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闻”的特征之一是“新”,也就是说,“新闻”反映的客观事物以及表现手法等都应与一般不同。可惜的是“新闻”的这一特征在我们新闻工作中还没完全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们的报纸上,不时有一些老面孔、老一套的新闻作品露脸。特别是在县(市)报,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比如说,有关工业、农业一些方面的报道,许多都是今年重复去年。有些作品从标题制作到结构形式、语言表达大致差不多。面对这样的新闻稿件,报社“老总”是“弃之可惜”,又“食之无味”。新闻见了报,读者们或不看,或仅看标题,或为某种需要耐着性子读下去。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2.
办好县(市)报,靠的是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能“征”善“战”的新闻队伍。而在这支队伍中,领头的总编辑的全面素质更显得举足轻重。有人说,一张报纸的面貌反映了总编的面貌,而总编的水平高下,又决定着报纸的水平高下。因而可以这样说,要提高整个县(市)报的水平,首先得要建设一支过硬的总编队伍。从近几年县(市)报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县(市)报的总编辑大多是“半路出家”,新手较多,很多“老总”还不知道如何“总”揽报纸全局,办出有特色的报纸。这就迫切需要县(市)报总编辑迅速提高自身素质,以  相似文献   

3.
由《新闻战线》编辑部和全国县(市)报研究会筹委会联合举办的“怎样办好县(市)报”有奖征文活动,8月中旬在北京评选揭晓。江西省《赣中报》副总编辑简秋雄写的《假如我办县(市)报……》一文获一等奖。获二等奖的论文有5篇、三等奖11篇,另有40篇被评为入选作品。“怎样办好县(市)报”征文  相似文献   

4.
县(市)报是四级党报中最接近基层的报纸。城乡各业的基层单位在贯彻、落实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新经验、新情况、新问题,县 (市)报了解得最快、最清楚,对党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思想、作风,对群众的喜怒哀乐、县(市)报编辑部心中最有数,因此,县(市)报对开展批评性报道也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么,县(市)报开展批评性报道为何感到特别难呢?这主要是因为县(市)报同地市以上党报相比,在开展批评性报道上还存在着种种困难的条件: 一、地域上的近。由于被批评者靠近报社,“电话一拨就通,汽车一乘就到”,因此,每当报社要采写批评稿时,从发现问题、组织采写  相似文献   

5.
加强和改进社会新闻报道,是按照“三贴近”原则培育媒体竞争力、抵制低俗之风的有效途径。今年6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编委会举办了县(市)报社会新闻研讨会,9家加盟浙报集团的县(市)报的代表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对社会新闻的地位、作用和报道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期选编其中的几篇文章,供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6.
全国第四次县(市)报业务研讨会于11月在浙江诸暨县举行。来自22个省的46家县(市)报负责人就如何按照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进行新闻改革作了广泛的有益的深讨。现在全国已有县(市)报117家,这是中国新闻战线上一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  相似文献   

7.
时事报道是地市党委机关报在新闻宣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张没有时事新闻或很少刊发时事新闻的报纸,是一张下完整的报纸.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闻改革的深化,地市报都较重视时事新闻宣传,既强化了报纸的信息功能,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又满足了多层次读者的需求.这是报纸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一大举措,也是新闻改革的成果之一.但是,也有的同志认为,地市报刊不刊发时事新闻无关紧要.其理由一是地市报版面小(少),主要立足本地新闻、时事新闻大报上都有,地市报没有刊发的必要;二是随着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电视新闻比报纸快,报纸的时事新闻竞争不过电视,所以地市报也可以不刊发时事新闻.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诚然,地市报虽然在过去由于受到刊期(多为周三、周四刊)长、版面小(四开四版)的制约,主要立足刊发本地新闻,这无疑是必要的.但这只是地市报的重要职能之一.而且在地方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报道层面浅、内容结构单一、有效信息含量少的问题,没有摆脱那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报道模式.比如说,报道农业、多是“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四季歌”;报道工业,少不了年初“开门红”,夏季“战高温夺高产”,“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等等.而能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改革和经济活动的新动向、新  相似文献   

8.
办好地(市)县报,靠的是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能“征”善“战”的新闻队伍。而在这支队伍中,领头的总编辑的全面素质更显得举足轻重。有人说,一张报纸的面貌反映了总编的面貌,而总编的水平高下,又决定着报纸的水平高下。因而可以这样说,要提高整个地(市)县报的水平,首先得要建设一支过硬的总编队伍。笔者赞成这种说法:地(市)县报的总编辑应  相似文献   

9.
1989年度全国县(市)报好新闻评选于5月24日在江苏省宜兴市揭晓。这次评选活动,自始至终贯彻党的新闻工作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精神,对全国18个省(区)72家县(市)报推荐的157篇(组)新闻作品作了认真审阅,全面衡量作品的宣传价值和新闻价  相似文献   

10.
我们襄樊市区内,共有6家新闻单位。新闻单位多,且集中,竞争力强,压力也很大。《襄阳报》作为一张县级小报,与市报、市台(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县台(电视、广播)相比,真可谓处在“夹缝”中生存:一是我们刊期长(周二刊),新闻抢不过诸家;二是来稿有很大的局限性,(仅局限一县之内),稿源不足,三是小报人手少,没有专门记者。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求生存,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1.
县(市)报记者大都土生土长,对于中央、省里的决策、精神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比起上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来,有一定的“时间差”,那么,县(市)报记者,能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来?我从新闻工作的实践中认识到,只要勤于思考,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深理解的基础上,多到第一线去,抓住“偶然”机遇“射门”,也是可以“破门”写出好稿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最基层的一级党报——县(市)报如何在波涛汹涌的报海中定准位置,从而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呢?笔者认为,这要在“党报宗旨、晚报风格”四个字上做文章,即在坚持党性原则、充分发挥其喉舌功能、牢固树立党报权威性、指导性的同时,增强其贴近性、可读性和服务性,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融汇在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文体、版式及各项与新闻有关的各种活动中,以达到最广泛最佳的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宣传目的和效果。 县(市)报为什么要定位在“党报宗旨、晚报风格”的标准上呢?这是由县(市)报所拥有的特定的受众群体所决定的。报纸与特定受众群体是感受和欲望、给予和索取的  相似文献   

13.
衡量报纸宣传质量高低的尺码,贵在“精品”量占有的多少。这一点,新闻界已形成了共识。为了多出精品,大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作为县(市)委机关报,在出“精品”上是不敢落后,也不甘落后,可谓煞费苦心。和大报比,县(市)报人才、信息、重大题材报道等远远不及大报。这是县(市)报的“短”。但和大报比,县(市)报贴近基层、贴  相似文献   

14.
从近几年县(市)报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县(市)报的总编辑大多是“半路出家”,新手较多,很多“老总”还不知道如何“总”揽报纸全局,怎样才能算一个合格的县(市)报总编辑呢?笔者以为起码要过“五关”。第一、理论关。事实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浅薄,思想上的贫乏,与政治上的幼稚,行动上的盲目是紧密相关的。县(市)报虽小,但它是党报,是县(市)委指导全县(市)两个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作为这张报纸的把关人总编辑,都应该把马列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必修课,特别是要认真地系统地读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著作,用正确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来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总编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越高,遇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就越多,报纸的政治方向也就越明,指导性也就越强。  相似文献   

15.
如何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抓好新闻业务工作,是每家县(市)报都关注的话题。县(市)报办报时间短,编辑、记者都比较年轻,他们接受新事物快,适应性强,敢闯敢冒,进步也快。县(市)报在地方特色、贴近群众性上做文章,几年来获得了较快发展。但总的来说,县(市)报与上级党报相比,劣势也比较明显:办报历史短,采编  相似文献   

16.
县(市)报是最基层的一张机关报,它的自身优势是贴近群众,接近生活。但是,贴近群众并不等于报纸就真正面向群众。一个时期以来,县(市)报的新闻报道立足点这个问题没有很好解决。表现为: 会议报道过多。在县(市)报中,逢会必报的情况时有发生,没有把县委、县政府的会议与部门的会议相区别,没有把重要的会议与一般性的会议相区别。一版的头条和报眼经常被会议新闻占领,一版上经常有好几条会议消息。近几年,县(市)报都  相似文献   

17.
县(市)报、台的记者,很少发生抢新闻的现象,原因是新闻机构少、记者少,这也滋长了某种惰性。但是,有时遇到国家和省级领导人来当地视察,或某种高规格会议在县召开,大报、台记者便蜂涌而至,本县记者往往有小巫见大巫之感,难以插手,眼看着重要新闻在本县发生而无法及时传播;而有时上级新闻单位一时没有派出记者,又将新闻的遗漏。我认为,县报记者的这种“惰”性应克服,也应  相似文献   

18.
县报同其他报纸一样,以刊登新闻为主,因此也应讲究时效。但是,无锡县报不是日报,印刷条件也差,稿子发排的“提前量”比较大。这样,县报的新闻时效就往往受到影响。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现一条新闻线索以后,记者或通讯员火速采访,突击写稿,抓来了“活鱼”;但,等到稿子登上报纸,已经成了“死鱼”,甚至变为“鱼干”。  相似文献   

19.
这是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本文作者是八十年代参加县报工作的新同志,在十多年的采访实践中,他对“熟”有深刻的理解:人熟地熟情况熟,这是办好报纸的有利条件,但不能满足于熟,熟可以写出好的作品,但熟也可能使许多有价值的新闻从我们身边溜掉。要求我们经常用新的眼光看待熟人熟事,从中找出差距来,找出闪光点来,找出“金子”来,进而通过深入采访、思考,写出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来。这段体会,对我们县报的同志,对省、地(市)报的驻地记者及广大业余新闻写作爱好者都具有参考价值。——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前辈赵超构有过这样一段精譬的论述:“本地人爱读本地的人与事,可亲可信。地方性是别的报纸拿不去的东西,是本地特有的,是独家新闻,是绝对特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县(市)报说的是家乡人、家乡事。它与大报相比,在地域距离、时空距离、心理距离,同读者最接近。我们应当很好地发挥这个优势,烧好“家乡菜”,办出“特色宴”,把县(市)报办成一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报纸。 结合《射阳报》的办报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三方面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