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只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从树上的巢里摔下来。路过的猎狗发现,张嘴要咬小麻雀。一只老麻雀飞下,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小麻雀。猎狗愣住,慢慢后退,主人唤狗走开。这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七课《麻雀》一文的梗概。课文的第六段是这样写的: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有的教师分析这一段时,说课文中的“退”字,是“让”的意思。据说,《教学参考》书上也是这样讲的。我认为这样的解释不对。猎狗之退不是让。  相似文献   

2.
课堂气氛有点沉闷。教《麻雀》这篇课文,读也读了,段也分了,下一步该怎么深入下去? 我想,必须打破沉闷,让他们的脑子动起来。于是我说:“对于一只小麻雀来说,猎狗自然是庞然大物。正当这只凶猛、庞大的猎狗要一口吞掉扑楞着翅膀的小麻雀时,却被一只飞到小麻雀身边的老麻雀吓得‘愣住’了。我觉得,这篇课文也许过于夸大老麻雀的威力了。情况很可能是:猎狗正好扑过去,一口一个,真是送到嘴边的一顿美餐!”  相似文献   

3.
《麻雀》一课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抓住动物的特点观察、体会,只有观察有序,才能写得有条理,只有观察得仔细,才能写得具体生动。通过下面板书引导,着重让学生理解课文是如何从动作、神态、声音等方面去刻画老麻雀的“勇敢”,小麻雀的“弱小”,体会老麻雀“奋不顾身”的原因——伟大的母爱。  相似文献   

4.
优秀的小语课堂教学离不开新颖巧妙的板书 ,而教师打破预先设计的板书 ,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可以在课堂上将原有的板书修改得更臻完美 ,使其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麻雀》一课 ,我们原先设计的板书是 :我→猎狗→小麻雀→老麻雀我们注意到这篇文章是以叙事为主的 ,为了拎出叙事线索 ,由题目《麻雀》入手 ,让学生寻找本文总共写了哪几个角色 ?学生很快找到了———四个———教师顺水推舟将其板书出来 ,然后让学生根据四个角色之间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段 ,学生从容自如地划分段落。在归纳段意时 ,学生注意到猎狗想吃小麻雀 ,“我”为什么不立即…  相似文献   

5.
很多人都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 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 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 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 最近,笔者有幸参加一次课堂教 学评比活动,同时聆听两位老师执教 《雨点》一课,他们在课结尾时的不同 处理,让我感触颇深。 A老师上完课后问学生:"你们 想去寻找雨点吗?"学生说"想",老师  相似文献   

6.
<正>时不时就会有人问我:"你们家麻雀还没死呢?""麻雀气性特别大,到你们家怎么没一头撞死?"我觉得,它为了争口气也得活下去,争取进麻雀长寿名录。灰球是我捡回家的第二只麻雀。狂风暴雨里,有小鸟从巢里掉出来,这是常发  相似文献   

7.
师:猎狗走了以后,小麻雀和老麻雀会有什么表现呢?我想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说不定会希望我们中国的小朋友帮他续写一个更感人的片断。下面就请同学们先自由结组交流一下。可以直接用语言表达,也可以两个人合作表演后其他同学帮助解说。咱们赛一赛,看哪组同学说得又真实又具体。 (学生自由结组交流、表演) 师:哪位同学愿意代表小组起来说说你们续编的故事? 生:我说。猎狗走后,老麻雀望着猎狗远去的方向呆呆地站了好久。突然间,她像想起了什么似的猛地转过身来,一把搂住小麻雀,然后捧起小麻雀的脸左看看,右看看,说:“乖宝宝,…  相似文献   

8.
新平县杨武小学的罗静愉来信认为:《麻雀》赞颂了崇高的母爱。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麻雀》一课是讲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很多教师认为《麻雀》的主题是赞颂母爱,我也倾向于这种看法。《云南教育》1992年第六期刊登了《<麻雀>的主题不是赞颂母爱》一文,文章说《麻雀》的主题是赞扬老麻雀敢于斗争勇于战胜强者的精神,我却认为这样的理解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9.
一、鼓励质疑,启发思维 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创新”的开端,也是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   在教学《麻雀》一课时,学生在预习中就产生了不少问题,激起了浓厚的兴趣,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又产生新的问题,迫切希望求得解决。教者在课内留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气氛相当活跃,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开始时学生问:为什么说“我”推测到猎狗发现了猎物 ?文章写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为什么又说它像一块石头落在猎狗面前 ?小麻雀从梧桐树上摔下来,难道不会摔死吗 ?要是小麻雀摔死了,老麻雀还会来救它吗 ?在学习课文时,又有学生提…  相似文献   

10.
<正>我问自己所教的五年级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读后感吗?"学生的回答直截了当:"读后感就是你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写下的理解与感受。"学生的回答令我兴奋,因为我对读后感的理解跟他们近乎一致。可当我再问他们:"你们能写出一篇篇好的读后感吗?"孩子们却不作声了。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同学们,你们也不用畏惧。汪老师在琢磨如何教自己的学生写"读后感"后,  相似文献   

11.
关注生成,这是新课标理念催生下的一道亮丽的课堂新景观。然而,对生成的过分热衷与宠信,非但不能收获期待的精彩纷呈,反而导致文本失落、课堂失控,“生成”也最终沦为“无成”,着实令人叹息。被动的生成:一位教师执教《麻雀》一课。当教师问“麻雀妈妈是怎么样跟猎狗进行搏斗的?”时候,有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这只大麻雀不一定是妈妈,  相似文献   

12.
一、揭示课题1.出示标本,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一只什么鸟吗?麻雀这种鸟体态并不优美,羽毛也不漂亮,叫声更不是那么清脆悦耳,它只是一只平常的小鸟,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然而就是在这种普通的小鸟身上,却发生了一段动人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麻雀》.(板书:麻雀)2.揭示教学目标(略).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故事记叙的是发生在哪几个动物之间的事情?板书:猎狗 小麻雀 老麻雀2.教学l、2两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每接一个新班,我都着手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教学生四会:会听、会看、会想、会说。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很多方面,下面就结合教学来谈一谈如何教学生学会认真听课。  相似文献   

14.
淡化课前预设,关注课堂生成,这是新课标理念下一道亮丽的新景观。然而,对生成的过分热衷与宠信,非但不能收获期待的精彩纷呈,反而导致文本失落,课堂失控,“生成”也最终沦为“无成”,着实令人叹息。被动的生成:曾听一位教师执教《麻雀》一课。当教师问:“麻雀妈妈是怎么样跟猎狗进行搏斗的?”有位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这只大麻雀不一定是妈妈,也许是它的爸爸。”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你是根据什么认为它是麻雀爸爸的?”“因为书上没有说是麻雀爸爸还是麻雀妈妈,我是猜的。”别的学生受到了启发,纷纷补充道:“爸…  相似文献   

15.
<正>一、问题的由来一次听邓桐先生教授《黄郦》,深受启发。邓桐先问:"你们知道我今天要上什么课?"学生回答:"《黄鹂》。""既然知道了,你们肯定看了吧?"学生回答:"看了。""既然看了,请你们把课本合上回答我几个问题好不好?"邓先生接着问:"书下注释说了什么?作者是谁?看了文章,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些地方?"一堂赏析课就这样悄悄展开。一堂课下来,授课者轻松,学习者很受益,  相似文献   

16.
<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概括了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要真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自由发挥,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下面我结合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阐述。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师生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  相似文献   

17.
《麻雀》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母爱教育的经典之作,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从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到猎狗最终被感动以后主动放弃垂手而得的佳肴这一个故事中,使学生真正感悟到母爱的无私、无畏、无价。我在教学中通过感悟、点拨、激情三个层面与学生共鸣,以爱为主线全方位渗透人文教育,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受到了一次爱的熏陶。第一层面感悟揭示课题后,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一条猎狗即将吞食一只小麻雀的图,在学生口述图意后推测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教师设下悬念:“猎狗到底有没有吃掉小麻雀呢?为什么?”不急于让学生作答,而是让学生带着问…  相似文献   

18.
苏丽婷 《学子》2014,(9):11
正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呢?我认为学法指导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一、教师示范,展示学法  相似文献   

19.
一、精设提问——激趣 (1)说、想.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导语是必不可少.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千里跃进大别山》时,我说:"是谁跃进大别山?为什么要千里跃进大别山?"激发了学生想从课文中急切寻求知识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引出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语文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充分利用教材中蕴藏着的创新因素,积极为学生创设机会,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我们要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首先,可以抓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窗口,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学生抓住课文的题眼质疑。比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我问学生:"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有的说:"壮士是什么意思?"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