏后启请“帝”降临作客,“帝”就把《九歌》、《九辩》交给了夏后启。而结合《离骚》,能令太康一度失国的歌舞大概不外乎一个“淫”字,则“帝”之“淫”亦可见。问题是这位传此歌舞于启的“帝”是谁,《天问》未言其详。不过联系禹肇分九州、始铸九鼎的传说,再联系卜辞祖先考妣之有“宾”祭的事实,《天  相似文献   

8.
夏季的雅称     
三夏:夏与春、秋、冬一样,三个月中也分有孟,仲,季。四月叫孟夏,五月呼仲夏,六月称季夏,简称“三夏”。九夏:夏季三个月共九十天,遂名“九夏”。晋代陶渊明《荣木》诗序有“日月推迁,已复九夏”句。长夏:本指农历六月,亦泛指夏季,是谓夏季白昼特别长。唐代杜甫《江村》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朱明:汉初学者编撰的《尔雅·释天》称:“夏为朱明。”东晋训诂(gū)家郭璞注:“气赤而光明。”《汉书礼乐志·朱明》有“朱明盛长,敷与万物”之句。朱夏:《尔雅》以“夏为朱明”,后因称夏为“朱夏”。三国时曹植《槐赋》“在季春以初…  相似文献   

9.
张后然 《教育文汇》2006,(10):56-57
我的家乡地处鲁西南部,凫山山脉,微山湖畔,夏热冬寒,四季分明,属温带大陆气候。听我年过七旬的老母亲讲,她小时候,每到寒冬腊月,“冬至”临,外祖母常教她唱《九九歌》。那时候,母亲不识字,外祖母教会了她两首《九九歌》。“一九二九  相似文献   

10.
明代九边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明之世,“国之大事,唯在戎索”,“外夷之患,北虏为急.”时人以为,若使“九塞尘清”,则“四隅海燕”,天下太平了.“九塞”即“九边”,是明王朝在长城沿线所设几大军事防区的统称.作为明代的边防设施,“九边”指哪九边?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影响如何?迄今尚无专门论述,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据《明史·熊廷弼传》记载,熹宗天启五年(1625),在辽东地区率部抗击后金的优秀将领熊廷弼因遭权阉魏忠贤诬陷而被冤杀,死后竟被“传首九边”,“尸弃漏泽园”.那么,何为明朝的“九边”?其设置背景和军事特点如何?“九边”设置后有何得失?笔者试依据史料,对上述问题略作考述.一、明代“九边”设置的历史背景明初,元顺帝北逃后屯于“盖里”(开平),北平城(即过去的元大都)成为元军必欲夺回的主要目标.当时,明王朝虽然十分天下已得其七,毕竟还没有混于一宇,平元都是北控中原的重要步骤.元都始克时,“秦、晋未定,滇、夏未平.”虽然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由于徐达抄袭太原,迫使元将王保保逃窜甘肃,粉碎了元主收复北平的最初计划,但是元人  相似文献   

12.
乘法口诀也叫“九九歌”,在我国很早就广为流传。远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学会使用乘法口诀了。相传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了广征天下人才,设立了“招贤馆”(招收优秀人才的地方),但是没人登门,齐桓  相似文献   

13.
春、夏、秋、冬四季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一一对应的词汇,但是无论字典中的释义还是文学作品中,汉语中“春”、“秋”的使用频率要比“冬”、“夏”高,而在英语中,则是“冬”、“夏”占了优势。这一现象与汉英两种语言的发源地及其文化异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三十一 夏孩 临猗县方言称小儿为“夏孩”,读xǐahéi。但“孩”读héi如“开”读kēi音,系ai韵音变所致,毋庸赘释。“夏”之训小,则须略作解释。按“夏”之本义训大,如“夏屋”即“大屋”。《诗经·秦风·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毛《传》曰:“夏,大也。”孔颖达《疏》引王肃曰:“屋则立之于先君,食则受之于今君,故居大屋而食无余。”《楚辞·大招》:“夏屋广大”。夏屋亦即大屋。又如  相似文献   

15.
写小说的人常常感到:故事好编,细节难找。写教研文章呢?实践告诉我们:讲道理难度虽有,用例则更费周折。写教研文章用例的目的在于证明自己的观点。用例恰到好处,会增强说服力,使文章增色不少。怎样才能把例子用好呢?我以为,要考虑“五性”。它们是:一、新颖性听说有个单位有次举办演讲会,谈人生理想。九个演讲者无一例外地都引用了革命烈士夏明翰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听着听着,下面有人议论了:在敌人屠刀下,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烈士何止夏明翰一人,演讲的人为什么都选用他呢?还有人说,敌人只砍了夏…  相似文献   

16.
近三年高考作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各有一篇大作文,各有一篇小作文.大作文全为议论文,小作文则有所变化.变化之一,1995年与1997年的小作文为记叙文,1996年的小作文则为说明文.变化之二,1995年的高考小作文要通过对话描写来反 (一)《药》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牢头阿义勒索夏瑜不成已有一肚子气,听了夏瑜的宣传“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立时火冒三丈,抬手打了夏瑜一巴掌,夏瑜叹道:“可怜!可怜!”要求:阿义在在勒索夏瑜前一定有一段心理活动过程,请你把这一过程用写下来,200字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的法国文人大多数都是出了名的吃货,在料理百科辞典中查找“巴尔扎克”,会找到“大麦与芋头芹菜巴尔扎克风味奶油浓汤”,查找“维克托·雨果”则是“雨果风味朝鲜蓟浓汤”,而“夏多布里昂”的词条则是著名的夏多布里昂酱汁,或者干脆就是指淋上了这种白葡萄酒风味酱汁的网烤牛腓力。  相似文献   

18.
旧戏曲舞台上,每逢“大老爷”升堂,公堂正面总有一块匾额,上书“明镜高悬”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怎么来的呢? 据东晋学者葛洪所撰《西京杂记》载: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刘邦进入秦都成阳宫里,看到无数奇珍异宝,其中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胃肠五脏;人有疾病在内,则知病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鹅》(“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一册)这首诗开始连用三个“鹅”字,粗看似乎没有讲头,细析则韵味十足,耐人品味.在讨论这半句诗时,有位同学说,“鹅,鹅,鹅”是  相似文献   

20.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仩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说的一句话。 如何理解子复的这句话,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优”字应理解为“优秀”、“优良”,意思是说,做官的要想做得好就必须学习,学习成绩优秀的则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