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中祭祀对象、祭祀规模和祭祀形式等不同方面,并从礼和法两个角度对中国祭祀制度的规制进行了探究,同时以清代时期的礼法规制《大清通礼》和《大清律例》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对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中的礼和法进行了有力论证。  相似文献   

2.
刘崧 《档案管理》2015,(2):12-14
清水江文书是黔东南清水江流域特定经济基础和地域文化的历史产物,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深入考察其约束力之来源和作用方式,可知它不同于纯粹法律意义的契约,而是介于礼法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它在法的外形中包含着传统礼文化的精神.准确而深入地定性清水江文书,对开展相关研究具有根本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管子的法哲学思想是"富民、崇礼和重法"三者的内在统一,富民是礼法之基,崇礼是刑治之先,重法是为政之备。管子崇礼重法,礼法并用,既是西周"礼治"的继承者,又是"法治"的开创者,为后世的"礼法融合"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礼法一体"的法律传统之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汉初以黄老之学为主流的政治生态中,贾谊以他深厚的儒学及法家功底获得汉文帝的信任,也可算独树一帜。而他建立在礼法基础上的法家思想,更是被汉文帝所赏识,因此采纳了贾谊许多有建设性的主张。  相似文献   

5.
张景霞 《兰台世界》2013,(11):129-130
在汉初以黄老之学为主流的政治生态中,贾谊以他深厚的儒学及法家功底获得汉文帝的信任,也可算独树一帜.而他建立在礼法基础上的法家思想,更是被汉文帝所赏识,因此采纳了贾谊许多有建设性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马慧珍 《兰台世界》2015,(4):143-144
从清末礼法之争到筹安会,杨度以其独特的国家主义法律思想在中国近代转型中起着重要作用。杨度的国家主义法律思想强调应借助"礼法之争"这一平台向更多人宣扬这一救国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与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冯天瑜 《新闻前哨》2008,(11):45-46
楚天都市报的这组报道很有意义。要让武汉完全达到文明城市的标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决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战国时荀子认为要讲礼、同时还得重法,目前我们在这两方面都还不够到位。  相似文献   

8.
在清末修律的历史中,劳乃宣作为礼教派的代表人物积极参与其中,与法律派针锋相对,形成了清末著名的礼法之争。他从礼教纲常角度出发对刑律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中国的法律改革上也提出了一些极富远见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曲琨 《兰台世界》2008,(12):61-62
如何面对历史上文本法律和现实法律的严重背离,法律理想和法律现实二元对立的现实,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破解中西法律文化的对接,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如何面对历史上文本法律和现实法律的严重背离,法律理想和法律现实二元对立的现实,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破解中西法律文化的对接,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探讨了汉代儒家礼法文化的起源与形成,然后探讨礼法文化的社会控制功能,主要包括维护专制统治,强化法律运作和规范家庭宗族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帅 《大观周刊》2012,(18):49-49,34
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度,传统法律文化留下了许多值得传承和发扬的精华。特别是儒家思想中“礼法结合,崇尚和谐”的观念,更是自确立之始就闪烁着熠熠光辉。然而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轨迹中,“礼法结合”的优良传统却在诸多领域日渐模糊。本文结合山西省某煤矿监狱的实际情况,从其建设发展的优点和缺陷两方面入手,围绕“礼法结合”这一思想精髓,分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当中值得借鉴和传承的部分,以更好地指导当今法法治建设工作的进行,从而确实推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婚姻制度是家庭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也一直是法律重点调节的对象,而唐朝以《唐律》为基础的婚姻法律制度获得了更为突出的发展,呈现出注重实质而不注重表面程序的倾向,逐渐抛弃了古板的礼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对唐代的婚姻制度进行分析,探究唐代婚姻制度的特点以及相应礼俗的特色,研究的落脚点主要在唐代的婚姻关系的缔结与解除,从而对唐代婚姻制度的特点以及礼俗特色进行必要的分析,加深人们对其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礼从一种宗教仪式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核心规范,法则从刑发展而来。从"礼制"的形成,到"礼法治式"的确立,再到"一准乎礼"的《唐律疏议》将礼治思想制度化。  相似文献   

16.
唐代法律作为我国完备而典型的封建法制的代表,在继承、吸收前代法制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德主刑辅"、"礼法合一"的指导思想。这些成熟的法制思想为唐代法制的完备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唐代法制成为中华法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沈家本在清廷"参考中西,拟定办法"的指导思想之下,渐次形成和阐明了"会通中西"的修律思想。沈家本既不是彻底的"法理派",也不是顽固的"礼教派",将之归为"会通派"更妥帖。  相似文献   

18.
侯辉 《兰台世界》2008,(12):59-60
由汉朝开创的根据儒家《春秋》经义断狱的传统,迄至魏晋南北朝一直相沿未改,隋唐以后虽然表面上废除了,但实际上量刑定罪仍然受儒家礼法所影响。  相似文献   

19.
"礼治"与"法治"虽然彼此对立,却又紧密相连和渗透。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是以"礼治"为发端,以"法治"定型,最后以"礼法合治"构成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李玮 《兰台世界》2013,(10):82-83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礼从一种宗教仪式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核心规范,法则从刑发展而来.从“礼制”的形成,到“礼法治式”的确立,再到“一准乎礼”的《唐律疏议》将礼治思想制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