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诵读中走近李白——读得飘飘欲仙。为了读出李白的“仙味”,孙老师选了李白的三首诗《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和《秋浦歌》。孙老师的示范读是自然的、情不自禁的,忍不住要诵读,没有说“听老师读”;是进入境界的读,读得让学生忘了这是在上课,读得孙老师“得意”地“讨”学生的掌声。李白是“仙”,写的诗极度的夸张、有着非凡的想象,但并不全部是浪漫。在诵读《秋浦歌》中第一句“白发三千丈”时。孙老师是“极度”的“夸张”,指导学生时要求读出“三千丈”,而不是“三丈”“三十丈”。孙老师收放自如,诵读得使人感觉仿佛站着一个李白,坐着几十个小李白。坐在台下的我也恍如走近了李白。在这人情入境的诵读中,孙老师和他的学生悄然走近了李白,有的说,要读出意境(孙老师随即表扬这是行家说的话);有的说,看似夸张却是极其的真实(孙老师很高兴,说这是鉴赏家的点评)。是啊,真实是可以用极度的夸张写出来的呀!诗仙,不愧是诗仙;诗仙,到底是诗仙。诗仙,我们来了。  相似文献   

2.
日前有幸在“金帆课堂”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校长给如东县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上的一堂语文课——“走近李白”。说心里话;课前拿到孙老师的教学设计时我是心存疑虑的,给小学生讲李白不容易,一堂课要讲四五首古诗,更不容易。可是孙老师却把课讲得深入浅出,生动精彩,轻而易举地达成了他的教学构想。不禁深深折服于名师对文本解读的独到。对古诗诵读的引导、以故事串联结构的匠心。短短五十分钟,似乎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教学生”。这样的课堂效果与他贯穿课堂始终的闲聊、闲情和闲话是分不开的。现就孙老师课堂前后的几处闲笔反思其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3.
古诗欣赏主题性单元教学“走近李白”一经推出,就得到大家的广泛好评。在浙江大学名师观摩课后,听课老师给主持人吴琳老师发了这么一条手机短信:“吴老师,您好!李白是‘诗仙’,孙老师是‘师仙’哪!”《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听完这课激动地说:“这才是课程改革倡导的真正的语文课呀!”在福建执教时,听课老师们评价:孙老师的课,大气磅礴,浑然天成,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回味无穷。这堂课得到大家的高度欣赏,也促使我去思考:它的魅力在哪里?  相似文献   

4.
《思乡组诗》是孙双金老师继《走近李白》之后推出的又一自编教材的“主题式”古诗课。孙老师将三首古诗以“1+2”的框架加以链接呈现,让学生在“精读一首”中潜心领悟,又在“带读两首”中内化迁移,课堂尽显繁简有致、张驰有度之妙。  相似文献   

5.
在一堂公开课上.一位老师执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诗歌是这样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老师首先让学生诵读这首诗,并在学生诵读诗歌的同时,把这首诗抄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6.
古诗欣赏主题性单元教学“走近李白”一经推出,就得到大家的广泛好评。在浙江大学名师观摩课后,听课老师给主持人吴琳老师发了这么一条手机短信:“吴老师,您好!李白是‘诗仙’,孙老师是‘师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2期登载了两个诵读课例,展示了两位教师对“诵读”的理解和探讨。这里我就唐老师讲授的《生命的意义》谈点个人看法。一、唐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4期上发表了关于诵读的精辟见解———《诵读,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其中谈及阅读教学和诵读教学的区别:“阅读教学可以鼓励对文章的批判,诵读教学则应侧重对文章的体悟。”诵读应体悟文章的什么呢?最重要的我以为当推文章的主旨。《生命的意义》主旨应是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无产阶级革命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认识;二是表现无产阶级革命者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  相似文献   

8.
日前有幸在“金帆课堂”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校长给如东县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上的一堂语文课——“走近李白”。说心里话,课前拿到孙老师的教学设计时我是心存疑虑的,给小学生讲李白不  相似文献   

9.
诵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我国自古就有诵读的传统,尤其对诗歌的诵读更加重视,因为古诗词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性,古代诵读诗词用“吟诵”的方法,即接近于歌唱的诵读,但也同诵读一样,“都要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中国的吟诵传统是与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同开始的。《论语》中就有“诵诗三百”的话。《孟子》也说:“诵其诗,读其书。”孔子堪称我国古代第一位著名的诗文吟诵专家,《庄子》里就有记载:“孔子读《春秋》,老聃踞灶觚而听。”屈原《渔父》中有“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的说法。其他如《孔雀东南飞》有“十六诵诗书”句,李白《游泰山六首》(其四)有“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句。  相似文献   

10.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古诗欣赏课《走近李白》,其精湛的教学艺术令整个教学过程精彩纷呈。正如《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的评价:“这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真正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11.
开心碰碰车     
李白近视学了《静夜思》之后,老师问小刚:“你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有何感想?”小刚脱口而出:“我想李白一定是个近视!”  相似文献   

12.
2004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燃智慧的火花》和2004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师》中的《课堂竟能如此美丽———特级教师孙双金采访记》两篇文章都列举了孙双金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一个教学片断:孙老师让学生质疑,一位学生(黄菲飞)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燃烧弹烧着之后,为什么只烧邱少云而不烧‘我’和其他战士呢?”孙老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自主探究后仍“举步维艰”之时,孙老师从“风”这个角度予以巧妙点拨,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下子豁然开朗:“我知道了,可能邱少云趴…  相似文献   

13.
以心相送     
课例:特级教师孙双金《送别组诗》师:(学习《赠汪伦》后)此情此景此人,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汪伦来到桃花潭边送别李白的感人场面。如果用几个字来归纳汪伦是怎样送别李白的,我们可以说——以歌相送。师:刚才是别人送李白,现在我们来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别人。(简要学习《送孟浩然之广  相似文献   

14.
刘锋 《四川教育》2008,(9):32-33
[案例]孙双金老师《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好! 生:孙老师好! 师:哦,知道我姓孙,孙悟空的“孙”。谁告诉我孙悟空有什么本事?(生笑)  相似文献   

15.
唐和均 《广西教育》2011,(34):33-33
一、扎实的语文课 孙建锋老师在教学课文《最大的麦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孙老师鼓励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时间约六分钟,然后可以自由发问。有个学生问:“麦垄是什么?”孙老师说:“这个问题问得好!  相似文献   

16.
言论在线     
少一分束缚,让语文课上出精彩在激烈的生源大战中,学校为吸引学生,暑期举办了高一新生夏令营。其中有个板块是文学欣赏,安排我和另两位老师具体实施。因为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决定搞诗歌欣赏,当时考虑诗歌一般篇幅较短,印发材料相对容易些。第一个专题是李白诗歌欣赏,我们从文学史上摘编了有关李白的材料,又选了李白《行路难》《将进酒》等20首较有名的诗。第二个专题是新诗欣赏,选了徐志摩、戴望舒、舒婷、北岛、顾城、余光中、汪国真等诗人的作品,有的作品还附上赏析短文。活动中,我们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充分感悟。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独…  相似文献   

17.
戈颖娟 《考试周刊》2011,(81):43-43
近日在我校《语文校本生命化的草根研究及哲学思考》课题组研究活动课上,我听了课题组成员小才老师的《怀念红狐》一课。文章篇幅较长,但小才老师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认真投入地诵读了全文。不敢说小才老师诵读有多声情并茂,甚至他的普通话还带着些许地方特色的乡音,因而他的诵读显得略微有些可爱的笨拙,但每一位同学都听得特别的投入专注,显然他们已经习惯于带着崇敬和欣赏的态度去聆听小才老师的范读,他们谅解了老师诵读的水准,  相似文献   

18.
本课充分尊重学情,着眼于学生发展,从“梦前”“梦中”“梦后”等角度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之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李白“诗仙”美誉的内涵.以“诗仙”之美誉为切入点,以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境界为重点,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所写的阅读疑问或感受,以诵读、批注、属对等传统教学方式解读文本,践行课改理念,构建和谐课堂.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老师到外地执教公开课《早发白帝城》。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他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向老师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李白写了多少首诗?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李白这首诗是怎么来的?李白的酒量有多大?李白有儿子吗?李白死在什么地方?这首诗是李白什么时候写的,青年、中年还是晚年?江陵是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20.
李白《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其中“峨嵋”指什么地方?各种脚诗注本都认为“峨嵋”是四川峨嵋县西南峨嵋山(下称“南峨嵋”)。今年第二期《河南师大学报》载孙顺霖的文章,对“峨嵋”一词进行了较详细的辨释。孙文首先对“南峨嵋”一说提出质疑。其一,认为把“峨嵋”注为“南峨嵋”,似有悖于诗人的写作对象。根据各家的分析,李白的《蜀道难》是写“由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