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以其青春的热情和革命的活力写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页。在短短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小说文本。近年来,研究柔石小说的论文有几十篇。但论者大多对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知识分子形象、主题内涵感兴趣,而对其作品中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研究甚少,本文针对这个不足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作家柔石(1902—1931)和他同时牺牲的其他四位“左翼作家联盟”的作家一起,一般称为“左联五烈士”,也因鲁迅写的《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而知名。柔石在师范学校上学时(1921)起就开始写作,1928年在上海进入作家生活,到1931年被国民党逮捕杀害为止,时间不长,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留下了一定数量的作品。过去,他在中国的评价,例如说“左联五烈士不但是作家,而且,更重要的,他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他们首先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无产阶级的革命家,然后才是革命的作家。”那终究不过是作为殉难党员作家来评论的,还没有作过深入他作品世界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1931年2月7日,进步文化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五位青年作家在上海龙华被国民党当局秘密杀害.柔石是血染早春的左联五烈士之一,在烈士英勇就义两周年之际,鲁迅先生发表了传世散文<为了忘却的纪念>.他在文中回忆了与柔石的交往,平实细致地讲述了柔石的人品和文品,从中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对柔石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烈士牺牲的悲愤之情.  相似文献   

4.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悼念文字。全文五段:第一段,写和白莽的三次会见;第二段,写和柔石的亲密交往;第三段,写和白莽、柔石在“左联”一起战斗;第四段,写柔石等的牺牲以及作者的悼念;第五段,写作者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全文的线索是明确的:写作者和几个青年作家的交往;重点也是明确的:写白莽和柔石。顺序呢?也应该是清楚的:前三段写烈士的生前,后两段写烈士牺牲前后,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也就是时间顺序写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第一段为什么写的白莽而不是柔石。从作者对他们了解的深浅和与他们接触的疏密说,应该先写柔石;从作者  相似文献   

5.
〔作家研究〕 柔石小传 鲁迅以93x年4月作)《二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1933年2月7一s日作)《南腔北调集》忆柔石 —纪念柔石遇难十六周年 林淡秋(1947年2月6日)《文萃》二卷十八期新文学的脚印(其中第三节为关于柔石的书话) 唐嫂(1947年8月5日)《文艺复兴》(中国文半 研究专号)关于柔石的一些事情 王静《文汇报》1950年6月23日文艺战线上的烈士 —上海市第一届文代大会特刊(二) 《文汇报》1950年7月25日我的父亲 赵帝江《文汇报》1950年9月20日 《大公报》1952年2月25日纪念五烈士 巴金《新民报晚刊》1951年2月25日柔石小传补遗 魏金枝…  相似文献   

6.
左联五烈士“在今天和明天之交”的白色恐怖里,以他们的鲜血记录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无产阶级文学的伟大旗手鲁迅曾以深厚的战友情谊把这五位烈士称作“意识到自己前驱的使命,便首先发出战叫”的“战死者。”在这些战士兼作家之中,柔石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是颇有典型性的。从共性看,柔石和其他四位烈士都走过了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者、从革命民主主义作家逐步成长为无产阶级文学战士的道路。从个性看,柔石又有他独特的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曲折过程。鲁迅为孔另境编的《中国现代作家书简》所作的序中说:“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领域中,三十年代一批由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而来的无产阶级文艺战士,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柔石,就是他们中间一位优秀的代表,他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鲁迅语)。文化大革命的前夕,随着电影《早春二月》的被批判,烈士也和活着的革命者一样,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判决。近年来,柔石和他的文学创作,在国外(如日本)颇受重视,我们自己也急需开展认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实在可惜,二十九岁,正值创作的黄金时期,柔石为国捐躯了。更令人惋惜的是,这位写作“好象并不怎样费力”的左翼作家,用自己的热血为中国革命谱写了壮烈的史诗,却未曾留下一篇成熟的革命文学作品。半个世纪过去了,“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左联五烈士的研究不断深入。近来,柔石创作方向转换的问题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转换与否,我国较早的两部新文学史已经提出了不同看法,只是许久以来尚未引起  相似文献   

9.
对于柔石创作方向转换问题,学界历来就有争论,对于转换与否、转换的具体时问都无定论,笔者在仔细考察柔石创作思想的发展,认真研究柔石创作的作品后认为,柔石的创作方向前后确实发生了转换,柔石在参加左联之后,其创作的方向逐渐自觉地转向了革命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0.
历年来对柔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生平史事和小说作品研究,也不乏研究者探寻柔石的精神世界和心理轨迹,但是在总体上缺乏独立姿态、整体把握和学理审视.本文就柔石生平研究、作品研究和精神世界研究三个方面对柔石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一年二月,柔石、殷夫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了。时隔两年,在烈士殉难二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又一次写文章悼念烈士,题名“为了忘却的记念”。全文的字里行间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烈士难以忘却的深沉怀念和对反动派无比憎恨的悲愤感情。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柔石     
“左联”的伟大旗手鲁迅和优秀战士柔石,都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气概,经历了时代风暴的洗礼,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鲜红篇章。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和战斗业绩,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一柔石和鲁迅的相识是在一九二八年,但柔石作为鲁迅的学生,他与鲁迅的相见却早在一九二五年。是年早春,柔石从宁波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旁听。其时鲁迅在北大讲授“中国小说史”。鲁迅在一九三三年说:“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这里指的就是柔石在北大旁听  相似文献   

13.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写的一篇悼念文字,写于一九三三年二月七日至八日左联五烈士遇害二周年纪念日。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柔石、冯铿、白莽、李伟森、胡也频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鲁迅后来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每当朋友或学生的死,倘不知时日,不知地点,不知死法,总比知道的更悲哀和不安。”左联五烈士的秘密被杀害,确使鲁迅异常悲哀、不安和愤概。他当时就冒着被捕的危险,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柔石小传》,同时发表  相似文献   

14.
去年十月二十八日至二十日,本校举行第二次文科学术讨论会。中心议题为研究柔石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道路。应邀参加的有杭州大学、辽宁大学、兰州大学、河北大学、浙江师院、杭州师院、辽宁师院、郑州师专及本省各师专、浙师院各分校以及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共三十八个单位的代表八十多人。柔石烈士的三个子女也参加了会议。中共宁波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峰、宁波地区教育局局长沈达出席了会议,并向大会致贺词。现代文学研究家丁景唐团赴京参加中央党校学习,未能参加,特地寄来书信,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15.
鲁迅怀着悲愤的心情 ,记叙柔石、白莽、冯铿、胡也频、李伟森五位青年左联作家不幸被捕、斗争和就义 ,歌颂了烈士们在反“围剿”中的战斗岁月和光辉人格。同时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日,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创刊号扉页上刊出德国进步版画家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这是鲁迅先生对柔石烈士的纪念。一九三六年,鲁迅在编选珂勒惠支版画集时,回忆到了这件事情: “这幅木刻是我寄去的,算是柔石遇害的纪念。”(《写于深夜里》) 可是,当年《北斗》编者丁玲同志的回忆却与上录文字小有出入。她说,在筹备创办《北斗》时,“除了文章,我想还应该有图画。我请求鲁迅先生支持,他叫我到他家去挑选。这是我和鲁迅先生来往的开始。我选了一张木刻,就是凯绥·珂勒惠支的《牺  相似文献   

17.
左联烈士兼青年作家柔石的小说创作方面受到文学大师鲁迅的影响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争的事实。两位作家相似之余又有着不同之别,刻画知识分子的反叛意识中的突显其差异:鲁迅思考知识分子的反叛意识较为深刻和彻底,而柔石相对之则显反叛意识的软弱与浅薄。从对两者的《孤独者》和《旧时代之死》文本细读中可感悟出,柔石的思想及创作手法等方面虽略显青涩,但也突显其文学个性实力和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8.
鲁迅怀着悲愤的心情,记叙柔石、白莽、冯铿、胡也频、李伟森五位青年左联作家不幸被捕、斗争和就义,歌颂了烈士们在反“围剿”中的战斗岁月和光辉人格。同时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  相似文献   

19.
作家萧红、柔石、沈从文都在20世纪的30年代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写下了反映民族灾难、民众疾苦的作品。创作都带着浓郁的地域色彩。他们投身到解放民族和改造民族的时代浪潮中,对时代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蕴含在他们作品中的独立的思考与独特的审美,是那个时代共同奏响的绝美的乐章,形成沸腾雄浑的时代大合唱中绝妙的混响。  相似文献   

20.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通过对柔石等五位烈士的深情回忆,抒发了无限怀念与崇敬牺牲者、无比憎恶与仇恨反动派的强烈感情,激励人们摆脱悲哀的重压,为迎接光明的未来继续进行更有效的战斗。 文章的主题之所以如此深刻,我认为一方面是作者选取了和白莽、柔石、冯铿交往中的一些事情,舍去了无关的材料;另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三个典故。 一、从柔石的“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的特点,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他的明代同乡方孝孺。 方孝孺和柔石都是浙江宁海人。方孝孺为人耿直,博学多才,受明太祖赏识,封为太傅,替太孙允炆(pú)等助读。允炆(惠帝)即位,加封方为侍学讲士,深受倚重。后允炆的叔父朱棣(明成祖)为夺皇位,带兵攻入南京,惠帝自焚。方孝孺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