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近40年的共同努力,我们对西方诠释学的引进和研究,已从最初以译介为主逐渐走向译介、研究和反思并重;对中国诠释传统的研究与清理,已从较宏观的整体研究逐渐走向以专题和个案为中心的更加深入和细致的考察;对现代中国诠释学的探索和建构,则从以海外学者为先锋逐渐转变为以我国大陆学者为主体。虽然仍有不少明显不足的方面有待克服,但通过持续努力,我们必将越来越全面而准确地了解中国、西方及其他文明的诠释传统,现代中国诠释学也必将作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诠释之道"建立起来,并与其他文明的"诠释之道"共同为文明对话、世界和平、文化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2.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09,(10):59-59
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我们知道世界是多种多样的,就是一个国家之内也有各种不同的文化。文化上的多样性是没有办法消灭的,和而不同、接受不同、相互借鉴、和谐相处是最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正确处理三种文化成分的关系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 ,中国社会发展的许多重大曲折 ,从文化史的角度审视 ,主要反映了我们在处理三种文化成分上的困惑与探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不断涌入 ,但在 1 91 9年以前传统文化依旧牢牢地占据着统治地位。民国初年统治集团的腐败和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迫使力图借重西方文化来寻求中国出路的知识分子毫不留情地揭露传统文化落后部分的弊端。 1 91 7年马克思主义文化进入中国后迅速发展。从此中国文化就由传统文化的一统天下变成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三种成分并存的局面。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以…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步入近代之前呈现出较明显的稳定性。但到了近代,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西方文化冲突加剧,中国传统文化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本文主要对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方式和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演变的历程,并概括出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经世思想的兴起和反汉学运动促成了清中期以后社会思想的转变,在参加政治活动和接触西方的政治、社会、文化后,梁启超对"新民""改良""革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认同西方思想文化,但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始终难以割舍。本文对梁启超思想的渊源、思想发展及主要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刊》2010,(4):165-165
朱宗震在《观察与思考》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中国传统的内省文化正适合未来发展的要求,也适合未来世界的需要。中国必须摆脱西方发展模式的迷思。我们不是不承认西方文化的先进性,而是说,西方先进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文学传统的价值与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古今中外文学的大格局中 ,中国古代文学有其自身独特的思想 ,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我认为 ,与其讨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是否存在 ,不如讨论这一思想在现代世界和现代视域中的价值与意义。历经数千年的文明积淀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传统 ,这也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我认为 ,与其讨论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是否具有自身的体系 ,不如思考这一传统存在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境域之中的价值与意义。如果我们将西方文学思想 (传统的与现代的 )视为一整套体系 ,并以之作为参照系的话 ,我们不得不承认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在传承与变异中原本就形成…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在建立中国特色的项目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习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实施组织化、科学管理化,又要汲取中国传统丈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相似文献   

9.
精品展柜     
《对外大传播》2009,(5):62-62
《靠近一点看西方》 全球化的世界正在把东方和西方拉得越来越近,中国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的机遇和挑战。身处全球化经济的今天,走进西方,了解西方文化是每一个谋求发展的中国商人都必须研习的一课。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地理等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反过来它又影响着该地区该民族的全部生活与历史。中国文化和西方欧罗巴文化属于完全不同的两大文化体系,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即将迎来东西文化大汇萃的二十一世纪的时刻,把二者做一比较,对于相互弥补,把人类文化提高到一个更高新的阶段,是有一定意义的。 众所周知,《维那斯出生》是站立的,基督耶稣也是直挺挺地被钉在了十字架上。这一生一死代表了欧洲的文化基调——立式文化。与此相对应的是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的坐式文化。在汉文化圈内,释迦佛主是坐着的,老子骑青牛亦属坐式,孔子画像虽有坐有立,但孔子讲学时是以中国最古典的坐法——盘腿姿势出现在史书中,并深深地印在每一个东方人的脑海里。当然,罗汉多为立像,观音菩萨也是站着的,但这些并非东方艺术的主旋律。文化不是几何,能以一直线截然分之,只能看其主流而论其特色。在西方也有《入睡的维那斯》油画,也有著名的雕塑坐像《思想者》。“思想”是为了下一步的行动,是为了动,所以,欧洲的立式文化也可以用一个“动”字来概括,而中国文化则以“静”为美为尊。  相似文献   

11.
吴旭 《对外大传播》2014,(12):43-46
21世纪刚刚过去15年,从世界史研究的角度看,时间跨度太小,还不足以沉淀出具有历史影响力的大型思想体系和脉络。但对于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关系来说,这是一个东西方"实力架构"和"心理平衡"同时被打破、历史坐标体系和观念话语体系同时被重整的裂变期。西方对于中国的认知和观感,逐渐褪去了文化的油彩和种族的固有印记,而露出了政经实力比拼和地缘军事对峙的内核。"西方中国观"在新世纪的沿革大致可划分为半敌半友期(2000-2005年)、亦敌亦友期(2005-2009年)和实敌虚友期(2009年-至今)。在第一阶段,西方中国观的主导情绪中,混杂着惊讶、质疑和傲慢这三重色彩;而第二阶段主导西方学术界、新闻界、决策界集体情绪的三条主线是震惊、反思和恐惧;第三阶段则分别是恐慌、警觉和失落。回首总结15年中西方关系的折冲,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中西方之间的融合和合作越来越深,而中西方之间的隔膜和疑虑也越来越重。  相似文献   

12.
澳门是中国最早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 ,也是西方了解和进驻中国大陆的首选 ,葡萄牙最早进驻澳门时 ,中国和西方世界处于不同的形式当中 ,两个世界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观念 ,两国的政治形势以及当时世界的趋势 ,对葡萄牙进驻澳门的影响很大 ,而且也影响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形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生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自古及今,延续发展了四五千年,在十五世纪以前一直属于世界文化的前列。十六世纪以后,西方文化迅速发展,中国落后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面对外来势力的侵略,奋发图强,努力前进,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斗争,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解决了民族危机,保卫了民族独立。之后又经过曲折的道路,一九七九年以来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也将气更大的发展。中国文化何以能延续发展、历久常新、虽衰复盛呢?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内部含有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4.
华夏文明五千年,儒、道、佛等文化"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儒学充当了制衡和导向的角色。西方文化引进国门,与中国文化有融合,有冲突。多元制衡应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思想和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5.
道格拉斯.凯尔纳是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被西方理论界誉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分析者",也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的文化批判理论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论的经典论述。凯尔纳的文化批判理论不仅对于我们以理性的、科学的眼光分析文化批判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有利于我们批判地吸收、借鉴异质文化,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信念,为中国的文化研究构建新的观察视角和理论框架,从而更好地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来,洋节,对于现今的中国人来说已不陌生。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过洋节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中越来越多。 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为人们听认同的日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中国人热衷于过洋节,但并不意味着人们逐步西方化了。中国人眼中的洋节虽近犹远,多数人过洋节但仍坚持用自己的传统和方式。 中体西用过洋节 目前中国人和80年代初相比,有些当时盲目崇拜西方社会经济文化,认为西方一切皆好的观念,而如今的中国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论人化现象的文化源头不是中医理论,也不是汉代以后的相术。中医和相术固然对中国文论人化现象有深刻影响,但在文化发展中他们本身也只是流而不是源,它们都源于原始社会的巫风巫术。文学之生命力无非体现为精、气、神三个方面,而精、气、神三者也都是富于原始感觉和诗性特征的概念。万物有灵是原始思维的重要特点,这是诗性地把握世界和领悟世界的生动方式,也是后来的文学生命化的真正源头。只有把握住这一源头,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文学生命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从未中断过。但是,虽然没有中断过,我们今天还是要"发掘"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因为在西方文化一百多年来的冲击下,我们对于中国文化最主要的一些特点已经不是特别清楚了。一中国文化注重"自觉自律"比如说,现在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中国文化究竟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什么地方?我觉得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强调从自觉上升到自律;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他觉和他律,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一旦我们发掘出了中国文化这样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2005年3月26—27日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协会主办的"儒家与中国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钱穆先生来马来亚大学任教四十周年纪念"的主题演讲。文章就钱穆1948年离开中国大陆前撰写的《湖上闲思录》关于"历史文化学"的论述与1950—2000年间西方学术主流的新论说进行比较,分析了钱穆与当代新儒家对儒学与中国文化的论说的分别,并申述了钱穆对西方思想文化(包括"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和"天人合一"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近代文化开始"觉醒",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本文对此过程进行全面梳理。鸦片战争时期,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书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中国文化的开放程度有限。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大规模传入,中国文化走向开放的程度扩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开始重视西方的政治制度,此时社会科学类"西书"出版增多、西方思想观念大量传入、人们日常生活开始涌现"西式"风尚和习俗,中国文化走向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扩大。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新青年》创刊、外国名哲应邀来华讲学、报刊开辟多元化译介等方式,西方思想被大量传入中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全面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