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俊生 《考试周刊》2012,(81):13-14
互文性是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不仅指文本和其他文本之间的指涉.还包括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即言语所存在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关联。莫里森的名著《宠儿》在创作中成功地体现了文化和文本的互文性,使其成为一部扣人心弦之作。  相似文献   

2.
《圣经》是基督教文化的象征,是西方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黑人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从理查德.赖特到托妮.莫里森,许多黑人作家都援用《圣经》中的典故来隐喻美国黑人的地位和身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关系。文章运用互文性理论阐释《所罗门之歌》与《圣经》在人物上的文化互文性,旨在凸显莫里森的互文策略——戏仿中颠覆,颠覆中重构,展现黑人传统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侍广会 《文教资料》2013,(32):100-101
本文主要从互文性的理论角度下,阐述电影《英雄》中作为电影画面语言的重要元素之一——色彩叙事的互文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简·斯梅蕾是当代美国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之一,其杰出作品《一千英亩》为作者赢得了1992年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奖。本文从互文性理论的角度对《一千英亩》进行互文性解读。文章通过情节设计,母题,引用等互文性具体表现方式揭示出《一千英亩》和《李尔王》互相指涉的部分,从而例证了《一千英亩》是对《李尔王》的重新改写。在《一千英亩》中,作者简.斯梅蕾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改写,将《一千英亩》颠覆了善良战胜邪恶的传统意义,并且赋予其改写的故事以新的内涵。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运用的互文性实质上是对现代社会现实的语言反映。《一千英亩》对《李尔王》的改写反映了社会文化与人类思想意识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5.
《关雎》是《诗经》开篇第一首诗,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语言特色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该文从互文性角度,对《关雎》三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互文性理论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一部原文作品总是浸润在该民族的文化体系中,同时又与世界上别的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文性可以分成语言互文性和文化互文性.文化互文性又可以分为文化的内部互文性和跨文化互文性.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互文关系.互文性不但在译者理解原文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在表达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从互文性角度对《红楼梦》两个译本中典故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互文性理论在理解和表达典故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出典故翻译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综合语言学界关于"互文性"的论述,从英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区分了三种"互文性",并以《新职业英语》教材的语篇为例,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在《新职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互文性理论视野中,《金陵十三钗》与《南京大屠杀》、《圣经》以及《羊脂球》这三部作品在主要人物、主题和故事情节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互文性,使得小说《金陵十三钗》的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互文性理论置于翻译实践中,借用费尔克劳夫的"显性互文性"及"成构互文性"两大分类,从引用、风格等方面对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互文性理论对译者理解原文本、恰当创造目的文本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爵士乐>将音乐运用在小说创作中,作为.历史三部曲'的第二部,它对<宠儿>有明显的继承性.本文着重探讨小说文本与爵士乐和<宠儿>的互文性,以及采用这种互文手法对理解小说人物、揭示主题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宠儿》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之一。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小说《宠儿》中的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通过分析莫里森在小说中对黑人女性一段被遗忘历史的痛苦回顾,揭示出生活在奴隶制及其阴影下的人们,只有爱自己,积极融入黑人社区,才能直面历史的阴魂,重新寻找历史对现实的意义,粉碎无法言说的过去附加于身的他性,走上获得主体地位之路。  相似文献   

12.
托妮·莫里森小说《宠儿》是一部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小说中讲述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弑婴惨剧,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另类的母爱:那就是在万恶的反人类的奴隶制度下处于性别和种族双重劣势下的黑奴母亲的爱,一种非凡的充满创痛的母爱。与早期的小说不同,《宠儿》挑战了传统的母爱价值观,通过毁灭的方式对母爱进行诠释和解读。  相似文献   

13.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通过一个魔幻化的人物宠儿,艺术地重塑了美国黑人的历史,探讨了美国黑人的自我构建这一主题。莫里森从具体和抽象两个层面赋予宠儿含混而众多的人物身份和象征身份,这种多重身份使得读者既可以历时性地又可以共时性地、既可以从微观层面又可以从宏观层面解读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托妮·莫里森是20世纪群星灿烂的美国黑人文坛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她的<宠儿>更被认为是在人物心里描写和刻画方面的一部惊世之作,残酷而有力,震撼而战栗.本文试以精神分析学中的相关理论,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黑人女孩丹芙的人格发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母亲杀婴自古以来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社会根源。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站在黑人女作家的立场上,从小说独特的杀婴母题出发,使其小说《宠儿》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思想性,还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分析了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对传统杀婴母题小说艺术的继承和重构。  相似文献   

16.
托妮·莫里森的长篇代表作《宠儿》(1987)在莫氏荣膺诺贝尔文学奖(1993)以来一直是国内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的重要文本。从小说的人物形象、思想主题、艺术形式等三方面对1990年代以来国内该作品的研究进行梳理,试图较客观地把握中国《宠儿》研究的特色与态势。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以其反传统的叙事策略成为了二十世纪文学创作的主要体裁之一。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被看作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名篇佳作。本文从该小说的叙事手法和叙事话语角度,分别论述该作品的碎片式叙事模式,多重叙事视角以及该作品的哥特式叙事话语,布鲁斯音乐风格等,进而探讨了该作品的后现代特色及其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包括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名方式。本文通过解读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人物命名的象征意义,引领读者了解莫里森是如何通过人物命名的象征性实现作品主题深化以及再现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9.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其巨作《宠儿》奠定了她在文学界小说家的地位。本文试图通过探索爵士乐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的音乐特性,与《宠儿》内容相结合,体现莫里森对爵士乐这一黑人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20.
在《宠儿》文本中,托尼·莫里森借用让评论界注目的性行为画面为读者呈现了奴隶们一种非常态的生存状态。奴隶们非但没有通过性行为建立起"人"的身份,反而在性行为的状态下遭到了身份的解构。这在无形中纠正了论界的一个说法,《宠儿》文本很色情,这无疑在曲解莫里森性叙事的真实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