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培养现代农牧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深入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紧扣农牧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构建一个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产学研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要素,特色资源建设和教学管理为支撑的高职"工学结合,科教融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彰显高职类型和层次特征,为农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2.
温州是我国民营企业发达、轻工产业富集、以小商品打天下闻名世界的地方城市,目前,我国一线技术工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这成为制约温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本文分析了温州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今年2月,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签定软件外包及办学合作协议。该合作是温州首次与印度知名IT人才培养机构开展的全面合作。对于学院与社会多方合作正在大力推动的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和省级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引导温州企业在金融风暴过后实现经济产业从制造外包向软件、服务外包的转型升级和战略调整,具有重大意义。它必将为温州、浙江的IT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给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留下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不断探究人才培养的规律,对于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变革传统粗放型人才培养模式,着眼国际接轨,探寻培养模式的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同步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给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留下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不断探究人才培养的规律,对于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变革传统粗放型人才培养模式,着眼国际接轨,探寻培养模式的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同步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产业转型升级既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素质教育的陈旧套路提出了挑战,也给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对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重新进行科学定位,与社会、企业对现代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对接,根据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与人才素质的要求,强化内涵建设,促进职业素质教育在转型中求变革,在创新中促升级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迫切需要绿色技能人才的支撑,校企合作是提升绿色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市场经济下企业发展的内生需求。协同理论和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系统具有内在契合性,运用协同理论分析发现:企业是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系统的慢弛豫参量;基于教学过程的自组织演化是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发挥校企协同效应可以提高绿色技能人才质量。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系统应该通过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协同、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协同、课程体系和职业标准协同、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协同,协同培养绿色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8.
教育、科研、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使命.温州大学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产业与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依托地区优势,开展创业教育;注重科研与学科专业结合,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服务.通过这些有效的举措,培养了一大批设计研发型创业人才,为加速温州制造的技术创新、地方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提升温州各支柱产业的竞争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企业在新时代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体系中具有重要主体作用。随着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对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适应性提出更高要求,企业如何自主培养适合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是一个重大挑战。本文基于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点,立足港口企业实际,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构建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创新企业培训方式,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素质。  相似文献   

10.
温州产业结构现状与转型升级的政策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温州产业结构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本文阐述了温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了温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存在的机遇,并指出温州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从日照市茶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需求调查出发,分析了日照市茶产业人才队伍的现状。日照市茶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特征表现为人才短缺、企业研发能力薄弱,从业技术人员年龄偏高、学历偏低,乡镇一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结合日照市茶产业人才需求分析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提出了依托日照职业院校增设茶叶加工技术专业培训技术人才、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培养职业茶农、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然而高技能人才的匮乏明显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主要表现在: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不合理,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不显著等。以河北省资源型城市唐山市为例,基于高技能人才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效应的分析,提出强化人才政策支撑,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培养载体,加强高技能人才平台建设;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等有效路径,以实现高技能人才的聚集,助力于唐山市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企业和高校之间存在人才需求端和人才供应端的联系,但两者性质、职能、价值目标、对社会变化反应速度等方面差别阻碍了产教融合进程。企业转型升级、高校人才培养急需产教携手,产教融合成为高等教育界和企业界的共同呼声。产教融合的实现基础是互信机制,即价值取向的互信认同、校企资源的互信共享、人才培养的互信联动,校企须遵循的价值取向应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性、长期性、双向性和兼顾性,摒弃价值取向的短视性、单向性和片面性;充分认识校企拥有的物质资源和科技资源的互补性,构建资源的产教共享机制;积极挖掘双方人才培养中的合作潜能,企业认可及信任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方向、质量、规格,高校认同及信任企业人才培养不可替代的能力及作用,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工程能力培养与特殊技能培训三方面联动。  相似文献   

14.
目前小微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组通过对安徽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现状的调研,收集和分析了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转型提升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针对小微企业当前面临的研发力量、资金、商业模式选择和人才等发展制约因素,从企业自身和政府层面给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工业经济当前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一批高水平创新型高技能优秀拔尖人才。文章选取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作为案例专业,将案例专业的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概括为三种途径,即基于专业优势,以特长生培养工作室为单位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基于技能竞赛,以创新基地为依托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基于项目,以导师制组建团队培养优秀拔尖人才。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分析对象,分析了不同途径下的培养目标及效果。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我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经济的转变,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其中,创新驱动是企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为企业输送大量人才的高校也将为经济转型升级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观念的认同和接受度的缺乏、政策制度不完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实践活动脱节和教育模式以及评价体系不成熟。基于经济转型升级的视角,根据隐性知识的教育和知识三角战略的实施,提出加强对创新创业理念的认同感,完善高校学生创业制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协同各方力量加强实践活动,以及建立成熟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17.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是转型升级的核心所在。本研究基于创新理论,着重从内、外部环境两个角度深入分析目前泰州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制约因素,提出强化企业家创新意识、加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优化R&D经费结构、打造政产学研合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创新人才是实现自主创新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政府应该大力优化人才环境,促进创新人才成长;企业要搭建良好平台,培育创新人才。以共同培养和造就庞大的创新人才队伍,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以来,福建工业在实现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无论是从全省汇总数据、设区市及行业发展数据,还是从工业企业的实地调研结果看,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都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遭遇着核心技术缺乏、资金压力、人才瓶颈、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困境。企业转型升级既要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又要加快生产环节的技术创新过程,增加生产制造过程的附加值,主要有梯度转移与就地升级两种路径。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面临转型升级,必须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目前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人才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人才总量少,分布不均衡,结构比例失调,企业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人才薪酬低,人才培养、激励与流动机制不健全及政府管理体制等方面原因造成的,应根据这些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